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走出自己的風格,然而要是無法經營下去,也是枉然。有閱讀習慣的人已經不是太多,即使要買書,也越來越多人是到書店挑、在網路上買,實體書店越來越難生存。而政府在今年六月簽署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其中有關出版、印刷業的部分,也讓不少業者擔心壓垮經營日漸困難的書店,繼續看我們的報導。<政府簽服貿,人民很感冒。>

政府要推動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在開放的六十四項當中,包含了印刷業,是否衝擊規模小的台灣出版產業,出版界的看法兩極。

[唐山書店創辦人
陳隆昊]
它的印刷廠來了,它的這麼多東西來,可能更深的目的就是能夠幫助這個(統戰),那它如果真的要,我印刷的費用,很便宜給你對不對,對它有利的文宣資料,我很便宜印你要怎麼辦?

[三民書局董事長
劉振強]
他們來開銀行你都不怕,你還怕開書店嗎?(台灣)這裡,(大陸)它跟我們洗腦也洗不了了。大陸書現在都在賣,其實多得是啊,我們這裡不會被大陸這樣統戰的,那麼大陸上還要我們的書,我們假使說,對它們平等就是說,它們都是公營事業,你假使我們去開分公司,我根就還留在台灣。

三民書局上個月剛歡慶六十週年,是台灣出版業的龍頭之一,唐山書店的陳隆昊,今年剛接任,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立場各不相同,但是對服貿協議關心的重點都在於是否「對等」,然而在還沒有服貿協議之前,台灣的實體書店,早從公元兩千年起,就哀鴻遍野了。

[唐山書店創辦人
陳隆昊]
真的 書店來說,十年前就已經完全不對等了,它早就,我們這邊早就很多地方專業的書店,我舉個書店的名字,像什麼秋水堂啦、明目啦這些,全部都是,整個店在賣大陸書,可是呢,你去大陸,你有看到什麼書店,賣很多台灣書的嗎?沒有啊。

[東海書苑老闆
廖英良]
我是1995年開始做書店的,那從95年開始,我每次都跟人家講,我經營書店呢,大概就是,台灣書店的衰亡史,衰亡,沒有興衰,就是說,大概95年到98年,可能是台灣其實在書籍銷售這個部分,還不錯的一個時代,可是大概從98年之後就開始下滑,2000年以後其實就愈來愈糟。

這裡是台北市重慶南路,曾經是台灣圖書最集中的地方,從民國卅八年起,一直到民國七十年代,衡陽路和重慶南路是書街,七十年代,台大附近的溫州街、汀州街和羅斯福路興起,所謂的「溫羅汀」,變成台灣最多專業書店群聚地,民國九十年代開始,書店街開始沒落,取而代之的,是網路書店和電子書。

[三民書局董事長
劉振強]
我們(當年)在衡陽路的時候,只有十幾家書店,台北市,那麼到重慶南路的時候呢,我們是衡陽路待了半年以後再搬到重慶南路,那個時候不再是文化沙漠了,也不是綠洲,就是已經起來了。

[唐山書店創辦人
陳隆昊]
所以我當時就想說,哎呦 買書好難,那我來開一間專業書店這樣,所以就在(台大)這附近找找找,最後找到一個地下室,房租很便宜,我就租下來,對當時差不多卅年前,算是一個創舉啦。

七十年代,剛經歷美麗島事件,當年面臨大時代的變革與思潮,唐山書店一直以知青口中的,「地下書城」方式經營到現在,當年要做學術研究,肯定都會找唐山這個文化地標,自從大型連鎖書店如誠品起來之後,包含唐山,獨立書店們的生意開始走下坡。

[唐山書店創辦人
陳隆昊]
現在來檢討說為什麼會這樣子,我覺得是,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說,我們這些,以前書店不多,不是很多,到後來連鎖書店一直開設,尤其是誠品。

[東海書苑創辦人
廖英良]
一般,我們這種小型書店的進貨成本,大概都在七成,還不包含稅。那其實像大的,就是連鎖書店,或者是像網路書店,其實它們通常的進貨價格,就我個人所知,就是說,連鎖書店的進貨價格大概是在五成到六成之間,那網路書店,其實原則上都是低於五成。

大書店打折,比小書店不打折賺得還要多,這是獨立書店經營困難的地方,但是壓垮小書店的最後一根稻草,是網路,甚至連大書店都賠本經營。

[讀者
趙品瑄]
就是,我可能會先去書店翻書啦,然後看一看覺得不錯的話,才會去(網路)買書,那我覺得,獨立書店的特點可能是,你可以拿一本書然後去問店長或店員,看他推不推薦這本書,那我覺得這也是很好的管道。

[唐山書店創辦人
陳隆昊]
真正最大的影響,是數位,數位出版的,大家上網去找資料,這個是最,可以說,比如說,比方說我們書店,現在不是說我們這個獨立書店難做,大書店也難做了,因為大家,現在年輕人全都上網,上網找資料啦、上網買書啦,對於實體書店來說,其實打擊是最大的。

[三民書局董事長
劉振強]
養的孩子都少了,讀書人口也更少了,那麼自然少了,再加上不肯念書,網路也多,他沒有時間念了,所以在這書店就要枯萎了。我是今天不瞞你講,我是虧本的在做,我們還有四百多員工,我們是拚命希望他們大家有職業,我能夠盡量能撐一天就撐一天。

他是闊葉林書店的老闆廖仁平,可不是菜販或開餐館,闊葉林在台中市中興大學旁,也是知名獨立書店,但是為了讓書店活下去,也得一手賣書,另一手賣餐點,另外像是在永和巷弄裡的小小書房,也用「社區工作坊」的方式來補貼生計。

[東海書苑老闆
廖英良]
除非你在學區旁邊,否則想要經營一家書店,大概這些其他東西的複合,大概就是,不得不的一個狀態,坦白說現在即使是在學區旁邊,恐怕都得想這個辦法。

[闊葉林書店創辦人
廖仁平]
這幾樣都是大陸書。有一般的社會人士,愛好者,他們就是那種熱情的讀者,那另外一部分是學校的研究生,文史科系的,文史科系的學生、老師等等。

當台灣的繁體字書出版面臨困境,賣大陸簡體字書,也是獨立書店活下去的辦法之一。

[三民書局董事長
劉振強]
今天講(三民)六十年,不是悲觀,我對台灣很樂觀,但是對出版業是,是不堪想像,假設以現在這個情況,就圍在這個裡面,沒有辦法動了。讀者也看到,今天也這幾些書,明天也這些書,他就不看了,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唐山書店創辦人
陳隆昊]
做這樣的工作,做卅年了,所以有一個,特別有覺得說,有一點使命感,如果說,書店最後會像唱片行、戲院消失,我也希望說,能夠把它拉得更久一點。

服貿協議的影響尚未明確,而面對連鎖書店大型化,實體書店又面對網路書店的挑戰,還有電子書黃雀在後,書籍定價又節節攀升,獨立書店還有下一個十年嗎?除了書店老闆的使命感,還需要有讀書人的支持。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