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車是過去農村社會很重要的工具,利用天然的水力,水車可以幫助農田灌溉、碾米、製茶。不過隨著時代變遷,各種電力設施早已取代了水車,水車功能逐漸被遺忘。現在能看到的水車,多半都是裝飾用途。在新竹縣橫山鄉豐田村,卻有一位73歲的老農夫張玉田,在住家門前的水圳上、親手做了許多水車,而且這些水車的材質、都是廢棄的保特瓶、鋁罐,相當有環保概念。更特別的是,這些水車真的都能用喔!今天節目最後一個單元,記者謝佳凌、陳志男,帶您去認識這位有趣的老先生、還有他做的水車。台灣自開墾以來 就是以農立國,一切與農業相關的技術,當然是非常進步 而且令人讚嘆,尤其分布在農業區的灌溉水圳,更是隨處可見,不過其中兼具力與美 發明出來的水車,就不是每個地方都有,在橫山鄉的豐田村 油羅溪旁邊水圳上,這些造型奇特的小水車 在路邊轉啊轉的,發出響亮的聲音 相當引人注目,靠近點仔細看,毎一座材質 不是用寶特瓶、鐵鋁罐,就是廢棄塑膠管等 回收容器製成,雖然這些水車 看起來不是很華麗,但今年已經 七十三歲的張玉田說,就因為早已經是個退休農夫,平常閒著沒事做,乾脆在以前所耕種的農田旁,順著水圳搭建水車玩,答答答的水車轉啊轉,在寧靜的新竹鄉間,顯得特別有趣。一輩子只當過農夫的張玉田,因為從十六歲種田,對水車就有印象,雖然從來沒有人教過他,但靠著自己不斷摸索,試著試著就成功 做出會轉的水車了。





水車以大自然力量,自古以來輸水灌溉日夜不息,但是早就不耕種的張阿伯,藉著每天巡農地之餘,無師自通製作出自家附近的這幾座迷你水車,放在農田旁邊,他的創作意義 遠勝過功能性,像這座引用水車牽動,帶出後面老式磨粄器,脫殼機 搗米機的造型 就很有意思。



從三年前開始迷上水車,製作出第一部以後,張阿伯又陸續製作出不包括造型 總共八部水車,除了剛才農作機器,這部看起來很閃亮,同樣利用水車帶動,像個兒童樂園裡面,旋轉木馬造型的裝飾,你一定很難想像,張阿伯是從哪裡找來的材料。



雖然不是很體面的水車造景,但是利用不要的瓶蓋,還有幾個小孩玩具,這座廢棄洗衣機轉盤,在天然水車拉動下,好像重新找回 它原有的價值,而在水圳另一頭,這個把泡麵碗當帽子戴,後面插三根選舉旗子,看起來實在很滑稽的 小汽車和駕駛,它可是王阿伯 費盡心思的代表作。



儘管只用兩根鐵線,就讓水車輕鬆的 天天拉動它,但是對七十三歲的張阿伯來說,要完成這樣的作品,實在需要費盡心思去做,不過花這麼多精神,去製作一堆 好像玩具的水車,張阿伯說不覺得辛苦,自己覺得好玩就好,不過剛開始的時候,可是因此常常被老婆念。



聽得出來張阿伯的太太,對自己老公的赤子之心,不但沒有抱怨 而且還有點驕傲,還對著鏡頭 接著稱讚起來。



這些因為水車 而發展出的創作作品,外來的人看 或許只是覺得有趣,但是在張阿伯自己心裡,除了興趣又兼具 廢物利用的環保意義,也希望對這個 居住一輩子的社區,盡微薄之力貢獻一點特色,牆上這張 新竹縣長頒的獎狀,就是最好證明,不用花錢買材料,把回收的廢容器,用剪刀切割,然後綁在隨手可得的竹枝上,就能製造出 奇特的迷你水車,雖然材料不很耐用,每年都要重新整理,讓水車看起來漂亮一點,不過對於自己漸漸有些名氣,甚至被封為水車達人,張阿伯有點不好意思。

謙虛說就像這個 壞掉的電風扇,會想做水車,通通只是好玩而已啦,像那電扇也一樣,不要了我把它拆掉,那也是電扇 拉出來另一邊,看起來就有趣啊,要不然它也是賣掉了,我就想到弄給它轉,拉出一個扇子就有趣啊,不然那還有什麼 還不是電扇>

雖然張阿伯說只是好玩,但看在社區其他人眼中,在單調的鄉村 出現這樣的水車造景,的確讓豐田社區 因此成為橫山鄉景點之一,不但居民感受很明顯,也有文化單位 希望從旁提供協助,讓小水車能更多元更豐富。



除了能自己 研發製造水車,張玉田老先生還會用自己做的胡琴拉上一曲,然後利用休閒時光,就跟老婆在家門口一起體會客家山歌之美,甚至多才多藝的他,也能吹嗩吶演奏八音,可是說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超級農夫。

水車 農田 白鷺鷥,打從16歲開始當農夫,張阿伯認份守著這將近一甲 由祖先留下的土地同時,回頭看看農田旁邊,這幾座他親手創作的水車,或許這就像是一個,路邊客家生活博物館,正由張阿伯充當招待,等待所有路人來回品味,感受逐漸消失的 古早人生活態度吧。

採訪/撰稿 謝佳凌
攝影/剪輯 陳志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