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剛剛看到的新埔桌球訓練站,成立十五年來,培訓出無數桌球國手,甫出爐的金牌選手陳建安便在這裡訓練了十年之久,是桌球訓練站教練葉萬壽的得意門生,葉萬壽如何培訓出卓越的桌球好手?台灣基層選手培養、訓練又遇到什麼問題?繼續來看我們的報導。教練還沒到場,新埔桌球訓練站的球員們就自動自發做起暖身操,新埔桌球訓練站成立十五年,培訓出來的四級國手,就有七、八十位,堪稱是培育桌球國手的搖籃。



他是老葉教練葉萬壽,擁有二十二年教桌球的豐富經驗,是培訓國內桌球新星的幕後推手,治軍嚴謹,要孩子一練再練,打好基本功。

[新埔桌球訓練站
教練 葉萬壽]
我們平常訓練是下午,因為學生要讀書,下午四點開始到晚上十點,對。如果週六就早上九點到十二點,下午三點到六點,七點到九點,這樣八個鐘頭。那寒假、暑假就是一樣,(每天)八個鐘頭訓練這樣。



他是小葉教練葉俊良,葉萬壽的兒子,曾經也是桌球國手,和父親一起投入基層桌球選手的培訓工作,一同培育出陳建安這顆閃亮的新星。新埔桌球訓練站,因為國小、國中、高中三級訓練銜接,加上葉氏父子培訓出的子弟兵,四處征戰,戰功彪炳,讓不少家長和小球員不遠千里慕名而來。

[球員家長
余佳玲]
因為在苗栗的時候,小朋友他就很想要打桌球啊,然後後來是因為爸爸透過朋友的關係,才會找到這邊,反正在這邊,就全心全意,就交給葉萬壽教練他們父子倆就對了,對啊,我們這些(家長)十分放心。

[新埔桌球訓練站球員
林鉉洋]
在宜蘭國小就開始練球,然後,因為那邊就是國高中比較沒有銜接,然後就是,出來打比賽的時候,就是聽這裡,就是有銜接國高中所以才來這裡。

[新埔桌球訓練站球員
林立誠]
大家都是在講,葉教練教球很厲害,教出的學生都是非常有名的,然後就慕名而來。

雖然新埔桌球訓練站名氣大,仍有經費不足的問題,一年來自中央經費十餘萬,買完球具等消耗性用品,只剩一半,其他支出,大多數還是得靠家長掏腰包,今年還拿不到中央的經費。

[球員家長
謝茂鴻]
打球的錢,一個月差不多幾千元。當然是希望他能像陳建安一樣打上去,對啊,所以還要犧牲很多東西,對,要犧牲很多東西,時間還有其他的。

[新埔桌球訓練站教練
葉萬壽]
我們台灣的體育政策,都是一些錦上添花的政策,它並沒有說,從根部去培養,或是從基層去培養,它沒有,這個重視的程度是非常地低,都是選手是,一般幾乎都是天才的組合,你像這個陳建安跟莊智淵,這次雖然拿那個世界盃的金牌,但是他平常也沒有在一起練,很少在一起練,那你說這個雙打,本身就要培養默契了,所以我常常講,有時候台灣的球員能吃苦,也有很多很有天分的球員,但是,這在這個政府,或是我們的這個領導單位,給選手(的)這個幫助,大部分就是說,派他出國去比賽,給一些公費比賽這樣子,至於在培養跟訓練方面,只有,只有這個選手自求多福啦。

中國一向是世界桌球強權,幾乎所向無敵,台灣也常請中國教練來台指導,透過中國教練的形容,海峽兩岸的桌球選手養成確實差很大。

[中國桌球教練
曾雪梅]
那邊練球是,比如說一個教練就帶到底,就是比較有連貫性的,不像有的時候會突然跑掉或說什麼,不會,他就是從小學到國中、高中,它都是一個連貫性的,然後比較科學的方法練球,所以我們在隊裡面,還有隊衣、然後有營養師、然後有各個方面就全部齊全,就是(中國)大陸會就是,給隊員一些比較好的保障啊,比如說,打好比賽會有一些,各個方面福利都比較好啦,以後出去找工作、或是說要出國什麼都會,政府都會幫忙幫你弄,比較有保障。

當然不管在哪,閃亮金牌選手的養成都非一蹴可幾,只是少了政府的全面奧援,選手、家長、教練得加倍投入精力、金錢和時間,若是有朝一日培育出萬中選一的世界冠軍,固然可喜可賀,但其他大部分的優秀選手呢?他們未來的出路其實相當黯淡。以葉俊良為例,幾年前因為新竹縣教職無缺額,成了流浪教師,後來被延攬到苗栗縣維真國中任教,這還算好的,和他同期的選手很多都還是流浪教練。

[桌球教練
葉俊良]
我們培養到他成為是世界冠軍,當然是很高興,但是那就是極極極為少數的人,但是大部分的人就是說,在從事桌球運動,他上了大學,然後也考到一些證照,例如說教師證、或是教練證,但是在縣市政府上面,都沒有一個很完整的配套措施,可以讓這些,這些這個即將有熱誠從事教職的,或是說教練的這個工作的人,他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方向。

和鄰近縣市相較,其實新竹縣相對不重視體育,讓長期投身培育基層桌球小選手的葉萬壽,感到相當無力,而這也是陳建安當時轉籍苗栗的原因。

[新埔桌球訓練站
教練 葉萬壽]
各個縣市的這個,依這個財政或是說他主政者的觀念啊,其實,像鄰近的苗栗縣、桃園縣,我們比較起來,桃竹苗來講,當然桃園跟苗栗重視體育的程度,是超過新竹縣。這個(無力)心態其實很多年前就產生了,但是我後來我自己調整我自己的心態,我只要替選手負責,替家長負責就好了。

全神貫注揮拍迎擊,小選手咬牙苦練,即便現實殘酷、體制不夠健全,他們仍正面迎擊每一顆小小白球,沒有人知道能不能成為下一個,為國爭光的金牌選手,信念讓他們繼續奮戰,用汗水和青春交織出熱血桌球夢。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