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比非洲豬瘟還可怕的秋行軍蟲,目前從國際到國內,對於如何防治,都不敢樂觀,目前台灣各地,幾乎都傳有秋行軍蟲入侵,農委會防檢局已公告11種防治用藥,本島一旦發現成蟲,就立刻啟動強制噴藥,減少秋行軍蟲族群數量,將傷害降到最低。秋行軍蟲是什麼?目前災情如何?請看我們的報導。


 

 

國內海關正如火如荼地,防堵非洲豬瘟。

不料,端午節過後,被視為比非洲豬瘟還可怕的秋行軍蟲,進來了。

6月8日苗栗縣飛牛牧場才向農委會防檢局通報,疑似發現農業害蟲「秋行軍蟲」,經防檢局檢驗後證實入侵。

[苗栗縣農業處農務科 科長
徐春良]
牠(秋行軍蟲)的那個危害作物,那個作物種類滿多,牠現在是以玉米、高粱這部分,這部分會比較影響比較大。

苗栗首例6月8日才剛發現,接著在嘉義和宜蘭,台東鹿野以及屏東縣,都有了秋行軍蟲的「蟲跡」,案例數仍持續增加。

[農委會 副主委
陳駿季]
牠整個坐落像一個天女散花的方式,同時在台灣的,各個地區都發現了,那這樣的一個發現,就像我們一開始推測,可能是透過西南氣流過來的。

秋行軍蟲是什麼?它的特徵是,頭部黃色倒Y字型,背部各體節有梯型狀的4個黑斑,秋行軍母蟲喜歡在禾本科作物產卵,例如玉米、小麥、稻米、芋頭等,幼蟲孵化之後以這些食物為生,產生較大危害。

防檢局表示,一旦全面入侵台灣,每年農損將高達35億台幣。

[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局長
馮海東]
占我們現在種植面積,45%的作物,都有可能被這一個秋行軍蟲侵犯,在取食偏好比較喜歡吃玉米而不是吃水稻的。

農委會6月10日確認發現秋行軍蟲,6月11日下午,行政院長蘇貞昌就前往「飛牛牧場」視察,宣布成立緊急應變小組,要求農委會縮短檢驗時間。

[行政院 院長
蘇貞昌]
這個辨識時間盡量縮短 越短越好 那一判斷有,然後全部剷除。

這就是秋行軍蟲,牠只會吃這個玉米,跟水稻,水稻跟玉米,那人,目前,目前在玉米上面,而且都是玉米上面,發現在玉米上面 ,玉米,我們的玉米,現在目前被牠吃掉的大概30多公頃左右。

除了禾本科的玉米,水稻,包括十字花科、葫蘆科、茄科等353種經濟作物,都是牠的主食,這些作物占台灣種植面積高達四成五,中央、地方防堵秋行軍蟲戒慎恐懼。一旦確認,就立刻剷除同時銷毀作物。

[農委會花蓮區農改場 副場長
楊大吉]
一個部分是深度夠的話上面掩埋土,那它本身蟲子就不容易出來,那氰氮化鈣本身它會發熱,會有一些比較可以殺菌殺蟲的一些氣體出來,所以雙管齊下,這樣確保這個蟲子把牠消滅掉。

農委會表示,因為蟲害,遭到銷毀的作物,除了可拿到銷毀賠償,三個月無法耕作期間,政府補助每公頃四萬五千元的補償金,減少農民損失。

[農委會 副主委
陳駿季]
雖然說秋行軍蟲,牠本身主要的危害是在,農業區,但是相對的因為這隻蟲,根據我們的記載牠大概有可以,牠的寄主食物大概有300多種,那牠可能跑到其他的地方去,包括有的學校甚至有些菜園,那有的軍方可能有一些植物,是適合牠,特別是綠肥作物,甚至於高爾夫球場的這些,這些草皮,當牠沒有太多東西吃的時候,牠可能都有機會入侵。

秋行軍蟲繁殖力驚人,研究顯示,牠一生可產1500到2000粒的卵,同時成蟲飛行速度快,一個晚上就可飛越台灣海峽,根據國際資料,曾有一晚飛行150公里紀錄,擴散速度相當快。

[農委會防檢局 局長
馮海東]
現在因為已經到了我們鄰近地區,所以牠的飛行距離有點長,所以有可能就直接飛過來,每年颱風過後,會引來的西南氣流,也會把我們像中南半島,或者華南地區的這些小型的昆蟲,都會帶到國內來。

秋行軍蟲早已在美洲、非洲、南亞與東南亞、近九十國肆虐,牠之所以會如此頑強,除了繁殖力強,也容易產生抗藥性。

[農委會防檢局 局長
馮海東]
因為這個蟲牠的,非常聲名狼藉,那所以牠在非洲,一路這樣從南亞,東南亞這樣走過來的時候,其實各國都對牠做了很多藥劑的實驗,那也發現說,在中間其實有一些變化,有一些藥,效果就變得不好,所以我們如果這樣來講,我們要去了解的是說牠,如果牠來源是哪裡,那邊的藥效比較好的藥,理論上是我們的第一選項。所以我們這次公告的這些緊急防治用藥,都是經過這樣子,看別人的報告去選出來的。

目前蟲全國部分縣市已經找到成蟲蹤跡,農委會正式啟動第二階段防治。將日前防檢局已經公告緊急11種防治用藥,包括賜諾特、諾伐隆、氟大滅、剋安勃、護賽寧、依芬寧、硫敵克、蘇力菌等,輪流使用,避免生抗藥性。

目前國際對於秋行軍蟲的危害,防治都不甚樂觀,對台灣而言秋行軍蟲是入侵的新害蟲,對牠的生物習性還不了解,農委會除了提高加強宣導,並積極研擬防疫政策,也將「滅蟲」視為全民運動,高度警戒。

[聲音來源
農委會防檢局 副局長
鄒慧娟]
在那個(第一)階段呢,使用這個,掩埋或焚燒的方式來做銷毀處理,是最有效的,那麼到了第二階段,已經有成蟲,成蟲會飛,所以我們就要求強制噴藥。

目前秋行軍蟲入侵的範圍日益擴大的趨勢,且已經有成蟲出現,中央和地方都嚴陣以待,台灣農地小需要建立良好監測網,區域性防治才是正確防治方法。

撰稿 邱月華
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