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台灣地方創生元年,地方創生已成為各界討論及關注議題,返鄉務農10年的游正福,經過多年歷練和觀察,他認為如果沒有地方共好的共識,地方創生就是空談,就像是沒有基礎的空中樓閣,毫不實際,因此這幾年他開始積極串聯有共好理念的宜蘭民宿業者、小農,以及在地商家,以在地元素為養分,創造產業或地方的生機,企圖創造在地經濟、改善當地生活環境。
茶花,去低溫乾燥做茶花茶。
10年前,阿福不顧父親的反對,放棄百萬年薪,回到宜蘭冬山種茶。
[冬山鄉茶農
游正福]
會覺得比較沒有支援,而且孤立無援啦,然後或許在做一些事情上面,比較沒有可以討論,甚至可以做一些鏈結這樣,這樣。
為了推銷自家生產的茶,他經常在不同的農民市集和文創市集中往來擺攤,卻因此接觸到了各個行業的翹楚,他開始思索,種茶只能賣茶?
[冬山鄉茶農
游正福]
透過他們這樣的互相學習跟交流,我我們同樣把這些資訊跟方式,轉移到宜蘭去做運作跟分享,讓這些夥伴也能一起共同成長,那當每個點都變很強的時候,變線變到面的時候,透過這樣串聯,消費者來的時候,可能看到他也看到我,看到我就看到他,就有點像鏈結的方式去永續它。
之後他發現,地方產業必須強強聯手,「共好」,才能經營長久。
又來一隻了。
10年前,為了讓家裡的10隻貓有更大的活動空間,張培書和曾春香兩夫婦,從台北搬到宜蘭開民宿,近2年,他們覺得越來越難經營。
[行健村民宿業者
曾春香]
一般的飯店,他們都是做大陸客的,那他們沒生意,他們也要生存,(經營)下去啊,所以他們就祭出很多的優惠,就將民宿的客人,就帶過去了,露營區也是很蓬勃發展,所以那又帶走了不少的客人。
為了突破瓶頸,他們開始異業結盟,提供住宿之外的服務。
[行建村手作醋業者
沈水雲]
春香小姐帶了民宿客人,來我這邊喝醋,喝醋以後,很多客人對我的醋認同了以後,一直叫我,繼續一直做,一直做,然後我發覺我供不應求。
但曾春香認為民宿要生存,單點結合還不夠。
[行健村民宿業者
曾春香]
在宜蘭這個地區,有很多的那個小農,我們並不認識,那我們透過耕莘(專校)有一個主任,徐主任他會去發覺這些地方,然後帶著我們去了解,啊做一個串聯,將我們民宿和農業做一個串聯。
[耕莘專校健康餐旅科 主任
徐君臨]
每一間民宿在經營的時候,民宿主人都應該是要會講故事的,所以今天特別辦了這個活動讓他們來踩線,讓他們來了解,從他採茶的過程,他摘下了那一心二葉,從他的製茶,他的烘茶,最後他喝下那一口茶的時候,他會有一種感動,這種感動也會感染到他的住宿客人,當他的民宿成功的時候,其實也代表著另外的產業也在同步成功。
下面可以往下推,然後就是這樣放上去,這部分是把滋味揉出來。
頂著烈日,來自宜蘭各地的民宿業者,跟著耕莘專校的主任,來到阿福的茶園,找尋說故事的元素。
[冬山鄉茶農
游正福]
所以其實跟民宿業者合作,是因為民宿業者本身就有很,龐大的一個外地的客人,會來他們那邊居住,就有機會透過他們去把一些,在地地方創生的一些軟體的部分,或是硬體的部分,去作這樣的傳輸跟輸出,透過他們去做一個媒介的散布。
阿福說,如果沒有軟體的配套和串聯,創造「共好」的環境,僅著重在硬體建設,不論是社區營造、農村再生或是目前的地方創生,終將告吹。
你在這裡可以吹到風,然後看看那個地方,不管它是早晨、夕陽或者一年四季的變化,都是,都不一樣。
5年前,就是看上這裡景觀好,氣氛佳,黃淑芬租下冬山市場2樓,賣起了牛肉麵。
來,你走這邊一點,對對,你是不是有看到紅燈,這個叫主桅燈,主要的主,主桅燈,那叫前桅燈,前桅燈跟主桅燈有一個高度,你才知道高低船頭的方向。
丈夫是知名船公司大副,喜愛收藏航海儀器又愛吃牛肉麵,她就以「船」為主題,改造市場閒置多年的空間。
[麵店老闆娘
黃淑芬]
他就開始罵我說神經病,就算要開牛肉麵店,也頂多是20坪,你開個200坪幹什麼,然後,但是我裡面的藍圖就是想要,把他的這些航海的東西去打造起來,然後等到退休了,就他講故事,我煮麵給大家吃。
想開店說故事,單純的想法,卻將原本只有6根柱子,空蕩蕩的蚊子館,活化成了地方亮點,吸引了各方來的人,意外開啟冬瓜山老街,因此有了翻轉的契機。
[冬山鄉公所觀光所 所長
江立偉]
賣牛肉麵,然後加上他的一些航海的那個創生的部分,就跟我們想要發展老街的東西有一點,有一點點做連結,那他進駐了之後呢,因為他的行銷手法,跟他的牛肉麵的口味,有讓外國遊客有感動到,所以漸漸的,外國像香港的遊客,馬來西亞遊客,新加坡的遊客,還有台北那邊的遊客都會比較知道說,我們冬山有一個很有名的牛肉麵。
很久了,老建築了,老建築的窗戶了。
牆上掛著第一任,宜蘭縣長發的營業執照,見證理髮店半世紀以上的歷史。
(你被他剃多久了),喔,他剪很久了,好久了好久了,我兩個禮拜來。
建築沒變,剃頭師傅和這位大哥,從黑髮剪成白髮了,由客戶變成老友。
蔥油餅、煎餃在鐵板上煎的吱吱作響,這是當地人吃了30年的早餐店。
好,好,好,2條24(元),特別的,賺4元,ok,ok。
我走了喔,好,再見,掰掰。
人情味、兒時的零食,老街就像是紀錄時間軸,每個轉角或是狹窄的巷弄,都點滴記錄了在地的日常和氣味。
為了有更多時間陪孩子長大,2年前,林辰陽也回到冬山老街,翻修阿婆的老房子,開了第一間燒烤店。
開店一年多之後,林辰陽開始結合老街上的居民,成立冬山老街發展協會,希望凝聚營造老街的共識和能量。
[燒烤店業者
林辰陽]
我小時候在這邊長大,應該,我對他的情感就是因為我的,日常作息就是在老街上,那我今天回到家鄉創業之後,我原本想說,要怎麼跟老街會有更多的互動,那我們就是透過跟這些老人家,或是說年輕人,做這些互動之後呢,就是其實就是說,把我的生活跟老街的日常做連結,再來就是希望說,能在老街發展一個,就是大家共好。
哈囉,各位貴賓大家好,歡迎你們來搭乘,由我們冬山鄉公所,所推廣的百年舊河道,我們這條舊河道呢,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這以前呢,它被稱為冬瓜山港喔。
來自民間,想要「共好」作用力,促使冬山鄉公所更積極的,利用在地元素,拓展老街觀光的潛能。
南方那邊呢,有一座小山丘,這座小山丘呢,看起來像一顆躺著的冬瓜,以它來命名,叫冬瓜山,另外一種說法,就是我們跟利澤簡那邊有貨物的往來關係。
2017年,第18屆以「綠。啟航」作為主軸的宜蘭綠色博覽會,轉戰冬山鄉舉辦,鄉公所把握良機,重新整理舊河道。
[宜蘭縣冬山鄉 鄉長
林峻輔]
我們有全國最漂亮的冬山火車站,我們下來就是冬山老街,那我們台九線,鄰近就在旁邊,台九線下來也是冬山老街,那我們有全國獨特所沒有的就是大家看到的這個,就是冬山河舊河道,我們有河運,這是未來我們整個宜蘭縣政府在推的,冬山流域,觀光景點計畫的時候,那我們可以從五結的傳藝中心,就可以坐船一直往上游,進來我們冬山舊河道,上來就是冬山老街。
舊鐵橋,沒有把它拆掉,保留了下來,現在已經變成跨越生態綠洲的人行步道了,這裡有一個歷史的對照性,
沒有過多的建設,保留歷史的元素,讓遊客乘著「電動小船」從不同的視角遊歷冬山鄉,擴大了老街的觀光效益。
有沒有看到魚,有,還有看到白鷺鷥,有,還有沒有看到火車,有,火車,(那你最喜歡什麼)挖土機,挖土機。
[遊客]
這個構想,想法還不錯啦,很像很像的台南那個什麼,台南有一個那個水道也是像這樣子,對,還滿舒服的,對,而且船,最主要船很乾淨,對,船乾淨這很重要。(那你們接下來要去哪裡),接下來去老街。
(這裡有改變很多嗎?這1、2年),這1、2年,就有啊,就鄉公所有推動老街,所以就這樣,有點比較多人潮。
2018年,冬山鄉公所接著推出「老屋活化計畫」,希望吸引更多人來翻修老屋,為老街注入新元素。
[宜蘭縣冬山鄉 鄉長
林峻輔]
那我們就鼓勵一些在地的年輕人,文創業者,他們來我們老街進駐,那讓我們老街多一些不同元素,所以我們有一個老屋活化的一個計畫,就是說只要願意,有心想要進來,參與我們老街活化的,補助他的房租,那一個月5000塊,那2年。
有了公部門的力挺,老房子開始有了新的內涵。有的開了書店,還兼具移工聚集的場所。
就連舊公所也成了用餐、教學兼具多功能的親子餐廳。
舊穀倉改造成了農產文創中心。
這給你啦,給你帶回家給小孩子吃,這很像那個,更像小餅乾吔,像那個什麼,那個什麼,(麥片),不是,有一種,旋轉的那東西那叫什麼,卡哩卡哩,不是,(可樂果),可樂果,對對對。
難得有空,阿福拿來自家生產的烏龍茶,找莛笙和辰陽一起研發新口味的爆米香。
莛笙是礁溪的小農,去年11月左右,和朋友一起舊穀倉改造成小賣場,裡面賣的都是宜蘭在地的農特產。還添購機器設備,將不同農產品與米結合,除了為每個農場研發特有的爆米香,也藉機推廣自家的米,希望將舊穀倉翻轉成一個共好的平台。
[礁溪小農
林莛笙]
所以才取了你儂我農,希望大家都是以共好的,感情很好的一個部分去,方向去前進,在地的農產品就是我覺得,在宜蘭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東西,只是他們缺乏一個舞台去發揮,所以我們的理念就是,只要是宜蘭的農特產,都可以進駐到我們這邊來。然後甚至我們可以做合作,甚至我們接收到新的資訊,我會共享大家,給大家,大家可以去進而提升自己的能力這樣子。
頭等獎、特等獎這些大大小小的牌匾,以前阿福相當不以為然,總以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回到家鄉10年,他才發現在地元素,才是在地創生的養分。
[冬山鄉茶農
游正福]
我們現在看老街在很多什麼地方創生,農村再生的一個概念,很多地方營造下去是很好啦,可是問題,如果你找不到你自己的文化,營造下去,它可能是一個短暫的曇花一現。你沒有文化鏈結,沒有在地,沒有接地氣,可是當這個東西爛掉之後,我就再花錢翻修,或者(用別的)方式,再又花一個新的,可是客人永遠只會去一次。
燒酒螺,不夠乾淨牠不能拿來吃。
就怕未創生先破壞,阿福開始積極地要將,莛笙的穀倉小賣場、辰陽的燒烤店、黃淑芬的牛肉麵店、民宿業者等等,扣連起來,希望以「共好」為基礎,將創生所說的,創造在地經濟、改善當地生活環境的目的,落實在家鄉。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蔡裕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