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新埔是國內水梨重要產地之一,但農業人口老化,青黃不接,種植面積年年遞減,原本最多時有四百公頃,如今只剩下兩百多公頃,甚至每年以10%的面積衰退。農民不想放棄,紛紛想辦法轉型觀光果園、不透過盤商,自產自銷,南平里一位退休老師江國雄,還把自家農地提供給社區居民使用,五月初集眾人之力,共同打造了有南平味的市集,市集裡販售的都是南平人親手種的蔬果,七、八、九月當然也買得到甜美多汁的水梨,大家一起努力延續這個在新埔已六十多年的產業。路旁涼亭下,婆婆媽媽排排坐,偶爾有路人經過下車,便熱情地招呼。



亭子裡的桌面上,擺著水梨、青椒、絲瓜等,這些都是當地人親手種、親手做的。

[南平里農民
溫兆相]
全部自己做的,全部自己做的,菜也是自己種的,這個酸菜乾也是自己種(做成)的,沒有一樣不是自己種的,全部自己做的,非常地純。

七月初,新竹縣新埔鎮的南平社區成立了農民市集,讓南平的農民,可以把自家種的蔬果拿來這裡賣,就不需要送到新埔街上或賣給盤商。

[南平里農民
溫兆相]
拿去新埔(市場)賣,賣不完就自己吃,沒有賣完就自己吃,我們家很多人,對 吃得完,不會說吃不完。

[南平農民市集推動者
江國雄]
用這塊地,讓我們附近的農民,一般附近的農民都會拿菜或瓜果去農會賣,這樣的話,那我們何不利用這個機會,在這就近成立一個農民市集,讓大家在這賣,就不用跑這麼遠。

從台北市小學退休的美術老師江國雄,為照顧高齡九十的父親,回到故鄉,進而參與社區事務,更把自家路邊的閒置土地,免費提供給社區使用五年。

[南平農民市集推動者
江國雄]
這個土地是老人家留下來的,不是我們年輕人出外賺錢買來的土地,所以老人家的意思是說,年輕人回鄉也不會耕種了,這個田這個地任它荒煙蔓草,所以老人家的意思是說,沒關係 那捐出來給社區利用。

有了地,社區跟農委會申請了計畫,找了一筆錢,買了木材、油漆等材料,自力搭起這個涼亭,然而這塊地就位於山腳下,如果山坡不穩固,總會帶來威脅,因此南平社區居民找了老師傅,教導居民一起完成了這個石(石剝)。

[南平農民市集推動者
江國雄]
這是客家人的生態工法就是說,用這個大石頭做一個梅花形,一個為準,旁邊有四、五個排起來,它的著力點才不會崩掉。完全沒用水泥,如果用水泥那就不算喔。

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南平里居民共有的農民市集總算正式開張,然而,南平里不算是知名的休閒觀光地區,消費者多半還是附近的居民或親友。

[南平里農民
溫兆相]
這個社區才剛做好,設備剛做好,再來慢慢地拉生意,這些外地人經過會來這邊玩這樣子。現在才設備剛做好,遊客還不太知道。

農民市集的催生者江國雄,也認為需要增加宣傳讓更多人知道,但更棘手的是,只要農忙,當地農民根本抽不出人手,到農民市集來擺攤販售。

[南平農民市集推動者
江國雄]
通知,大家都說最近非常忙,要摘水梨,沒日沒夜地摘水梨,所以要抽些時間來這擺攤的人數,有比較少一點。

南平里位於新竹縣新埔鎮的西郊,舊稱太平窩,由於多丘陵少平原,早年多以種植茶葉椪柑為主,後來椪柑遭受病害,便轉而種植水梨。

[新埔水梨產業文化協會
理事長 黃成進]
新埔在日治時代就開始種柑橘,很有名,本來椪柑說實在的,新埔的是有名的,後來因為黃龍病的問題,黃龍病的問題,慢慢地那個椪柑就越來越不好,有些農民就引進橫山梨來試種。

由於南平里的氣候與土壤,剛好適合水梨,當時水梨價格又居高不下,因此越來越多農民轉作,也成為新埔地區種植水梨面積最多的村庄,南平的子弟幾乎是靠著水梨養大的。

[新埔水梨產業文化協會
理事長 黃成進]
有聽耆老說過,說原本我們柑橘不好時,有受我們五穀廟五穀神農大帝的指點,就說,這裡應該,我們南平地區可以種一些水梨,後來他們就真的有些人種一些水梨,剛開始種水梨的人都有賺到錢。

後來整個新埔鎮更以水梨聞名,但隨著最早種植的橫山梨價格下滑,開始有人引進嫁接技術,開始生產高接梨。

[新埔水梨產業文化協會
理事長 黃成進]
剛好是橫山梨走下坡的時候,高接梨開始走上坡,最後就大家目前看到的,全部都是高接梨這樣。

二十多年前,接下家中梨園的溫兆義就說,剛開始大家種植高接梨,根本是瞎子摸象,每家都有各自不同的做法。

[南平里梨農
溫兆義]
我是我們老人家傳下來給我的,以前技術沒有這麼好,這些差很多,(怎麼說呢),以前的農業知識,就是用祖傳的,沒有老師教也沒有什麼,經驗上比較少,所以就是老的傳下來給下一代,一直傳、一直傳,傳下來的。

不過溫兆義接手後,並沒有採用一般的慣行農法,而是用自然耕作,讓雜草自然生長,只有要採收時,為了方便作業,才人工除草。

[南平里梨農
溫兆義]
我主要是採用這個叫自然耕作法,草也讓它自然生長,樹身也自然開花落葉,盡量不要用藥去控制它這樣,自然的耕作法,(怎麼說),就隨著大自然的變化,我們不要,不要用藥去強制它,我們有人會強制落葉,強制發芽,這種的對樹都不好。

也因為長滿了雜草,果園裡的土壤更鬆軟,梨樹長得更健康,溫兆義就說,這一切都是蚯蚓的功勞。如果大量使用化肥,蚯蚓死了,土壤就會鹽化、酸化,梨樹就會長不好。

[南平里梨農
溫兆義]
土壤就要鬆,要有蚯蚓,我們說蚯蚓,蚯蚓越多,表示你這土地越活化,對樹身來說它會比較壯,(那我們這呢)。我們這草生的全部都有蚯蚓,挖開來都有十多尾蚯蚓在裡面,很多。

果園雜草還會吸收土壤反射的熱度,雜草也能吸收氮素,土壤呈鹼性,讓果實更甜美,而這樣的概念也慢慢被周遭的農民接受,越來越多人開始減少農藥、化學肥料。但是由於種植高接梨,從嫁接、裝袋到採收都需要很多人力,隨著南平里人口老化,年輕人大部分外移,越來越少人願意返鄉接手管理梨園了。

[新埔水梨產業文化協會
理事長 黃成進]
水梨要收成時常常會忙不過來這樣,需要人手啦,現在年輕人講實在,現在工廠做 真的,比種水梨好一點點,因為它一定比種水梨好,種水梨就是說,沒有這麼穩定,像去年來說,去年是受到寒害的關係,去年差不多,以平均來說,你如果說可以收七成,七成到八成(就算)好成績。

即便高接梨仍算是高經濟作物,但受氣候影響,收入不穩定,因此大部分都還是老農在經營,年近四十的林應修就笑說,自己蟬聯最年輕的水梨農十多年,前兩年總算讓位了。

[南平里水梨農
林應修]
在新埔地區種水梨的年輕人,我已經蟬聯第,前兩年才,還有個比我更年輕的,我蟬聯十幾年了,蟬聯十幾年最年輕的,大概去年、前年有一個,有一個堂弟他比我更年輕。

年輕人接不上,新埔水梨面積年年遞減,原本最多時有四百公頃,如今只剩下兩百多公頃。

[南平里水梨農
林應修]
可能甚至每年10%的面積在退,因為大部分老人家他沒做了,年輕人大部分沒接就荒廢了,所以這產業基本上算是夕陽產業了。

[新埔水梨產業文化協會
理事長 黃成進]
像我們水梨協會,就找一些比較年輕的,比較年輕的理念會比較相近,可能以後走的方向,會和目前現在會不大一樣,當然我們,像我們年輕的比較會網路行銷那些,這部分會比較強一點。

為了克服收成及收入的不穩定,就只好尋找更穩定的客源,已經種水梨二十多年的溫兆義,就不曾把自家的水梨送到傳統市場或賣給盤商,靠的就是口耳相傳,以宅配的方式來銷售。

[南平里梨農
溫兆義]
我自己來說,是用靠宅配的,就直接給消費者,不用中間被剝削,所以消費者也好,對我們也好這樣,利潤會提高一點,(怎麼說呢),因為我們直接到消費者不用經過中盤商。

而水梨協會也大力的推動產地直銷的概念,更努力地說服老農們,不要因為大豐收,就急忙把盛產的水梨賣給盤商,免得量多價跌。

[新埔水梨產業文化協會
理事長 黃成進]
多的時候,有可能我們自己會有壓力,有壓力可能就會賣比較便宜點,對啊 你會想說早點賣掉,可是我每次和農民說,我說,你(產量)多也不用說,壓力不用,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還是慢慢地賣,就是說你原本假如可能要兩個月,要把這季的水梨賣掉,是不是可以賣到兩個半月,或是冰三個月才賣掉。

林應修更進一步地,把消費者帶進自家果園,走到梨樹下,一樣樣地為消費者解說水梨的生長故事。



林應修認為,現代的農民,除了要會管理、行銷外,更要懂得教育消費者,讓消費者學習基本的農業知識,不但可以培養老顧客,有農損時,老顧客也較願意體諒。

[南平里水梨農
林應修]
像去年產量比較少,我很多都叫老顧客說,拜託你能夠將預定的量能夠折半,而且還是拜託他,大概可以算出,大概每年的老顧客有一些基本量。

而水梨的產季又只有七、八、九這三個月,大部分的果農其他九個月幾乎沒有收入,因此林應修這幾年,也開始設法把果園轉型為休閒產業。

[南平里水梨農
林應修]
在梨子部分,我們農場部分的確也是有這個的一個缺點,整年度其實會有斷層,那這在我們農場也想說,可能會有一些柑橘,但是這是比較長期的一個規畫跟想法,盡量能夠讓它時間能夠拉長,這樣多樣化一點這樣。

為此,林應修更研發了一年四季都有的水梨冰,及梨枝筆DIY活動,能有更多東西吸引遊客留在果園裡。

[南平里水梨農
林應修]
我們每年大概水梨都會有一些瑕疵,尤其像豐水梨,它因為天氣太熱,那很多會造成一個蜜症,那我們,因為每年它都會有損耗的滿大的部分,那我們就會想說,把這個有蜜症的水梨部分,比較好的部分,我們把它切削成,把它做成水梨的一個冰淇淋。

有這些多樣化的配套,林應修的水梨訂單總是源源不斷,還常常出現爆量不夠賣的情形。

[南平里水梨農
林應修]
那我訂單其實已經爆了,在預定的量,今天我們就一直在裝箱打包,趕快寄給一些老顧客,預定的量趕快出貨,那基本上大概,我們第一批採收的豐水梨大概就已經結束了。

就算如此,林應修仍維持一甲的水梨園,不隨意增加產量,他說,有多少人力做多少事,不要太貪心。

[南平里水梨農
林應修]
以現在自己家庭的能力範圍,能夠直銷的能力範圍,我們的方向就是這樣,我們不也做多,做少一點,做好一點這樣。



試吃了甜美多汁的水梨,遊客又多買了兩顆,新埔水梨產業歷經六十多年,每每遇到困境,總能蛻變成長,返鄉的青年們,仍想延續這個產業,繼續用水梨養育下一代。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徐偉文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