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客家新聞獎上個月已經頒獎,客家電視台採訪製作的「行入六堆庄」系列報導,獲得電視類新聞採訪報導獎。客家新聞雜誌從這個星期開始,將連續用四個星期的時間,帶您再次深入南部六堆客家庄,認識六堆的歷史文化;領略(感受)六堆的自然人文風情。今天我們首先來到「中堆」的竹田鄉。竹田過去是六堆的米倉,農田面積最大、也是米穀的買賣中心;現在的六堆、農業還是命脈,只是稻田變成黑漆漆的網室花房、還有高聳的檳榔樹。竹田有哪些故事呢?記者陳君明、蔡裕昌的報導。

71歲的陳金妹阿婆,每天早上和下午 都會固定來到龍頸溪旁的開庄伯公拜拜,而伯公旁邊 現在看似水閘門的地方,早期卻是六堆地區 最重要的移民 買賣的港口。





竹田鄉由於擁有充足的地下水 肥沃的土質,曾經是屏東地區最大的米倉,也因為位於六堆的中心點,所以也成為 六堆稻米交易 運輸的中心,因此這邊有「糶糴村」 「頓物庄」這些老地名。





伴隨著吵鬧的隆隆聲,火車快速的通過 並未在竹田火車站多做停留,而火車站旁的碾米廠或是米倉,每一間看起來 也是如此的頹廢淒涼,似乎宣告了竹田的繁華不在,而盛產稻米的榮景 亦是過往雲煙。







沿著穿越竹田鄉的縣道189線,觸目所及 盡是高聳的檳榔樹,快速的在車窗外後退,隨著米價不振,農村人口老化的現象,省工又具高經濟價值的檳榔 成為竹田鄉農民的最愛,竹田鄉目前也是全國種植檳榔面積 比例最高的一個鄉鎮。





滿口檳榔經的曾祥明阿伯,從18歲就開始種檳榔,到現在已經有四十幾年,不同的於許多農民 將種檳榔作為副業,曾阿伯種檳榔講求的是專業管理。

我割一串有兩百顆>



台灣的檳榔市場價格,最好的時間 是檳榔產量青黃不接,也就是每年的五月份左右,曾經一顆檳榔的價格 甚至高達十幾元,比盛產期足足多了幾十倍,因此檳榔農無不使出渾身解數,讓每一顆「綠金」 能夠比別人早一點出來。



雖然檳榔有時價格貴得嚇人,然而隨著市場的波動,竹田的檳榔每年一分地的收入 大約3萬到10萬左右,檳榔頂多只是農民的副業,於是竹田也發展出另一種 收入更穩定 豐富的農產業。



一大早,一群綁著花布的婆婆媽媽 就穿梭在宛如一群少女婆娑起舞,被人稱為跳舞蘭的 文心蘭花盆中間,忙碌的身影和搖曳生姿的黃花 共構出強烈的對比。

文心蘭是目前台灣 外銷切花數量最多的花卉,2006外銷總量 預計高達1600萬枝,2005年%更為台灣賺進約兩億元的外匯,尤其在日本的市場 台灣的文心蘭更是排名第一,而竹田的文心蘭,更在全國的出貨量中 占了大約三分之一。





已經種文心蘭十多年的謝螢嬌,原先也僅是種植花卉的門外漢,不過她以對待自己小孩的心 來照顧文心蘭,陪著它長大 等待它開出黃澄澄的花蕊。



除了要有心以外 專業的管理更是缺一不可,和一般農業一樣,文心蘭也要面對許多病蟲害,因此花農 也必須有專業知識與技術。




也因此花農們,需要花費許多時間 巡視每一盆文心蘭生長的狀況,也要隨時注意根葉的任何變化,因為小小的病變都可能傳染到,讓整間花室都血本無歸。

選花室內,每個人動作伶俐 將每一株文心蘭進行級別挑選,文心蘭的分叉越多 等級便越高 價格也越好,外銷日本的文心蘭 大部分都是ABC這三級,貼著紅色膠帶的A級 每枝要11元6角,黃色膠帶的B級8元2角,綠色膠帶的C級5元3角,目前竹田的花農,每年平均一分地 都可以有15萬元的收入,甚至有些花農 一年可以收入上百萬元。

雖然有如此高的經濟效益,也比種檳榔更好,但為什麼許多竹田的農民,並未選擇文心蘭 仍然以種植檳榔為主,主要就是因為光前期投資的硬體,一分地最少就要50萬元,僅是這個數字 就讓許多農民望之卻步。





為了讓大部分的農民 增加更多的經濟來源,近年來在地團體也開始推行,以傳統文化特色為基點,將檳榔葉鞘再利用 做成手工檳榔扇,甚至開發出檳榔美食大餐。



檳榔手工藝要真正擁有經濟價值,能夠讓社會大眾認同,這條要走的路可能還很長,不過就如種稻難以生存時,竹田的農民 找到了檳榔 文心蘭這些出路,並且成功的生產出 品質優異的果實 花卉,好山好水的竹田,曾飄散著米香,到現在飄散著花香與檳榔香,但是不曾改變的是,竹田人辛勤工作的那個味道。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