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人聲鼎沸、有「小香港」之稱的苗栗造橋錦水村,早期生產的磚、瓦、木炭,產量占全臺大宗,還有當地因錦水礦場的開發,曾繁榮一時,然而隨著時間,歷經礦場遷移、人口外流,造橋從繁華變得沉寂。最近一場老照片展引起居民很大的迴響,展覽所在地就在造橋火車站旁的百年驛站,一張張老照片,記錄著造橋的美好歲月,來看記者許儷齡跟左燕輝的報導。


 

 

 

迎風搖曳火紅的鳳凰花,捎來夏日氣息,一群地方鄉親聚集在樹蔭下話家常,期待著老相片展的開幕。

「山線百年客家輸出」計畫主持人 陳翊綾(右)

我要再次跟大家說謝謝,這次的展覽其實有四大主題,那這一次也很感謝我們的鄉親很熱情的提供我們,在地的老照片,那也告訴我們在地的歷史。

 

平常靜謐的造橋車站,是個無站員駐守的招呼站,平常會造訪這一站的乘客並不多,大多是登山客和鐵道迷特意造訪,這一天車站旁的百年驛站周邊,熱鬧又溫馨。

記者 許儷齡(左)

造橋車站旁的百年驛站是日式建築,過去臺鐵的站長、副站長的宿舍就在這裡,現在有文史團體在這裡辦展覽,老空間加上老照片,互增風華 別有一番風味。

「山線百年客家輸出」專案經理Amy(右)

去年因為其實剛進來,我們開始比較做的是對外的聯繫,像今年的話我們比較希望說,把整個根在造橋鄉扎下來,所以今年我們舉辦一個造橋老照片展,那一方面是希望藉由老照片的這個活動,跟當地的居民產生連結,知道更多更多的老故事。

照片提供 栢木振

0140-0145

輕輕地開箱百年驛站,走進木造宿舍宛如進入時光隧道,重返昔日的造橋歲月。

造橋鄉居民 栢木振(左)

這張照片是民國68年,高速公路新竹到苗栗,68年的雙十節開通的,尚未開通前我就在這裡幫忙做事,這是我兒子 才4、5歲,騎著腳踏車上去高速公路寬敞處玩。

照片提供 徐福光

0212-0215

跟著影像追憶造橋,一張張已褪色的照片,喚起居民腦海中的無盡回憶,仔細端詳 越看越熟悉。

造橋鄉居民 徐純作(左)

這是我伯父徐瑞安,這是陳細添,這是高瑞欽,他們在做什麼呢,這些都是日本時代的網球選手。

 

暫時把時間帶回到過去,就越來越認得出影中人,當一認出熟悉的身影是長輩時,居民的兒時回憶瞬間湧上心頭。

造橋鄉居民 徐純作(右)

很懷念,尤其看到阿公的相片很開心,我祖父的名字是徐阿亮,我祖父徐阿亮擔任鄉長,當時要繳交田賦,沒有錢繳的,我祖父就拿錢出來繳。

資料來源《臺灣官紳年鑑》

0320-0325

資料來源《台灣人士鑑》

0330-0334

後代回憶起祖父徐阿亮仍津津樂道。徐家是造橋當地的望族,文史中密密麻麻的日文,介紹著「庄長徐阿亮」的事蹟,徐阿亮從大正6年(1917)擔任新竹廳造橋區的區長,後來到昭和19年(1944)擔任造橋庄庄長,是當時造橋很具影響力的政治人物。

造橋鄉居民 高瑞雅(右)

這張相片是我二伯,自日本時代就擔任庄長,現在的鄉長,一直做到光復,差不多光復後就變成做鄉長,一共前後可能有35、6年。

 

打開塵封已久的記憶寶盒,過去的榮景仍歷歷在目,為了這次的展覽,在地居民紛紛找出壓箱寶,這位「振穎瓦工廠」的主人栢木振,更是提供了好幾張窯場的工作照。

造橋鄉居民 栢木振(左)

這是在晒煤炭,溼溼的,要先晒乾再燒,以前火車站就是放置紅瓦,運送煤炭 運往基隆,紅瓦就載往宜蘭羅東,以前沒有卡車,行駛速度慢,馬路都還是石子。

造橋鄉居民 徐福光(左)

全部都依靠鐵路運輸,造橋火車站載了很多的石油,就是你開發石油天然氣,需要很多水泥,就在這裡裝載上下,很多物資就在這邊去轉運,所以才會造成如此多建設,造橋當時那麼發達。

照片來源

左 高秀鐘、右 栢木振

0523-0525

照片來源 栢木振

0526-0530

照片來源 張吳二妹

0530-0540

日治時期由於日式建築的需要,而有專門燒製日本文化瓦的「黑瓦窯」出現,照片中的「接昌」瓦窯,就是專門生產日本文化瓦的「黑窯」。

造橋鄉居民 高瑞雅(右)

(過去)瓦窯業非常發達,當時造橋人所有收入全都依靠做工,以前工資低廉,一工人差不多10、15元,很低啦,收入很低,但是造橋人就有這些收入,還不錯啦。

造橋鄉居民 徐福光(左)

早期農業社會,慢慢從傳統性的農業、手工業,然後因為我們這邊有天然氣,天然氣又有木炭、磚瓦窯,有出口這些,全部都從這裡出口出去,所以大家收入自然會增加。

照片來源 謝彭秀蘭

0626-0632

照片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0636-0646

授權人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拍攝者 謝其煚

煙囪飄出蒸氣和煙霧,這是當年很能代表造橋樣貌的一幕,另一張1960年代拍攝的照片,則封存了造橋鄉瓦窯業盛極的榮景,過去很多窯場都沿著鐵路蓋,就是為了方便貨物運輸。

竹南蛇窯藝術總監 鄧淑慧(右)

原來造橋這個地方以前有58座的這個瓦窯,還有2座的八卦窯,跟1座的蛇窯,以及4座的這個狗頭窯,可見整個火車站附近布滿了,全部布滿了各式各樣的古窯,因為它就是用鐵路去運輸,然後把這些磚瓦運送到全省各地去銷售,所以整個造橋的這些前輩就告訴我們,我們造橋人是「吃土長大」的。

 

如今造橋鄉的瓦窯業幾乎凋零殆盡,「吃土長大」只能成追憶,昔日窯場豐富多元,還有罕見的「狗頭窯」,是因為黑瓦窯的外觀,窯門略凸出來,從斜側面角度看 像狗的頭,才會因此命名。

竹南蛇窯藝術總監 鄧淑慧(右)

沒想到造橋這邊竟然發現了,這個所謂的「狗頭窯」,因為在當時臺灣的所有的文獻裡面,從來沒有人提到這個東西,原來它就是燒日本這個日式建築黑瓦的這種窯爐。

造橋鄉居民 栢木振(左)

照片來源 張吳二妹

 

總共有磚瓦、紅瓦、黑瓦,總共有63座窯,老闆就有48位,大概到了67年,慢慢逐漸就縮減,逐漸的窯就越來越少了。

畫面翻攝 Google earth

錦水礦場位於造橋鄉錦水村,文獻記載從清朝時期就有油氣冒出,照片中記錄「錦水38號井」夜間附近仍燈火通明,由此可見1960年代錦水礦場周邊繁盛一時。

 

因為我石油公司上班,您在石油公司上班喔,是錦水嗎?對。

造橋鄉居民 徐純作(右)

以前很熱鬧,石油公司的東西全都在造橋裝運,還有台車路,日本天皇到錦水礦場,造橋下車,換搭台車到「滾水仔(錦水)」。

「山線百年客家輸出」專案經理Amy(右)

造橋時代的錦水礦場生產天然氣,天然氣會生產一個,再去加工做成一個碳煙,是以前做油墨跟輪胎的重要物資,曾經最輝煌的時候,造橋生產的碳煙占全日本產量的50%,也是因為這個這麼重要的物資,使得日據時代的裕仁天皇,或是韓國有高官或是親王過來這邊。

 

很多居民都提到,昔日造橋車站前的路上店家林立、商機活絡,跟現在看到的造橋全然不同,而這一、兩年有苗栗子弟駐地發展,把車站旁的百年驛站活化利用,為地方注入新能量。

造橋鄉居民 徐純作(右)

冰店、麵包店、碾米所、醫務室,還有土地銀行的代書什麼都有,員工在此上下班非常多人,所以又稱「小香港」。

「山線百年客家輸出」專案經理Amy(右)

去拜訪了徐家跟陳家的時候,打開他們的相簿,我只能說真的很像電影劇照,我看到了完全不同於現在這個的生活方式,像那個徐家他們是一個仕紳家族,你就看到徐阿亮,常常就是穿著一身很好看的仕紳服裝,出入在各種場合。

 

徐大哥 又來拜訪你,想要跟你問照片的故事,要來看看我的祖父過去的一些,一些祂的風華。

 

將近3個月的時間,負責「山線百年客家輸出」展覽的文史工作室,成員們努力走訪家戶,挖掘出深藏在民間的10幾本相簿,蒐集到超過3百張照片。

造橋鄉居民 徐福光(左)

他(祖父徐阿亮)以前在那個,造橋鄉當庄長的時候,他是負責能源方面的,農業改造,還有我們造橋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木炭業,對,木炭還有陶瓷這方面,因為造橋的地形來講山多,山多它本身就是一個,它土質非常好、非常黏,就是說做磚、做瓦這些東西,就是非常好。

照片提供 陳忠仁、陳忠義

1137-1156

 

老照片記錄著逝去的光陰,建立於1903年的造橋車站,歷史悠久,站誌上接連好幾頁工整的字跡,將歷任站長的名字跟在職年數,隨著日月星辰詳實記錄。

文史工作者 薛雲峰(左)

我們就說到這些車站無論大小,對文化、地方的文化,等同於跟臺灣一起長大,跟臺灣一起成長深具紀念性的東西,尤其無人站所在位置,依山傍海 風景非常好。

苗栗縣議員 陳光軒(右)

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亮點,卻乏人問津,因此可能我們要換位思考,不一定要在整個站點的主體來下手,可能可以配合我們社區、公所以及縣政府,我們怎麼樣去設計一個套裝的行程。

 

多年來,百年驛站迎來無數居民和來往旅人,靜靜守護著造橋,精彩豐富的故事,等著人們靜下心來翻閱。

苗栗縣政府祕書長 陳斌山(左)

因為造橋是很有文化的車站,因為現在人口減少,臺鐵變成用無人招呼站,縣政府的話透過文觀局,透過文化跟觀光的部分,來塑造造橋火車站,讓大家對造橋火車站有新的認識。

造橋鄉公所秘書 黃純芳(左)

地方維護最好是多一點單位來處理為佳,怎麼說呢,像鐵路局,這裡土地是它的,另外再來就是說社區,希望協助出力,社區還有社團這些,也可以一起來。

 

在手機、相機普及的時代下,紙本照片更顯珍貴,文史工作室團隊細心的把徵集來的照片掃描、建檔,運用數位保存,不讓這些記憶隨時間消逝。

「山線百年客家輸出」專案經理Amy(右)

我們也希望,也許藉著照片的蒐集,讓人回想以前造橋曾經是這麼繁華的地方,那未來也許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讓這個地方再度熱鬧起來。

 

當年「造橋驛」站長、副站長的宿舍,經過修繕維護和用心經營,讓更多人能在這裡追憶年華,也不停歇的繼續訴說造橋的故事。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左燕輝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