目前分類:606-676集(2019年) (21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中壢仁海宮是古老廟宇,三年前因年久失修、漏水嚴重,廟方決定著手修繕,因有感於傳統剪黏技藝日漸凋零、下一代願意投入學習者越來越少,便前往各地集結優秀匠師,擴大工程規模,發揮極致傳統工藝技術,歷經近三年修繕,今年底仁海宮將以全新面貌,再現老廟風華。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桃園市中平巧聖先師協會統計,桃園有超過一萬人從事木工業,中壢、平鎮地區就有千餘人。每年農曆5月初7是「巧聖先師誕辰」,是木工相關行業的業者聚集日。從事木工裝潢的彭順旺,打滾了40年,近年有了新身分「街頭藝人」,他利用裝潢建材的餘料,自製陀螺教民眾玩,自己也鑽研特技陀螺表演,這顆陀螺,不只喚起大朋友的童年記憶,小朋友也看得目不轉睛。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保署統計,台灣一年所浪費的食物約368萬噸,同時約有65萬人口三餐無法溫飽,減緩食物浪費,不僅環保,也解決飢餓問題,台北市南機場社區的續食餐廳咖啡店,與量販業者及果菜市場合作,將外觀損傷或是即期品的食材,送到社區的食物銀行,除了提供社區食堂長者共餐,也變化出各式料理吸引民眾品嘗,店外也設有分享冰箱,提供給社區商家,分享用不完食材麵包減少浪費。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桃園龍潭的八德村有一個甘家堡,它不是座城堡,而是一處占地6甲多的私人園區,每年4、5月桐花盛開,甘家人就會開放民眾參觀,還會在樹下設茶席,讓客人走到哪都有好茶喝,將客家人傳統的奉茶文化再升級,堡主甘興德是陶藝家,曾擔任兩屆桃園市茶藝研究學會的理事長,他希望結合地景、茶席和陶藝,推廣桃園的茶產業,傳承飲茶文化。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被視為比非洲豬瘟還可怕的秋行軍蟲,目前從國際到國內,對於如何防治,都不敢樂觀,目前台灣各地,幾乎都傳有秋行軍蟲入侵,農委會防檢局已公告11種防治用藥,本島一旦發現成蟲,就立刻啟動強制噴藥,減少秋行軍蟲族群數量,將傷害降到最低。秋行軍蟲是什麼?目前災情如何?請看我們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年端午節前後,是東方美人茶,也就是「膨風茶」的產季,因為茶芽有顯著白毫,又被稱為白毫烏龍茶,近年來屢創高價,產地也不時傳出有仿冒、混充茶等事件。今年初就傳出有網購業者打出資深茶農徐耀良名號,將大量茶葉,假冒東方美人茶廉價出售案!茶葉產地混亂、來源不清楚,如何保障品質?有沒有更快速且正確方式?亞洲大學研究團隊,運用AI人工智慧結合區塊鏈技術,成功研發可分辨東方美人茶真偽,讓茶品認證制度更準確,且公開透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投縣魚池鄉共和村山裡,有一間陶笛工作室,陶笛老師劉鼎魁原本是一位車床師傅,在一次展覽中看到茶壺雕刻,深深被吸引,於是他就拜師學藝,20幾年前景氣好,劉鼎魁雕刻的茶壺,一個賣到3萬、5萬,一下子就被買光光,不過後來遇到921大地震,作品全毀,原本想轉行,卻走進了陶笛的世界,現在他不僅做陶笛,也在社大教陶笛演奏,讓更多人聽到陶笛音樂之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牌桌球教練葉萬壽,十年前在人口只有三萬多人的客家小鎮新埔,培訓出包括世界金牌陳建安在內,近百人次各級國手,2013年葉萬壽退休了,仍舊續不斷獻身於桌球教育。先來回顧2009年的報導:處在體育長期不被重視的台灣,這群桌球小將如何力「乒」一片天?台灣的桌球界又到底面臨什麼問題?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牌教練葉萬壽帶出數以百計的桌球國手,然而這十年間變化極大,新埔桌球訓練站在2013年關閉,葉萬壽退休,也曾是國手的葉俊良轉赴苗栗縣維真國中任教,從訓練男國手,改為培訓女國手,創下全中運三連霸紀錄!葉萬壽為了協助葉俊良培訓選手,每天新竹苗栗兩地跑,戰場改變了,為台灣栽培世界金牌的用心,從未改變。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中市東勢聯外交通,大多依賴豐勢路,20年前的921大地震,東勢和石岡災情嚴重,尤其東勢人面臨路斷、行不得之苦!從2003年開始,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規畫東豐快速道路,連接國道四號,從五個替代方案中,選擇以隧道方式穿越,引發抗爭,16年來歷經三次環評、三次復工,今年初又被最高行政法院判決撤銷環評定讞,勢必得再歷經重啟環評、復工一次,東豐快不過短短9.3公里,為何花16年還是蓋不起來?來看我們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竹關西復礦案,進入二階環評,在地民眾擔憂環境將再受到破壞,新竹關西金山里的蝙蝠洞、函谷關和石拱橋,都曾是知名且受歡迎的景點,直到開挖石灰岩礦、炸山,觀光日漸沒落,主要經濟作物柑橘,也因為炸山粉塵的影響,收成不好,經過一段時間礦場停採,才有又了轉機,2015年經濟部解除西部地區開礦禁令,業者提出復採申請,從此,金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羅政宏,就開始了他的抗爭人生,同時他發現家鄉人口老化和產業沒落的問題嚴重,於是他開始找尋新的產業,重振觀光,希望以觀光軟實力和採礦相抗衡,同時讓更多人看見家鄉的美好,凝聚更多捍衛家鄉的力量。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聚落或建築群等文化資產,遭破壞的案例,屢見不鮮,當面對開發壓力,老屋所在地又具商業價值時,老屋就很可能陷入保留與否的價值拉扯。所在的土地和建物本身,都牽涉所有權的問題,要申請指定登錄,必須先經過所有權人同意,一旦被指定為古蹟或歷史建物,公部門會投入經費修繕、維護,但對所有權人來講,也往往受到許多限制。客家聚落有老屋群,建築是文化的記憶,城市發展與文化資產保存,有沒有妥善的共存之道,來看台三線上客庄的案例。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在淺山生態系的石虎,是台灣一級保育類動物,也是在雲豹消失後,台灣唯一的野生貓科動物,主要分布在苗栗、台中、南投等地,數量僅剩500隻左右,因為與人類活動範圍高度重疊,人為開發像是開路等都造成棲地破碎,威脅石虎生存,而苗栗縣占全台石虎重要棲地近1/3,不過接踵而來的大小開發,讓石虎的處境越來越艱困。但民間還是有一群人,默默的用自己的力量,買下一小塊一小塊山林裡的土地,不干擾,任其自由發展,還給石虎、也還給野生動物一個家。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多年來「文創」一詞充斥在生活周遭,各縣市政府規畫中不乏文創園區、文創聚落等,台三線上的客家庄也是如此,只是這些打著文創為名的計畫,真的能培養青年文創能力、擴展文化量能,甚至為地方帶來發展新契機嗎?原本規畫為「美國村」的桃園龍潭「十一份文創園區」,在更改園區計畫內容後,是否更符合在地需求?去年底因經營不善,業者提前解約的新竹竹東動漫園區,如今館舍空盪盪,未來何去何從?就在一旁的竹東文創藝術村,營運了一年多,經營狀況又是如何?帶大家一起來探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到苗栗觀光,許多人會立刻想到南庄老街,但不少到此一遊的遊客,常有「為什麼桂花巷裡沒有桂花」的疑問,其實,南庄老街的發展跟桂花一點關係也沒有,南庄,過去以林業、礦業為主要產業,曾經繁華一時。但隨著產業沒落,南庄也隨之沉寂,十多年前經過一連串的改造,南庄翻轉成了觀光重鎮,為了迎合觀光人潮需求,南庄不斷除舊布新、蓬勃建設,這對當地的文化、地景、生活帶來巨大影響,這些改變對地方來說是商機?還是喪機呢?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花卉外銷占比最重的是蝴蝶蘭,大約占總體外銷近七成,其中又以外銷出口美國、日本市場為主,從2014年起,台灣蝴蝶蘭從外銷高峰近2億美元跌落,去年約僅1.7億美元,最大的競爭對手荷蘭就占去一半市場。面對荷蘭持續領先,越南與中國急起直追態勢,全球最大的蝴蝶蘭產業聚落,台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計畫拓展降租,來維持產業優勢,這一、兩年關鍵期,已有不少蝴蝶蘭台商鮭魚返鄉加入,希望重振昔日台灣蝴蝶蘭王國美譽。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是台灣地方創生元年,地方創生已成為各界討論及關注議題,返鄉務農10年的游正福,經過多年歷練和觀察,他認為如果沒有地方共好的共識,地方創生就是空談,就像是沒有基礎的空中樓閣,毫不實際,因此這幾年他開始積極串聯有共好理念的宜蘭民宿業者、小農,以及在地商家,以在地元素為養分,創造產業或地方的生機,企圖創造在地經濟、改善當地生活環境。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桔醬料理千變萬化,如果搭配上香氣濃郁的咖哩飯,是什麼樣的新滋味?桃園中壢有間經營8年的美式餐廳,老闆邱子軒今年決定轉型成社會企業基地,找來年齡相仿的客家青年朱澤宇,兩人發揮料理和行銷專長,推出了桔醬咖哩飯,每天販售之外,也提供固定數量的待用餐給需要的民眾取用,店裡還提供在地農產展售,以及分享冰箱,提供社區民眾分享用不完的食材,減少浪費,他們希望透過這些實驗計畫,未來爭取更多商業機會,獲取利潤,同時也達到回饋社區的目標。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但隨著時代改變,傳統手工紙製作費時且相當昂貴,極少人願意傳承並全心投入製作。國立聯合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生陳世翊,認為傳統紙藝環保且質感獨特,把手工紙當成是一生職志,還結合植物與手工紙,做成扭蛋,讓手工紙藝傳承走出新路,接下來,他計畫找更多年輕人投入,讓手工紙有更多的創意發揮空間。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貫穿桃竹苗客家庄的台三線,從前不但是客家人與原住民領域的分界線,沿著這條公路,山林裡還藏有不少古道,是過去老祖先運輸茶、樟腦等,重要產物的經濟動脈,客委會與民間團體,經過近2年的調查、整理,將這些古道重新串接,成為總長超過400公里長途步道,並以「樟之細路」命名。這條曾與世界貿易接軌的路,同時也曾是族群衝突激烈之地,更印證了人與自然資源間如何互相依存。在客委會的主導下,將逐步修整國有林地內的古道路段,並設置指標系統,未來旅人將可循先人足跡,體驗山林及城鎮風光。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