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桃園市中平巧聖先師協會統計,桃園有超過一萬人從事木工業,中壢、平鎮地區就有千餘人。每年農曆5月初7是「巧聖先師誕辰」,是木工相關行業的業者聚集日。從事木工裝潢的彭順旺,打滾了40年,近年有了新身分「街頭藝人」,他利用裝潢建材的餘料,自製陀螺教民眾玩,自己也鑽研特技陀螺表演,這顆陀螺,不只喚起大朋友的童年記憶,小朋友也看得目不轉睛。


 

 

抱著大陀螺,彭順旺將繩索一圈一圈地,仔細捆好,他平常是木工師傅,每到假日則成了街頭藝人。

1、2、3.

[木工師傅
彭順旺]
我們打那個大陀螺,(觀眾)他看到,(會問)哇 這多重,其實它只有廿五公斤,很輕 不會很重,一場只打一次,那一天下來,差不多(打)五、六次,所以這樣的(表演)工作,小朋友看得很高興,大人也很高興,我自己也很開心。

彭順旺很珍惜每一次的表演,當初除了想超越自己,另一方面也希望尋找事業第二春,就跑去考街頭藝人,把小時候最愛的童玩,拿來表演。

陀螺走鋼絲,尖叫聲在哪裡?

和一般陀螺不同,他還加入了巧思設計,結合各式花樣,手上這顆特技陀螺,不只能在地上轉,還很聽話,可以乖乖地沿著細線走鋼索,每回表演,總能博得滿堂彩。

擔任裝潢師傅40年來,面對的多半是木材、工具或是建築工地等等,成為街頭藝人後,要在大眾前大展身手,接受觀眾的尖叫洗禮,靠的是不斷精進練習!即便額頭掛滿一顆顆斗大汗珠,彭順旺仍滿足地,沉浸在掌聲中。

[木工師傅
彭順旺]
我本身就是從事木工業,我們桃園,我們這個大溪,我們中壢還有平鎮,這裡很多從事木工業,木工廠也有,我們去撿,撿小小塊,小小塊的木料,撿回來那是免費的,撿回來自己做。

每一場表演上場前,彭順旺都會精心自製陀螺,讓技癢的觀眾小試身手、重拾童年回憶,也讓小朋友接觸民俗技藝。

[民眾
陳小弟]
(你剛剛看有沒有覺得陀螺很厲害很厲害還是很難),很厲害,可是很簡單,因為我阿公、阿嬤家很多,所以我會打。

[民眾
湯小弟]
(今天覺得陀螺好不好玩),(你剛剛有玩對不對),好,有,(有沒有轉),有啊。

[民眾
唐小姐]
(媽媽平常有帶他玩過陀螺嗎),沒有,(今天是),第一次,第一次很好玩,體驗一下民俗活動。

他還記得童年時玩的陀螺,是徒手削成,現在不一樣了,彭順旺從一塊方型木料,經過鋸、磨、修正,輕輕鬆鬆,陀螺就逐漸成形。而當年要投入木工這一行時,家裡很反對。

[木工師傅
彭順旺]
我父親知道我去學木工藝,不是很贊成,就組裝卡榫,剛好,你要做木工就這樣(而已),吃不飽,餓不死,一輩子沒什麼前途,但是我學校畢業後,一直就從事木工這個行業,做到現在數十年了。

台灣傳統工業或工藝,多奉「魯班」為祖師,每年的巧聖先師誕辰,是許多從事木工、裝潢、營造等行業的人,最重視的節日,這一天,彭順旺恭敬地讀魯班經,許多同行也藉此機會聚集在一起。

[桃園市中平巧聖先師協會第六屆 理事長
袁金榮]
我們桃園這邊的木工,有一萬多人,在我們這中壢、平鎮這些地方的木工,也有幾千人,巧聖先師會,內部有建材,也有設計師,相關行業都有,大家(互相)支援來、支援去這樣,所以大家變成一個團體,有生意,大家相互,會內的可以(彼此)介紹。

[桃園市中平巧聖先師協會 常務理事
鍾明衡]
桃園市本來就是我們客家人的大本,這有分一半,南區與北區,南區算起來客家人較多,從事木藝的,北區也有從事木藝的,那就河洛人較多。

一年一度的盛事,選出新爐主,多年來這群「現代魯班」希望各自發揮所長,為桃園的魯班先師打造一間,集眾人心血結晶的現代「魯班廟」,好讓先師不必每年隨著爐主更換,年年搬家。

[桃園市中平巧聖先師協會
張秀曲]
我們協會內有很多設計師,開會開了很多次,最終決定這樣,要建一個新的,新型的,有別於傳統的,因為一般傳統的都,大家都一樣,我們想要不一樣,也是通過我們所有的會員,他們同意來蓋這樣的廟,希望說有別於其他,夠能成為一個觀光一個景點。

[木工師傅
彭順旺]
這個東西,(是)我們先師相當重要的發明,我們從事木工,一定要看這個尺,這把尺我們做門窗,蓋房子有多高、多寬,一定要看這個有好的跟不好的,一定要看上面的字。

從學徒做起,憑藉著肯學、肯做,一路上踏實努力,40年來做出成績。一路上彭順旺很感恩,魯班先師教他的人生智慧。

[木工師傅
彭順旺]
有時我們想不到,怎麼做(都)想不到,後來呢,我想到,欸,先師曾說過,「方圓規矩」,你要做一個方形,就有尺可量,要做圓,要用圓規畫,才可以,我們有時候,人就是心要靜下來,不要急躁,難以成事。

專注木工本業,假日當街頭藝人自娛娛人,彭順旺希望發揚巧聖先師精神,將傳統木工技藝傳承下去。

採訪/撰稿 許儷齡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