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大的紙傘生產地在高雄美濃,1924年,美濃人林阿貴、吳振興兩人,聘請大陸師傅到台灣傳授製作油紙傘的技藝,全盛時期年產量高達2萬支,不過在生產成本增加、銷量卻沒跟上的現實下,材料之一的「傘骨」多以進口替代,有30年傘骨製作經驗的師傅李明祥想要把技藝傳下去,可惜的是,目前這套功夫沒有實質市場需求,只能在示範教學時看得到。
寫意的山水花鳥,為傘面增添幾許悠然自得,蒼勁有力的書法,讓美濃近百年的紙傘工藝,更富生活禪意,遊客來到美濃,很少不被這麼美的畫面吸引住。
[遊客
白佳儀]
這些紙傘美到不可思議,充滿藝術性,(怎麼說),做這些紙傘的藝術家,這些藝術家非常有創意,做得非常美。
[遊客
鍾華譽]
它是一個,我覺得滿復古的一個東西,不管是它整個造型上面,或者是它的一些圖騰,這些都滿復古的,滿復古風格的,不像我們現在的塑膠傘,那個折疊傘,用完,好像感覺就,沒有什麼新奇的部分,但是你在台北街上,拿一支油紙傘的話,你可能,肯定會成為眾人的目光。
[紙傘彩繪師傅
林秀娣]
傘裡面,有4個人字,4個人字,又代表很多子子孫孫,子孫滿堂的樣子,傘的這個邊緣有繞5條線,代表五福臨門,傘是圓的代表圓圓滿滿。
紙傘看起來風雅,在客家人的心中還是象徵福氣滿滿的禮物,1924年,美濃人林阿貴、吳振興兩人,聘請大陸師傅到台灣設廠,傳授製作油紙傘的技藝,全盛時期美濃地區有12間的紙傘廠。
[紙傘業者
李明祥]
民國13年,吳振新、林阿貴這兩位先生,從大陸廣東潮州那邊帶了5位製傘師傅過來美濃設廠,開始就奠基我們美濃製作紙傘的技術下來,從民國13年開始,一直發展到民國20幾年、30幾年那時候都還很好,最好時年產量有2萬支。
[照片提供 孔邁隆]
[紙傘彩繪師傅
林秀娣]
我看很多人會撐傘去看二月戲,在溪底那裡啊,二月戲那時候,從前比較沒有帽子,沒有什麼這個雨衣,大部分的人都是撐傘,演二月戲時就很多人會撐傘,路上騎車的,(騎)腳踏車的,也有人會騎腳踏車會撐傘。
製作傘骨前,要先替竹子「刨青」。
[紙傘業者
李明祥]
因為青色沒有刨除,到時候紙貼上去會透出青色,會出現青色,所以,我們刨青、削傘骨後要去晒,晒了之後會變成木頭顏色。
對半、再對半,製作一支1尺3的紙傘,要像這樣分次剖成32支竹片,每一刀下去講求的是速度,還要求平整。
今年50歲的李明祥,高中時期就開始學習製作傘骨,30年來就是這般剖開竹筒、用一針一線把傘骨串起來。
[紙傘業者
李明祥]
傘頭已經穿好了,像我們有時候,有時候這樣放下去,沒有穿過孔的、線沒有穿過孔的,就會掉一支下來,這樣就要重來了,像這樣沒有掉就OK過關。
是製作傘骨的師傅,同時也經營紙傘廠的李明祥指出,30年前老師傅一天的工錢是2500元,若以當時一天完成5支傘骨計算,一支光工錢就要500元的傘骨根本沒利潤可圖,更何況,現在紙傘(價格)賣不到30年前的一半,為了要生存,紙傘業者不得不改用進口傘骨。
[紙傘業者
李明祥]
像我們現在,這樣一支,一支賣例如1200元的(紙傘),民國70幾年、80幾年,這都賣2千多元,甚至3千多元,所以削傘骨的師傅可以生存下去,到後來就沒有辦法了,(紙傘價格)就變成1200元,1200元扣掉畫工、製作這些,根本就沒辦法說自己去削傘骨了,所以演變成,現在製傘骨的人就比較少。
把線纏繞在長傘骨的尾端,讓每一支傘骨和傘骨間的距離相等,在傘骨製作完成後,就交到糊紙師傅手上,繼續下一道工序,她是李明祥的妻子鄭幸技,因為先生開紙傘廠的緣故,10多年前開啟需要膽大心細的糊紙生涯。
[紙傘糊紙師傅
鄭幸技]
就是把它貼好,就是讓它貼緊,就不要說貼下去之後,欸 不行,還要再喬一下左右上下,就是不行,看好下去就下去這樣子,對,如果說不小心放下去,哇,不對了要往外拉,有拉到位置,(但)就會變成髒髒的,那個膠就會用得很髒,都在紙上面這樣子,要練到,放下去就是好了這樣子。
美濃紙傘製作分為「傘骨」、「糊紙」、「上油」、「裝髹」四大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一個專責的師傅,最後再把它組合成一支紙傘,不過生產環境丕變,現在傘骨大多改為進口,煮桐油也因為有了替代方式,不再使用,過去由不同師傅的分工,也慢慢轉變成以家庭成員為主的作業模式,糊紙師傅鄭幸技表示,一項技術養成需要大量時間成本,要練到出師真的不容易。
[紙傘糊紙師傅
鄭幸技]
要塑形的時候,這個你不能有折痕,或是沒有直順,等一下就是收傘,合起來的時候它會,紙張會凸出來,就不平整,然後每一根都要這樣子,(這個是正面嗎)?對,這是正面,(那我們還是要把它反過來就對了),對,全部這邊都塑形了就反過來,換這一面,這樣子。(正反兩面都要)?對,好,你看,好,全部都用好之後,拉下來它已經是一把傘了。
[紙傘業者
李明祥]
傘骨大部分來自大陸,大陸現在人工越來越高,高到一個地步來說,我們當地美濃紙傘的售價,我們現在用商業來說,(當)售價沒辦法支撐大陸製作傘骨成本的時候,就沒有人會做紙傘這行業,就乾脆進口現成的,進現成的紙傘來賣,像現在傘骨的技術漸漸消失了,以後可能就是貼紙的什麼沒有了,因為我都批發現成的賣了,所以(製作)這些東西技術就會慢慢地沒落。
[客委會 主委
李永得]
我們會訂辦法補助你們請的學徒的薪資,第二個,你們工作的場域,如果有需要改善,有需要這個一些裝配,也可以提出計畫,我們也可以有一些補助。
1960年開始,工業化製作的洋傘興起,便宜又好用,取代了傳統油紙傘,造成銷售量大幅下降,那些撐著紙傘,穿梭大街小巷的畫面,也漸漸變成一段美濃歷史,原本遮陽避雨用的美濃紙傘,轉變成裝飾性為主的工藝品,從全盛時期的12家紙傘廠,如今縮減一半,只剩6家,這項儼然是美濃文化符號的工藝品,如何把手作技藝傳承下去,不僅得務實面對殘酷現實,更是一場文化傳承和商業市場拉鋸的嚴苛挑戰。
採訪/撰稿 曾宏智
攝影/剪輯 曾宏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