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日本這幾年來高齡化社會產生的孤獨死社會現象,臺灣其實也邁向超高齡寡居時代。現在有越來越多長者獨自在家生活在甚至孤獨在中嚥下最後一口氣。2017年,在南庄鄉十三間老街就有一個老伯母過世了一個禮拜才被發現,為了不讓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有一位南庄媳婦向教育部申請了「大學生社會責任的計畫案」USR。將預防醫療和仁德醫專的資源帶進南庄,希望藉此強化鄰里的互動,同時也增加學生實際的操作經驗,創造了多贏。記者邱月華、羅應展的報導。
好,開始,沒關係,。這樣就可以了,再一次可以嗎,可以。
80很棒。還有啊,繼續。疊在一起,對,去摸,對對對。
早上9點,南庄的老人家,陸續來到南庄市場2樓,跟著仁德醫專的學生和老師一起做運動,鍛鍊肌力。
仁德醫專復健物理治療講師 謝祥星(左)
我們歲數越大的時候,我們的肌肉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少的話,他就很容易跌倒,老人家什麼都不怕,最怕的就是跌倒。
復健師說,老人家最怕跌倒,因此訓練肌力比練肌耐力還重要。
仁德醫專復健物理治療講師 謝祥星(左)
遇到狀況的時候,他反應會比較快,比如說我快跌倒的時候,我有力量趕快把自己扶正,不會說,我知道我自己快跌倒了,可是我控制不了,我就慢慢的跌倒了,我們的目的就是這樣子,所以說老人家,肌力反而比肌耐力還要重要,越有力越好。
被這麼多像孫子一樣孩子包圍著,噓寒問暖,老人家歡喜地做著運動。
沒錯,好轉過來,轉過來。
老人們來到這裡,不只身體得動起來,還要腦力激盪,注意營養師上課的內容,因為等一下就要到市場,「現學現買」囉。
十三間居民 許綉珠(左)
做運動我很喜歡啊,我在家裡總是在沙發上睡覺,(今天這樣子有開心嗎)?開心啊,我常常來啊,我有常常來啊。
還沒,還要付錢,還要付錢,不是她買多少,70,不是,後面有50的,這裡剛好。
有給營養師看過了嗎?阿婆我們給營養師看一下。
一群上市場經驗已超過半世紀的阿婆,跟著學生和營養師去買菜,還是得乖乖的,照著營養師手上的健康餐盤,採買營養均衡的食材。
為恭醫院營養師 彭雪雲(右)
給他們一個很簡單的方式就是說,每天就是用一個餐盤,餐盤子把它用成1/4,1/4來自於我們講的全榖根莖類,就是五穀根莖類,我們希望他在1/4去補充一個肉魚豆蛋類來做補充,那蛋的部分,希望能把整顆的蛋黃都能吃掉,補充一些卵磷脂,讓他們的,比較不會有一個失智的部分,蔬菜我們希望採用的,我們講紅橙黃綠藍靛紫的概念,攝取不同蔬菜一個顏色的營養素,再來就是一種補充1/4來自於水果的部分。
大家會這麼用心,就是希望HOLD住老人家的健康,減緩老化,不要等到他們病了、甚至往生了才介入關懷。
仁德醫專護理科講師 陳念歆(右)
我是南庄的媳婦,對,所以我嫁來之後,然後在我們那條街,是十三間老街,我們有一個鄰居,他算是獨居老人,那他等於(是)說,後來他在家裡過世一個禮拜,其實沒有人知道,這件事情其實給我很大的一個感觸是,其實,我發現我周遭其實真的很多老人家,並沒有那麼的熱絡的在往來,對,那所以這個,這一個剛好我們學校,後來知道教育部有一個大學生社會責任的一個計畫案,對,那所以我就想說把,如果可以這樣子,把這樣的一個資源注入在我們的鄰里之間。
臺灣正邁向超高齡寡居時代,有越來越多長者獨自在家生活,有些甚至孤獨在家中往生,為了不讓孤獨死的憾事再發生,陳念歆申請了教育部的大學生社會責任計畫案USR,將預防醫療概念和照護服務帶入南庄。
仁德醫專護理科講師 崔清新(右)
我們是教育部的USR計畫,然後它的全名是,大學的社會責任,那它有幾個主要的用意,它其實是地方深耕,在地連結,然後還有學生自己本身的實習,那我們希望透過學生進入到社區駐點深耕之後,然後開始活絡地方。
十三間老街觀光發展協會理事長 黃旭良(左)
這裡有26戶你知道嗎?然後老人家也很多,比例還滿高的,如果,欸,是這樣的話,我想說可以,我現在在醫專服務對不對,我說,希望把這個資源帶進來,然後呢,除了我們十三間以外有沒有,還有那種的,別的像東村、西村、南江村這些開始,來做什麼,那個服務老人這件事情。
大學社會責任的計畫案分為三期,第一階段是萌芽,第二階段是深耕,第三階段是地方接力,在第一階段陳念歆就以南庄,作為學生畢業前的實習場域,也藉由學生的加入,為人口老化的偏鄉,注入年輕活力。
仁德醫專護理科講師 陳念歆(左)
其實第一期的計畫是2年,所以我們剛開始只是想說,我們就希望這個社區可以熱絡一些,所以我覺得,我們那時候的想法是「青銀共學」,帶新的活力來給老人家,老人家也有一些生命的一些經歷,可以分享給我們的學生。
好客在一起工作坊 劉英華(左)
小朋友他自己,他成為自己的醫護專業,我們稱為是小天使、小護士的時候,他這時候就有一種同理心,原來我們不能直接在醫院把長輩當作病患,而是像是進入社區,體驗長輩的一些生活,才發現他們有一些很可愛之處。
在USR計畫的推動下,不但在地的老人得到了照顧,學生也藉由和長輩實際的互動,訓練耐心和同理心。
仁德醫專護理科講師 崔清新(右)
同學在學校裡面,他學了很多專業知識,可是他沒有地方可以去知道,他到底會不會,然後再來,我們在老人議題,其實好像一直都不太會是,這些大學生會關注的,可是當他們進駐到社區駐點之後,他們實際跟老人產生互動,你會發覺他們對老人的態度跟觀念、想法是有改變的,那以後在我們專業的應用上,用在照顧老人,他們其實是會更到位的。
仁德醫專護理科學生 王仁萱(右)
最大的改變,我覺得,變得比較有耐心,以前就會,喔 好啦,不要再唸啦,很煩啦,我都知道,可是現在就會,喔,好,我知道,好啦,我會改啦,阿嬤我會改啦,對。
此外,陳念歆也結合社區的力量,邀請有藝術專長的劉英華,教長輩畫圖,一方面訓練長輩手、眼的協調能力,一方面讓長輩們學習新事物,建立他們的信心。
好客在一起工作坊 劉英華(左)
這條街區裡面長輩的兒子和媳婦,他剛好就是仁德醫護管理專科的(老師),因為我移居到這邊,大家覺得說,其實你有設計專長,是不是可以為長輩開一些,比較藝術陪伴的課程。
仁德醫專護理科講師 陳念歆(左)
英華「好客在一起」,其實我們從第一年就開始配合,所以他在藝術方面的一些,帶給阿婆老人家的,我覺得他們從自己的創作啦甚麼的,到他們現在有一些藝術的舞台,讓我們的阿婆,他們有自己的一個藝術舞台,我覺得這是給阿婆,很好的一個,就是生命上面的一個成長跟一個舞台,這是非常棒的。
藥吃幾天了,5天,5天喔,感覺怎麼樣,消腫了。
(你哪裡有病痛,大家都會回來看你)經常都會來啊,像這些,很好,這是寶,像我的兒子一樣。
我問他(醫生)說蜂窩性嗎?他說不是,我問他是泡疹嗎,不是,(就說 我只是想兒子,我要讓他們回來)講話這麼老實,這句話是真的。
我這隻腳傷過很多次,這個摔倒,這個膝蓋又爛掉,這裡,三角形(這有換過)有換過,這裡爛掉了,它這裡用網子,黏黏黏這骨頭黏回去,才裝下去。
這天,十三間的96歲的酉妹阿婆受傷了,不僅家人緊張,鄰居也趕緊過來關心,就怕酉妹又跟上次一樣,手掌都骨裂,還忍痛不說,延誤就醫。
好客在一起工作坊 劉英華
因為酉妹他很特別,其實他就是客家婦女的代表,如果真的自己手真的受傷了呢,他又不敢說,但是就在仁德醫護的復健科的老師來,我就說,老師你幫酉妹看一下手,老師這樣摸一摸這樣,就覺得說,這裡面要照X光喔,因為已經痛了將近3、5天了,你還這麼能忍,結果醫生就跟他(阿婆)說,骨頭有裂痕,他(醫生)就說為什麼沒有早一個禮拜來呢,他(阿婆)就說有痛啦我覺得還好。
為了提醒其他長輩有病痛不要忍,仁德醫專將酉妹跌倒的過程寫下來,出了《哎呦!我怎麼跌倒了?》的繪本,去到各個社區作為經驗分享的範本。
好客在一起工作坊 劉英華
(仁德醫專)小朋友呢就因為這樣子一個事件,他希望能夠發揮自己的醫護專長,所以他們在做社區場域的時候,他們就會了解就是說,其實自己的話很重要,加上一些專業的部分,所以他就特別把它寫了一個繪本,其實痛,不小心跌倒,那可能是自己的不注意,但是既然受了傷,就不要讓這個傷一直延續,明明可以3天就好的事情,為什麼要拖到一個月,老師就會用這樣的故事去現身說法。
除了《哎呦!我怎麼跌倒了?》之外,從107年至111年間,仁德醫專在南庄,執行「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以來,一共出了4本的繪本,要將他們實際操作老人服務的經驗傳承下去。
伯母不好意思,今天要看一下,那個電燈的光線夠不夠,還有那個地板會滑嗎?會滑嗎?
進入住家和老人家聊天。
看那幾個重點,那個,那個支架,那個洗臉盆,它的固定,然後有沒有生鏽。
一一的檢查房子裡的照明度是否足夠,以及浴室的安全性。
仁德醫專護理科講師 陳念歆(左)
我講真的,這就是我生活的地方,對,所以我當初是希望我的,真的就像你講的,就是我希望我打造我未來,我小孩子成長一個很好的地方,我以後老了,可以在這裡養老的一個很好的地方。
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在南庄落實了第一、二期的萌芽和深耕階段後,但卻在執行5年後,計畫退場了,就擔憂好不容易打下的基礎,因為計畫中止而中斷,還好有地方接力,讓照護高齡長者的工作得以延續。
好客在一起工作坊 劉英華
長輩他已經很習慣的我們,每一天去接觸他們,但我們卻如果就是說因為計畫的結束,然後離開,其實我是覺得比較可惜,所以再透過了和銀海職能治療所的合作夥伴,一起把衛福部的資源給加進來,讓社區的長輩他能健康促進,然後延緩失能等等。
仁德醫專護理科講師 陳念歆(左)
我還滿開心的是,我們的老人家還是持續有人在照顧,可是我覺得比較可惜一點是,因為可能當初我們有學生、有USR的經費,所以我照顧的老人家是必較大群的,我覺得比較可惜的是,現在就是那個廣泛性可能就會縮小了一些。
誰最漂亮,大家都漂亮。
執行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這些年,讓陳念歆相當安慰自豪的是,在地的長輩身、心都有了很好的照顧,鄰里關係更緊密熱絡,長輩們的生活也有了重心,家鄉成了宜居宜老的地方。
採訪/撰述 邱月華
攝影/剪輯 羅應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