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龍潭的八德村有一個甘家堡,它不是座城堡,而是一處占地6甲多的私人園區,每年4、5月桐花盛開,甘家人就會開放民眾參觀,還會在樹下設茶席,讓客人走到哪都有好茶喝,將客家人傳統的奉茶文化再升級,堡主甘興德是陶藝家,曾擔任兩屆桃園市茶藝研究學會的理事長,他希望結合地景、茶席和陶藝,推廣桃園的茶產業,傳承飲茶文化。


 

 

龍潭八德好地方。

每年四、五月間,龍潭的甘家堡油桐花盛開,甘家族人就會在綠意盎然的私人園區,設茶席,請民眾來喝茶,同時欣賞滿山似錦繁花。

在台灣茶產業興盛的年代,曾經這裡滿山遍野都是茶園。

直到後來茶園廢耕。

30多年前,甘家堡逐漸將廢耕的茶園改種樹,而今木已成林,陶藝家甘興德老師,就和堂兄弟們商議,將這裡打造成,推廣品茶文化的場域。

[陶藝家
甘興德]
我們之前採茶的時候,大杯大杯喝,我們(現在)是講品茶文化,所以品茶文化的話,我們就有這個茶席。

民國83年,甘興德和太太,一起加入了剛成立的桃園市茶藝研究學會,要將飲茶、地景結合起來,推廣品茶文化,女兒從小耳濡目染,也愛上茶藝。

[甘興德女兒
甘蕙嘉]
很小的時候,媽媽就會教我泡茶,我為什麼會,會一直去,那也不會反抗,那是因為,茶會裡面有一些爸爸的朋友,爸爸的朋友也很照顧我,我最大的成就感就是,我可以泡茶給爸爸喝。
喝茶的人都想有自己的茶具,因著以茶會友,讓他們有機會和陶藝家朱義成結緣,學捏陶,因為讀工科有機械的背景知識,和邏輯訓練,甘興德一下就抓到捏陶要領,成了全家人的老師,就連他83歲的媽媽,也跟捏出了自己專屬茶具。

[甘興德媽媽
甘黃粉妹]
這樣的喝起來比較有氣氛啦,這樣喝起來身體又健康,又快樂,自己做的東西變成成品,這樣泡茶來喝也很好,客人來泡茶來喝也很好。

甘興德的太太黃志瑋說,婆婆捏陶就像是在做客家菜包,質樸卻討喜,正是他們想要傳達的,設茶席喝茶並非高不可攀的,也可以是很平易近人的生活美學。

[甘興德太太
黃志瑋]
自己的茶(具)就是自由自在,就是它不搶眼,在喝茶這邊,我常覺得說很好就是,它其實就是很生活的,說穿了客家人喝茶,就是關心、體貼、分享。

走過狹窄的長廊,轉個彎豁然開朗,裡面陳設了各式各樣,看似完全不加修飾的怪壺。

這裡是甘興德的工作室,也是另一個推廣茶文化的據點,對他而言,捏陶和品茶,兩者已無法一分為二了。

[陶藝家
甘興德]
茶是那麼那個耐人,那個那麼迷人的東西,對不對,我的朋友啊,他每次我燒柴燒的時候,他要帶(讓人)眼睛會亮的東西,那就是他手中的好茶。而且我的壺,特色,它有一定向,有一點點向前傾,所以雖然靜止在那邊,它是有動感的。

運用書法流暢線條,這些奇形怪狀的壺身,有了行雲流水般的律動。

[陶藝家
甘興德]
書法是講線條,有時候我們做的東西也是線條,我這邊裡頭的作品,壺的都是,有兩個系列,一個是飛天系列,另外一個是雲的系列,你可以從我們的作品裡頭那個,那個柄,可以看到是,跟雲朵有關係,那也是線條,書法就是線條,而且要簡單,不要太複雜,一下子就要到位。

這是畫龍、點睛,這個是施胭脂,書法很重要的就是主體。

習字成痴的甘興德,也利用少見的逆筆行刀的技法,將20多年的書法功力,呈現在茶具中。

[陶藝家
甘興德]
紙壽千年,如果把我們的書法的字,或是句,運用書法那種線條之美,刻在作品上面,那就不一樣了,5千年後,甚至更久,都還存在,才不爛啊。

也希望飲茶文化能永久流傳,女兒是他寄予厚望的傳人,將茶文創館取名為「蕙興樓」,就有父女傳承的意思。

[照片提供 甘蕙嘉]
[陶藝家
甘興德]
她有一個使命感嘛,把書法寫好嘛,把茶泡好嘛,像我們學會,大概80幾個人,都沒有一個孩子出來泡茶,會泡茶,我就跟他們講,我說,你看你們的小孩,你看,沒有一個出來泡茶,那我們如何把這個茶的文化整個推廣出去。

(你算是傳人嗎)?寫8年了,(你算是傳人嗎)?不能這樣講。

[蕙興樓茶文創館 館長
甘蕙嘉]
什麼的傳人?書法的傳人OK,茶藝的傳人也OK,那至於他的工科,我不行,交給哥哥好了。

寫字你看,筆都會一直在轉,為什麼轉,讓它轉出那個新的尖。

雖然後繼有人了,但嗜茶如命,愛陶如癡,習字成癮的甘興德,仍積極的要讓茶的香氣,陶的質樸和書法的線條,在茶席上相遇,將品茶提升為生活美學,藉此推廣在地的產業,也將飲茶導入日常中,希望每個人優雅的過日子。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