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起源於海洋,珊瑚礁則是孕育海洋生命的花園,原本從事媒體工作的陳映伶,在一次參加淨灘、潛水活動後,從珊瑚保育的門外漢,一股腦兒投入「種珊瑚」工作,成為專家!她一步一步實現夢想中的珊瑚花園,除了帶領團隊進行實驗,也辦營隊,要讓各個年齡層的下一代,都有機會自己種珊瑚。
因為喜歡大海,然後自己學了潛水,發現大海的環境變了。
靈活的身子在海中穿梭,幾個人熟練地查看海底生態。這是陳映伶的日常生活,原本只是淨灘志工的她,卻在接觸海洋世界之後,有了更大的人生目標,她想要打造一座珊瑚花園。
[陳映伶]
為什麼想用九孔池,是因為我潛水就會到那裡練習,那人家又不用,又是人工的東西,為什麼你不去拿來做一些,對環境有幫助的利用。所以我就,去租了一口九孔池,說真的還要租金。
由記者轉行做生態保育,還實地前往日本沖繩考察復育經驗,2015年成立了「台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陳映伶的珊瑚復育之路,就從這幾口池子,開始了漫長的試驗。
[陳映伶]
珊瑚長得很慢,我剛剛講的,它最,長最快的一年就10公分,長慢的話一年1公分,就慢慢的長。所以不同種類(有)不同的種法,那我們同時在做實驗,不同的基質,然後不同的水流、溫度、鹽度,然後包括下雨,太陽曬,一直在克服不同的困難。
喀擦一聲,看起來堅硬的珊瑚就被一刀剪開,再用三秒膠,把珊瑚一片一片地黏上基座上,整個過程就像外科手術。
[陳映伶]
雀屏珊瑚我們今年的重點,在於把它的數量增加,那另外就是像菊珊瑚還有微孔珊瑚,它們成長的速度非常地慢,那就必須要想辦法讓它數量再增加的時候,再移到外海去。
然後你看這上面這些,有一點一點,那顏色很深、很均勻,這個就是活的,然後很明顯,下面這邊就是死掉的部分。
移植只是第一個步驟,種滿珊瑚的網架得重新安置在水中,後續的照料更耗費時間和精力。
[陳映伶]
(復育池)它如果不夠深的話,那個水溫在夏天的時候,很容易升高,那就會造成珊瑚比較不耐受;那另外一方面就是,它裡面的代換率,就是水的替換率,如果不夠好的話,它的開口不夠多,水流動的不好的話,那整個池水就會變得很混濁,那也會造成整個營養鹽過高,那珊瑚不喜歡營養鹽過高的環境。
潛入水底一看究竟,可以發現網架上、繩子上,甚至水底層層疊疊的磚塊,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珊瑚。有些是復育的成果,有些則是自然生長的珊瑚。九孔池雖然不是外海,卻成為珊瑚的成長中繼站。
[陳映伶]
那些都是自己飄過來的幼體,我們並沒有特意去把它復育上來,所以其實看到那個我們自己很開心,因為這表示說,這些石頭上面是可以被珊瑚附著的,那當它愈附著愈多的時候,其實它的成長會是倍數,那我覺得這個池子裡面就表示,它是適合珊瑚成長的。
有沒有看到水裡面有這些,昨天有看到很多,等到明年它會變一朵花出來。
學生們聚精會神觀賞影片,先了解珊瑚基礎知識,接著就要動手操作。鐵絲穿過孔洞,拿起鉗子轉一圈,把寫上名字的基座,一個一個固定在網格上。
把它稍微,我們幫你把它往裡面拗,這樣才不會刮到手。
盡量抵住它交叉。
小朋友們跟著老師的指令,仔細安裝基座。除了復育工作,協會也定期舉辦營隊,讓孩子們親身體驗種珊瑚的過程。
[營隊學生
沈同學]
三天兩夜,我覺得滿棒的啊,可以順便認識一下海洋,因為也是地球的一份子,就對這種事情盡一份心力。
[陳映伶]
一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他親近海洋,所以我三天都要下水,那這樣他就可以比較,今天我在九孔池裡面,還有在一般的海域,還有在保護區的海域,他看到的魚的多寡。這樣子實際讓他分別就是說,那,如果每個地方都被保護下來了之後,生物會不會變多。
換好防寒衣,戴上面鏡和呼吸管,小朋友們很有架式,還大膽地拿起海膽,左看看、右瞧瞧。
幾個人同心協力,要把種好珊瑚的基座,綁在池底的網架上,一次綁不好,浮出水面吸口氣,再次潛入水中。
[營隊學生
陳同學]
繞了一圈而已,然後前面就是要黏珊瑚的時候,就是要用那個三秒膠黏。
[營隊學生
朱同學]
我自己失敗了很多次,可是還是有綁到一個,對,中間的,愈底下愈難綁,所以要憋氣肺活量要非常好。
看著學生們從怕水,到主動下水種珊瑚,陳映伶很有心得。她深知,拯救珊瑚不能單打獨鬥,教育下一代親近海洋、建立正確的保育知識,才有機會延續珊瑚的生命。
[陳映伶]
說真的池子需要人力,然後池子需要一些設備的替換,然後包括裡面的鐵網架,裡面的這個樓梯,每一年要更換,那水裡面的設備通常比較花錢的,所以其實贊助還是需要的。
[陳映伶]
我們山海天使雖然成立才短短的三年,但是我們之前我的夥伴,都是從是珊瑚研究的一些工作夥伴,我們一直都知道做這件事情,投入就是義無反顧。
採訪/撰稿 梁 雁
攝影 黃鈺淳
剪輯 羅應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