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二崙鄉是臺灣的詔安客語重鎮,因此有當地小學特地跟在地社區協會相互串連,設計了社區走讀課帶孩子們走出校園,進一步認識自己獨特的詔安客語和家鄉。地方上承載著文化記憶的老建築,搖身一變成為專屬故事屋,負責經營的單位打造出閱讀、藝文、親子共學的人文環境,讓鄉親們有機會大聲說出屬於二崙的故事。記者許儷齡跟左燕輝的報導。


 

 

 

看看這些字開始唸,從吃飽了嗎開始唸?我吃飽了,很好 很棒。

 

小朋友認真地開口跟著唸,邊走邊學講客語,要知道這是家鄉很獨特的「詔安客語」。

雲林縣來惠國小學生 薛同學(右)

我看到了很多客家話,然後理事長帶著我們一起說,我家外面有一片牆,然後以後我也會和其他人一起分享這個故事。

 

「阿公的泥磚屋」唸一遍,「阿公的泥磚屋」,這間房屋已經一百多年了,阿公小時候就在這間泥磚屋睡過。

 

位於臺灣詔安重鎮二崙的在地小學,別出心裁跟在地社區協會相互串連,設計了一堂社區走讀課,每學期固定帶孩子們走出校園,一步一腳印認識家鄉。

雲林縣來惠國小校長 程雲鵬(右)

原初的發想就是要讓小朋友認識我們自己的家鄉,那這個家鄉我們把它縮小到來惠村,我們自己的詔安客庄部落。

記者 許儷齡(右)

雲林二崙的來惠社區是由七個村落組成的,其一叫做「惠來屋」,也就是客語所謂的「回頭屋」,會這樣念是因為和詔安客語的發音有關。

 

我為什麼帶你們來這裡走讀呢?因為這一棟房子是我們社區最漂亮的一棟房子,我們客家、詔安客家,是民國22年開始興建的。

 

雲林二崙的來惠社區,是二崙鄉內「詔安客」人口最多的社區,保存著三合院、穀倉、月眉池和泥磚屋等傳統建築,很多孩子就從這堂課,真實感受家鄉的客家文化和風俗民情。

雲林縣來惠國小教導主任 周耘甄(右)

我們社區裡面有非常多的建築,是屬於閩式建築,跟我們詔安建築是非常相似的,那藉由走讀讓我們學生了解「客事巷」裡面的一些生活、繪畫。

 

很珍貴的是,來惠社區內有兩座月眉池,相傳月眉池在風水學上能聚財,而實際上除了能提供防火、灌溉,也有養魚、觀賞等功能,早期大戶人家都會在家門前開闢一座。

二崙鄉來惠社區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 賴十全(右)

「月眉池」意思就是說蓋房子前面要有魚池,是半月池,半月池下方可以養魚,形狀像是金元寶。

 

以前養豬大家都養很少,養母豬生小豬,賣小豬賺錢,讓我們這些小朋友讀書的,知道嗎?

 

走著走著,似乎像進入了一條穿越時空的時光廊道,學生們跟著往前走,眼前所見的是又舊、卻又新的景象,由於養豬是過去很多居民賴以為生的產業,其重要性從一旁經過改造裝飾後的豬舍造景,可見一斑。

二崙鄉來惠社區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 賴十全(右)

來惠村是養母豬、生小豬、賣小豬最多的一個村莊,大概過去家戶大概都有養2、3隻母豬,生小豬、販售小豬而獲得生活費。

雲林縣來惠國小校長 程雲鵬(右)

我們來惠村以前號稱為全臺灣「小豬的故鄉」,藉由社區的走讀,我們可以去一一了解到說,傳統裡面為什麼每一戶人家,他的家旁邊就有養豬的豬圈,去了解說以前先民生活的狀態是怎麼樣。

 

時間在二崙的很多地方都留下痕跡,位於二崙鄉公所旁的老建築,承載著當地許許多多的回憶,如今搖身一變,是二崙故事屋。

二崙故事屋計畫主持人 劉珮儀(右)

這個位置是明治32年、1899整個雲林縣境內最早的分駐所,但是建築物是1926年的時候原地重建,那也就是當時的大正15年,所以這棟房子已經有97歲的老房子。

 

昔日的派出所,如今是居民們都喜歡親近的故事基地。

雲林縣二崙國小 廖同學(右)

我們會有說故事時間,我們會有一些在二崙這裡的大人小孩,都會來這邊說故事,我有時候也會說,然後在過年的時候,我都會帶布袋戲來做體驗。

 

在這棟故事屋裡,大小朋友都有機會把對家鄉的記憶,或是曾參與過的文化體驗,實際畫出來,創作專屬的繪本或桌遊。

雲林縣二崙國小 廖同學(左)

我畫了這個五果十二齋、跟總鋪師、跟這個五牲九禮,還有村民,跟丁雞大賽還有很多。這樣也可以讓大家認識那個詔安客家文化的「謝平安」。

二崙故事屋計畫主持人 劉珮儀(右)

他們產出的作品對於他們來說,其實可以增進他們的自信,因為當他透過這個桌遊,在跟訪客介紹的時候,是把他內化的東西再轉化出來,輸出給大眾知道,而且它不是硬梆梆的東西,是透過遊戲的部分,很柔軟的、然後潛移默化的讓大家會知道說,這裡當地的慶典文化是什麼。

 

兩隻雞、兩個酒,然後兩個村民,丁雞大賽!

 

二崙故事屋從2014年開始,由雲林故事人協會營運,打造了一個閱讀、藝文、親子共學的人文環境,並邀約在地居民一起投入創作,說自己的故事。

二崙故事屋計畫主持人 劉珮儀(右)

有感於孩子們移動地點其實非常有限,學校、家裡、補習班,那對社區的認識是非常地不足,所以我們透過營隊的方式,帶孩子走訪我們二崙的十八村,後來也擴及到西螺或是崙背,帶孩子認識家鄉,然後把在地的故事撰寫出來。

雲林縣文化觀光處處長 陳璧君(右)

這是一個很特殊的,因為真的是素人,那有些人甚至連畫畫都不會,那他可能只是找到故事的IP,那他就要從頭被訓練,如何把自己的故事畫出來。

 

建築不會說話,但它安靜的承載回憶、刻劃時間,孩子們透過走讀,閱讀家鄉的每一頁。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左燕輝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