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臺北某餐廳的食安事件發生後,影響全國米食業者的生計,尤其是「面帕粄」業者更是首當其衝,為了讓更多人認識美濃面帕粄,高雄市客委會舉辦活動做推廣,希望在暑假旅遊旺季吸引更多觀光人潮,進一步活絡當地商圈。記者宋宇娥跟洪郁雯的報導。
高雄美濃的美興街被稱為「面帕粄一條街」,短短一條路上有幾十家面帕粄店,每一家都各有千秋,獨具特色風味,各有各的擁護者,每到用餐時間總是吸引一票饕客上門。
顧客 蔣先生(右)
就是一個地方的小吃,來了沒有吃,好像少做了什麼事這樣。
面帕粄店業者 吳秀梅(左)
(美濃)九成以上都是粄條店,便宜、大碗,又吃得飽。
麻油、薑片爆香,加入雞肉翻炒,這道醬燒麻油雞可說是這家面帕粄店的招牌菜餚。
高湯下去,我們這道菜也可以煮素食的,素食就是白開水。枸杞 大概加一匙麻油薑下去。
加入高麗菜煨煮,再放進荷包蛋,毫不手軟加入大量麻油,烹調出香噴噴的麻油蛋高麗菜。
面帕粄店業者 吳秀梅(左)
我們家裡自己吃的私房料理啦,可能和市面上的不太相同,我媽媽怎麼煮,我就怎麼煮給客人吃,可能和一般的餐廳吃起來會不太一樣。
絞肉和麻油薑,調味後仔細翻炒、熬煮,就是一鍋迷人的麻油肉燥。位在面帕粄街上,競爭激烈,店家當然得想方設法找出自家特色。
面帕粄店業者 吳秀梅(左)
我們這間店的老闆,就是我家娘家,本身就是製作麻油的,這條是粄條街嘛,整條街賣的料理大同小異,差別不大,我就想說那順便來做麻油料理,可以順便行銷我們家的麻油。
綠色、黃色、紅色、藍色,這些色彩繽紛的,竟然也是面帕粄,老闆夫妻以蔬果為天然染色劑,研發出彩色面帕粄,在眾多傳統白色面帕粄業者中,異軍突起,表現不俗。
顧客 曾先生(右)
它的色澤就是加了什麼去做出來的,紅色、黃色、綠色,用(蔬果)原料去特別做出來的,感覺得出來,有不同的口味和香氣。
特別的是,業者還選用不同米種製作,打造出不平凡的面帕粄口感。
面帕粄店業者 鍾富源(左)
米和一般的面帕粄不一樣,一般的面帕粄用在來米,我們店是用蓬萊米,就是我們吃飯的那種米,比較黏,吃起來比較好吃,比較Q,算是軟Q軟Q這種。
業者努力拚巧思,營造自家面帕粄特色,就是希望擄獲顧客的胃,甩開上半年受到臺北寶林茶室食安事件籠罩的陰影。
面帕粄店業者 吳秀梅(左)
影響十分大,跌到剩下三成不到。真的,包括假日喔,都沒人喔。臺灣那麼多賣粄條的,尤其美濃、高雄這些地方,都沒事情啊,為什麼那2家店會有問題,就是他們管理和人員的問題,和粄條無關啊,
面帕粄店業者 鍾富源(左)
有時候東西放久,而且天氣熱,它會變質,我們就是當天早上做,中午就賣,到中午這段時間,3小時販售,賣完我們就休息。
振興傳統美食,當然要多管齊下。相關單位就積極跟業者合作,聯手推廣製作美食地圖,推出面帕粄特色風味餐,希望在食安風暴後,重振客家傳統米食產業。
高雄市客委會主委 楊瑞霞(右)
希望可以帶動我們整個產業的發展,讓每一家的生意都可以變好,也等於傳承發揚我們與眾不同的、客家創新的粄條文化。
面帕粄店業者 林羽黎(左)
辦活動才會吸引人潮,有人潮才有錢潮,所以這個活動希望對我們的生意會有幫助這樣。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洪郁雯
粄條,在南部六堆又被稱為「面帕粄」,因為剛蒸出來就像白色毛巾一般,不管如何稱呼,它都在客庄飲食產業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政府單位與民間業者攜手合作,消除負面影響,要民眾一起來「吃就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