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產業,這些年如雨後春筍般的在各個地方竄起,但文創要能長久永續就必須建構在地方文化和傳統上,才能做得長久且獨具特色,在宜蘭有兩對兄弟,分別用宜蘭的人情和用古法釀造醬油的技藝,作為文創的基石,在自己的故鄉開創自己的事業。來看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我們今天來到冬山鄉的「補城」,這個就是我出生的地方,游姓客家庄,現在目前,你看這個竹子完整的繞了一圈,現在是宜蘭縣最大的一個竹圍存在,2700多坪,竹子的保留相當相當的完整。上個禮拜有颱風經過把它摧殘,不然那個竹子綠森森的很漂亮。
在宜蘭國道五號羅東交流道附近,有一處被刺竹林圍繞著的三合院,看起來不起眼,但有特別的故事。
宜蘭冬山木工創作者 游武堂(右)
這邊是原來就是我們姓游的,我們姓游的,早期是從大陸福建漳州詔安那邊,移民到桃園中正機場那邊,就在桃園那邊,我們早期有聽說那個,我們叔公他們,還有領到桃園中正機場的一個補助款,所以從大陸來到臺灣,是定居在桃園那邊,桃園那邊又轉折,被徵收了,又轉折回歸到,這個「補城」,所以這邊就變成我們的落腳處。
這個是我們的前庭,我們有奉祀一個家廟,就古公三王,現在大部分都搬出去了,以前這邊有20多戶人家。
大部分的人可能不知道,這裡是目前宜蘭縣、保留最大、最完整的客家庄叫做「補城」。
宜蘭冬山木工創作者 游武堂(右)
高速公路通車之後的效應,產生宜蘭好像是臺北的後花園,一些,竹林的一些甲種建築用地,都被拆光了,下去蓋房子,現存量,我這塊地,我們家族的這塊土地,2700多坪,而且保留了相當相當完美的一個,竹林的一個整體,在目前宜蘭縣,就我所知道的,有查過資料的,是宜蘭縣最大的一個竹林保存。
從小在「補城」的游武堂,對老家有很深的情感和懷念,當年兒子想要回宜蘭開餐廳,他相當支持。
宜蘭冬山木工創作者 游武堂(左)
這邊留存了滿滿的故鄉味在這邊,我在縣政府又退休了,我又會搞東搞西,我做一大堆的事情,所以我就挺他,我就支持他說,好我們就回來故鄉,結果他選擇了一個,爸爸說要去一個文創的餐廳。
宜蘭冬山返鄉青年 游承燁(左)
我把那個業務辭掉之後回來這邊,我跟他提案說,我想要做餐廳,也是跟他借錢回來開始的,我一開始以為他會否定我,然後不會支持我這個決定。
但要得到爸爸的支持可沒這麼簡單,還得先通過測試。
宜蘭冬山木工創作者 游武堂(右)
我就跟他講說,開餐廳最難處理的事是什麼,我說你明天早上,枕頭墊高一點,明天早上把答案寫下來,你給我,我看了你給的答案,認為你是通過的,我才會給你開,我才會全程挺你、支持你,結果他,12點半就去敲我的房門,他就寫一個「人」,沒有錯,開餐廳最難處理就是人。
游武堂說,開餐廳最難處理的就是人,如何讓「不入流」的客人,變成回流客,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宜蘭濃濃的人情味來款待客人。
宜蘭冬山木工創作者 游武堂(右)
以前我爸爸說過,「吃飯皇帝大」來者是客,每一個人,每一個人(不論)水鬼、乞丐來到我們家都是客人,這就是宜蘭人的特質,我就先丟給他一個觀念,先包容再應付。
宜蘭冬山返鄉青年 游承燁(左)
他一直跟我們教育說,我們要讓來這邊吃飯的人,感受到宜蘭的人情味,我覺得這個是我們跟其他餐廳,獨樹一格的地方。我們想傳遞的其實就是,讓來這邊的客人,像回到家裡吃飯的感覺一樣,對,因為我自己從小到大,我的阿公跟爸爸,他們都是很好客的,家裡常常都是聚集滿滿的人,每天都是來,好像在開party一樣,對,所以剛好在用這個老房子,希望讓這裡來的客人都是,不要只有來這裡點餐、吃飯,然後結帳就離開,我們一定都會寒暄幾句。
將木頭鋸開,工作室飄散著檜木香,在木頭香裡做他最有興趣的木工,是游武堂退休後最享受的。
宜蘭冬山木工創作者 游武堂(右)
在我成長的過程到現在58歲了,我在縣府又退休8年了,那為什麼會接下來會想要從事這個工作,是因為有,有懷念的基底存在。因為我爸爸以前,老人家是在太平山上面工作,在那邊有開路、伐木,結果,整間(都是木頭香),他帶回來的餘料,以前都拿來生火,像現在的檜木瘤,他們以前都是拿來剖木、燒材,一邊剖一邊罵,因為檜木瘤很硬,但是那個油脂很多很香。
檜木香裡有著游武堂對父親深深的思念,因此他除了提供金援,幫兒子開餐廳,他還用自己的木工專長,將用餐空間打造得懷舊又溫馨。
宜蘭冬山返鄉青年 游承燁(左)
我們的分工就是,他來處理硬體的部分,然後我要來處理行銷面,跟怎麼找客人進來,除了屋頂上的雕刻,因為他不會雕刻,除了雕刻以外,這整間都是他發想出來的,也都是他自己親手做的,(比如說)比如說這些桌子,可以看到這些桌腳,這個全部都是沒有釘子的,然後這些全部都是,看得到的木頭都是臺灣檜木,他把老舊的臺灣檜木,都是老房子拆下來的舊料,然後讓這些老舊的檜木給它新生命。
我這個天才的老爸,他為了讓他的100片,都可以出現在這裡,他把它設計成。可以前後,就每次都可以更換,可以換,對,活動式的這個是3、40年前,太平山那邊砍下來的,然後在林場那邊加工,雕刻好之後,大部分都外銷到日本。
游承燁的餐廳除了有爸爸的木工裝潢,還有爸爸收藏的雕刻,老農具,舊器物,年輕人來到這裡,覺得在懷舊氣氛中用餐很享受,老一輩來這裡則是「吃回憶」。
宜蘭冬山木工創作者 游武堂(左)
很多老人家來到我這邊就很輕鬆,常常聽到很多年輕人講說,我阿公阿嬤,在家裡不是吵架就是不講話,今天來到你這邊吃飯,他們話很多。
餐廳客人 游小姐(右)
這種比較,就是,有一點鄉村,但是又有一些工藝的風格在裡頭,的確滿特別,我第一次來的時候一直在,就是拍照,一直在拍,就是自己上傳IG這樣子。
這個不用,這個是用折斷的方式,沒有、沒有,還要、還要,這支拿走就好了。
凱米颱風過後的第一個營業日,開店前,承燁和爸爸一起在竹園裡找尋「逃過一劫」的竹筍。
宜蘭冬山木工創作者 游武堂(右)
因為這個剛好是竹筍產銷的季節,每一年在這個季節就會有竹筍開始,那個雨後春筍,結果前2天,又一場大颱風,把這邊的竹子很多都是原地的伏倒,伏倒之後,有些就是「颱風筍」,那農村的「颱風筍」,就是颱風時候,被颱風打倒了,我們就去撿「颱風筍」,我們都把它收集在餐廳,可以納入我們這個供應餐。
過去護庄的刺竹林,現在成了生產餐廳最新鮮、最在地的食材的地方。剛採收的竹筍,承燁和爸爸馬上去殼處理,等一下就能新鮮上菜了。
宜蘭冬山木工創作者 游武堂(右)
我們就是把這個竹圍設計成一個停車場,每一年這個時段,我們就會採取我們當地的原型食物,竹子是自己種的,老人家以前傳統農業社會留下來的竹林。
季節限定,吃在地、吃新鮮、吃原型食物,是承燁對餐廳食材的堅持。
餐廳客人 游小姐(右)
就是綠色的菜,而且有些每次來的菜都有點不太一樣,就是都是感覺得出來是,比如說現在有的,當季的或是剛採的,比較新鮮的,他才會把它放到菜盤裡面。
承燁的火鍋的菜盤,有16、7樣的配菜,這些青菜大多都是,來自附近5到10公里內的小農和老農菜園,颱風過後雖然有「颱風筍」可以撿,但他心裡愁的是火鍋「菜盤」會斷炊。
阿伯,颱風過後,這裡有什麼損失嗎?唉!芋頭你沒看到,這些芋頭的葉子都沒了,快要壞掉了。
颱風過後,承燁就趕緊去到阿添伯的菜園看看,災損的情形。
宜蘭冬山返鄉青年 游承燁(右)
我們餐廳就是都主要會用,這附近小農或老農的菜嘛,我就先趕快出來看一下,菜園的復原狀況這樣子,(怕斷炊喔),對啊,一定的啊,因為菜都是從這邊來居多,如果真的斷的話,我要另外去找菜園了,(去市場買一買就好了)不行啦,你如果說短缺的時候可以補一下,那個還合理,可是可以的狀況之下,還是盡量從農民這邊過來。一個是比較安心,然後我們知道是誰種的,然後他們農藥也不會去下等等,至少不會到有機,可是至少是比較無毒的這樣。
除非萬不得已,承燁都會堅持用在地食材,就是要知道食材的來源,讓消費者安心吃。
宜蘭冬山返鄉青年 游承燁(右)
阿伯跟我爸爸是很多年的朋友,大家都在冬山這個區域這裡,開餐廳之後,就因緣際會之下,就有菜我們大家就會互相來配合這樣。
加減種,加減吃,多樣化。
絲瓜、空心菜、地瓜葉,阿添伯的菜園裡,種了各種當季的蔬菜。
宜蘭冬山菜農 林正添(左)
因為我們不是專業(種菜)戶,我們這是種來要自己吃的,所以都會每一畦、每一畦,都會種不一樣的菜。不會說整個桌子都是地瓜葉,或者都是蔥,或是都是茄子。
阿添伯家吃不完的菜,就是承燁餐廳裡最新鮮的當季蔬菜。
宜蘭冬山菜農 林正添(左)
因為我們種一整畦,要收成的時間都差不多,我們就吃不完啊,承燁就說,阿伯你菜種這麼多吃不完,加減來給我的餐廳用,我說好,不然我也是,吃不完,放在這裡也會老掉,也沒用,大家辛苦的種起來,你說放在這裡老掉,丟掉也是浪費,我們就是說,他們也有需要,我也有吃剩下的,吃不完的。
其實,阿添伯也經常會去承燁餐廳吃飯,他說青年返鄉創業,冬山才會有發展啊,當然要支持他。
宜蘭冬山菜農 林正添(左)
我也很希望說年輕人,回到我們宜蘭,回來冬山這裡開創他們的事業,因為不能說年輕人都跑到臺北去,這裡全都剩下老人家在這裡,讓他們年輕人說,我可以在這裡生活有收入,他才會住在我們這裡,這裡是他們的根本,我們冬山,他們原來也都住在這裡,他們的根就在這裡,年輕人回來,他們也會有下一代啊,他們也是說,我在這裡做到一個規模之後,我的下一代,也希望繼續住在這裡。
游承燁返鄉在老家開餐廳,與其說是圓了他創業的夢想,不如說是他和父親以在地文化傳統為底氣,打造出一處具有懷舊氣氛的文創空間。
宜蘭冬山木工創作者 游武堂(左)
本來農村就是一個回憶跟教育的地方,歷史加上文化就等於教育,那個是文創最基底,而且能醞釀出內心最重要的東西出來,所以這個是我的方向,我早就規畫說,如果你想開餐廳,我就要用這種方式,來呈現宜蘭的人情味,而且把我們客家,客家精神,我們的努力的指標,把它往前再邁進一步,這是我的初衷。
採訪/撰述 邱月華
攝影/剪輯 羅應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