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端午節前後,是東方美人茶,也就是「膨風茶」的產季,因為茶芽有顯著白毫,又被稱為白毫烏龍茶,近年來屢創高價,產地也不時傳出有仿冒、混充茶等事件。今年初就傳出有網購業者打出資深茶農徐耀良名號,將大量茶葉,假冒東方美人茶廉價出售案!茶葉產地混亂、來源不清楚,如何保障品質?有沒有更快速且正確方式?亞洲大學研究團隊,運用AI人工智慧結合區塊鏈技術,成功研發可分辨東方美人茶真偽,讓茶品認證制度更準確,且公開透明。


 

 

三兩好友、品茗好茶,得獎牌匾掛滿廳堂,峨眉資深茶農徐耀良,曾在台灣東方美人茶競賽中拿過十四次特等獎,沒想到今年初在網路上,有人假冒他的品牌,賤價販售東方美人茶,徐耀良又氣又無奈。

[茶農
徐耀良]
精品高端影響不大,中級以下的,可能會影響,高端的影響不大,坦白講啦,台灣有占到天時地利人和,就是說,一個島,空氣比較溼你知道嗎,它的那個泥土,土壤不一樣妳懂嗎,大陸的泥土是(偏)紅土帶沙,大陸的泥土偏紅帶沙,它的滋味比較淡,台灣的較有味道,那就是不一樣的地方。

收到網購商品,標籤、產地和年份標示很清楚,但仔細看,「膨」變「影」,膨風茶好端端地被改了名稱!徐耀良不只擔心自家招牌蒙塵,更憂慮台灣整個東方美人茶產業,名譽掃地。

[茶農
徐耀良]
我擔心外來茶,坦白說,外來茶影響地方,地方的產業,老實講,這二十年,十幾年,這十五年內,怎麼了妳知道嗎,東方美人茶,東方美人茶可以說,台灣最好的茶,居高不下,為什麼,因為供需有問題。

[製茶師
徐維伸]
這次的假茶事件,妳去看許多人拿到茶,一打開就跟青茶一樣,根本就不是膨風茶,妳看這邊這兩種茶,一個是膨風茶,一個是烏龍的,但是大陸現在要騙人的,現在的茶是,看起來是綠色的,跟我們本地的膨風茶,實在是差別很大,我們可以看一下,再看這個顏色。

仔細觀察,東方美人茶有白、綠、黃、褐、紅色,外觀呈條索狀,烏龍茶則是球形綠色,兩者差別很大。東方美人茶因為遭受小綠葉蟬叮咬,產生獨特蜜香,近年來茶產業需求量大增,價格看俏。

[茶業改良場 研究員兼課長
蔡憲宗]
消費者如果又花,購買是以台灣的價格,可是是買到的是進口的,對於消費者也是不利的,進口的這些東方美人茶,品質參差不齊,那參差不齊,如果包成台灣的品牌包裝,那當然會嚴重影響到,台灣的這些的未來的銷售,或者是國外這些消費者,對於台灣產的這些高級的,東方美人茶的一個印象。

[採茶工作人員
范月嬌]
如果沒有年輕人出來,年輕人越來越,沒有要出來學,沒有採茶工人。

近年農村老化、缺工問題嚴重,加上東方美人茶技術門檻又高,導致製茶成本不斷提升,坊間頻傳仿冒事件。亞洲大學研發出一套,可辨識真假膨風茶的AI認證系統,標榜只要對著茶葉拍照,茶葉的身分便無所遁形。

[亞洲大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 主任
薛榮銀]
一個茶葉拿進來,我們把它弄到一個AI的系統,就是一個深度學習的模式裡面去,這深度學習模式出來,會產生出來一個,我們稱作它的一個這個,Feature space,就是說這一點是它的特徵點,那這,由這個特徵點我們來決定說,好 那到底是,這個是什麼樣的茶,這個技術就是,像人臉辨識的一樣。

臉部辨識技術,目前多半應用在保全防護管理上,臉,就是鑰匙,如果要進入圖書館,但事前沒有登錄使用者紀錄,攝影機就辨識不出,等於沒有鑰匙。

剛才系統中,無法辨識我的臉部,現在我就來註冊一個,我的臉部帳號,拍一張照,幫我看一下這裡的鏡頭,好,現在註冊完成,這套AI智慧臉部辨識,就會依照我臉部的許多特徵,建立出一套屬於我的帳號資料,現在馬上來測試看看,可以成功入內嗎?

經過系統辨識,取得身分權限後,便解除門禁,現在學界首度嘗試,將AI認證系統,結合區塊鏈技術,應用到東方美人茶產業上。

[亞洲大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 主任
薛榮銀]
茶農的,所需要用到系統的話,他只需要去照一些相,那照一些相以後呢,我們就把這個相,放到我們的資料庫裡面,那我們這個資料庫,就可以把它訓練成一個,用深度學習的方法,去建出它的一些模型,我們就用茶葉的物理特性,來比對我們在資料庫裡面,建的模型的一個資料特性,然後去比對說,它到底是什麼樣的茶,然後這個茶是真的還假的。

研究團隊建立分辨系統,第一步是先將來自不同茶農的茶葉,從摘採前的茶菁、運送到製茶場的過程,以及製茶各階段,拍照下來,再記錄下溫度、溼度、攪拌時間等環境參數,利用AI圖像辨識技術,分辨茶葉出處。

[亞洲大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 主任
薛榮銀]
茶好不好是很客觀的因素,是人來決定的,我們系統是要保證是說,它是這些數據,這些客觀的數據,我給你記錄下來,這個整合的話,我希望建立一個很大的資料庫,以後這個系統建起來,這個數據資料越來越多了以後,我們以後就可以建立一個,很重要的品質系統。

[客委會 主委
李永得]
將來這個東方美人茶,要銷到外國去,要建立一個消費者,一個最大的信心,而信心要怎樣來建立,其實最基本的,就是要做產地的認證,跟生產過程的認證,這樣的茶呢,大家就會感到安全,安全又好的茶,相信在國際上有非常大的競爭力。

全新嘗試、全新技術,可以辨識到什麼程度?茶農和業者,對此各有不同期待。

[茶農
許時穩]
譬如說無論他的(茶)是八千、還是一萬的,或是三千、兩千、一千,它就知道這茶的(等級),相片裡就有蒐集到,這種茶是什麼品級,什麼等級的,所以,譬如你消費者買到這種的,例如一萬塊的茶,這裡面有它拍照的存檔記錄,就可以回推回去,所以說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很好的農業(上)的創新。

好像有點不夠喔,所以我說不夠。

將手伸進大桶子裡,摸摸翻滾中的茶菁,實際感受炒菁溫度是否到位,資深茶農彭國賢,每年只要進入製茶時節,就得日日夜夜、全神貫注地守在茶廠,他聽說有AI智慧系統,可拍照辨識茶葉身分,充滿期待。

[新竹縣北埔鄉茶葉產銷班 班長
彭國賢]
成分裡面,裡面的內含物,那可能要DNA才有辦法,那是比較容易,但是要時間,要時間,你如果說(要)從外型,每次做出來的時候,也不會說都相同,因為揉捻的過程,還有你製作的過程,在走水的這時候,它揉捻後出來的東西都不一樣,有些人要揉捻到,做得很乾,有些人做到,揉捻到很精細,所以那個外型,我不知道它外型如何分,是要分產地,還是分真假。

更多茶農在意的是,是否能夠照片一拍,就分析出產地,確保MIT的品質信譽。

[製茶師
徐維伸]
(從外觀)辨識得出什麼,其實是辨識顏色而已,但是我看現在技術,需要的是時間,因為我還是會認為是說,光是看顏色去辨別的話,有時候還是會跟現實,有點差距,畢竟我們沒有辦法去驗,它們裡面的成分,像無機元素的成分,它的某一些成分會特別高,特別低,可以馬上去判別這個產,這個產地是哪裡。

[新竹縣北埔鄉茶葉產銷班 班長
彭國賢]
台灣每座山頭,可能它的微量元素,內含物,茶所吸收到的,可能不盡相同,跟國外的又可能不一樣,不過我們北埔、峨眉,新竹縣的茶,我們都知道說裡面成分是什麼。

同樣都是茶葉,本土茶或外來茶怎麼區分?以肉眼辨識不夠精準,得進一步萃取分析,茶改場透過茶葉「無機元素分析」技術,可以驗出是那個國家栽種的。

[茶業改良場 研究員兼課長
蔡憲宗]
因為不同的國家的土壤,它的微量元素不同,所以採摘下來的葉子裡面,含有的微量元素就不同,不過這個前提是,我們要先建立資料庫,那目前茶業改良場,正在蒐集就是,有進到台灣的這些,國外產的東方美人茶,還有包括國內產的東方美人茶,那我們持續的在建立這樣的資料庫。

[茶改場茶作技術課 副研究員兼股長
胡智益]
像這個是一個B茶樣,B茶樣我們經過一比對之後,我們發現到,它是不是沒有在,我們台灣品種的區塊裡面,有的茶葉不只單一品種,它可能混台灣品種,跟國外品種。

茶改場這套「茶樹品種鑑定技術」,圖卡上一條一條灰色柱狀,屬於台灣特色區域,就像人的指紋一樣,如果分析茶樣的DNA,所得出數值、波段,落在其他區域,那就表示這個茶樣的產地,不在台灣。

[茶改場茶作技術課 副研究員兼股長
胡智益]
這套DNA分子鑑定的技術,最早的目的,是開發給做茶苗商,去做判別的品種,那後續的部分,因為是在英國藍事件爆發之後,事實上有很多消費者,對於它的產地有一些疑慮,那我們有把這個技術,把它移植進來,那我們就重新去做那個引子的開發,把它變成比較短的一些片段,然後做出這些片段之後,適用在我們各種的,做好的茶葉上面,包含綠茶、包種茶,像是那個紅茶類,甚至東方美人茶,這些都可以做我們的分析。

要鑑定分析精準,相對地,花費的時間及成本也較高,在產銷資訊平台上,會不會有更方便、快速的方法?

[茶業改良場 研究員兼課長
蔡憲宗]
目前這麼精確的方式,大部分是檢調單位要,取締它產地標示,標示不實的時候,才會委託我們鑑定,因為鑑定每一個樣本,也要花不少的錢,那一般的消費者我是建議就是,選購有信譽的標示,就可以了,因為茶葉目前就是,大部分會走標示,因為標示成本會比較便宜。

[亞洲大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 主任
薛榮銀]
茶農來講,他很方便的就可以使用這個系統,對使用者的話,他可以即時的就可以知道,用幾張相片他就知道說,它這個是真的還假的,不需要,不需要像現在這樣,你要送到什麼檢驗所去做,然後可能還要一、兩個禮拜的時間才知道。

從學術界到農政單位,甚至農業改良場,都想方設法要為茶葉驗明正身,是因為近年來,愈來愈多混充茶或仿冒事件。

[新竹縣政府農業處 處長
邱世昌]
進口茶很便宜,像我們比賽也很怕,有混充進口茶,混充到我們的比賽茶裡面,所以我們現在,去年開始,就交裸茶,全部送過來,來做一個查驗,我們會抽樣,混充之後會抽樣,做農藥的檢驗,跟這個,比賽的一個樣品。

[北埔鄉農會 總幹事
莊烘岡]
每個標籤上面,它有它的封籤,再來我們拿出我們的手機,對著它的QRcode去掃描,手機馬上就可以顯示出來,這個是誰的茶,是哪個號碼的,之後是哪位農民製作的,它的等級是什麼等級,馬上就可以查出來,以這個方式讓茶農來自律,因為每罐茶,如果這罐茶你喝到,覺得不好,或者是外來茶,經查就知道這是誰製的茶。

無論是用AI,還是DNA分子鑑定,都是要認證在地東方美人茶的好品質,產官學界都在絞盡腦汁,讓台三線上的茶產業持續飄香、更有競爭力。

採訪/撰稿 許儷齡、蘇韋宣
攝影/剪輯 戴志明、戴敏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