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人口老化,農民平均年齡是62歲,為了讓更多年輕新血加入農業,中央與縣市政府都推出鼓勵輔導計畫,農委會民國95年起,推出了漂鳥計畫,到民國100年轉型統整為農民學院,針對不同階段的農民提供各種課程,民間許多農場也提供年輕人實習與打工換宿的機會,給予青年農民安心學習與耕種的環境。對新進農民來說,從課程中的確獲得不少實用資訊,但課程結束了,如果得單打獨鬥,缺乏後續的指導與陪伴,便很難留下來。也有學者專家認為,要讓年輕人願意從農,得從更大的視角切入,著手處理整個農業結構問題,才能有廣泛的效果。這個,這些牧草,就是我們特別種,種給,要給我們的,農場的豬吃的,嗯,就是,這牧草是要實踐我們農場有機循環的一部分,這是我們,希望我們的,豬的食物,都是能夠由農場自己生產,那牧草就是其中一樣==ns==

割下牧草,正準備農場裡小豬食物的,是才28歲的年輕場長李漢鵬,皮膚黝黑的他,去年接下場長的棒子,也帶著一位位來農場實習,或參與打工換宿年輕人學習,從小就在田裡打滾的他,一直對土地有很深的情感,熱愛文學的他,從台文所畢業後,還是選擇踏上自己深愛的土地。

[農場 場長
李漢鵬]
因為我要來務農之前,已經有認知到,務農是一個非常辛苦的工作,所以,不會有太大的認知上的落差,做農夫這份工作,除非你有非常大熱誠,不然,其實不容易待下來。

位於恆春半島的彩虹農場,主人正是一直以來,對環境保育不遺餘力的洪輝祥,農場成立的主要的目的,不僅希望有更多年輕人接觸土地,更讓他們能學習到有機循環的農業生產模式。

[農場主人
洪輝祥]
這個實驗的目的在於,一個年輕人,他只要,願意跟土地為伍,他喜歡這個生態系統,那他就很容易接納這樣的一個有機循環的概念,那這個概念裡面就是說,人其實是屬於生態系統的一環,那人呢,只要恰當的去扮演自然界的一份子,讓我們的年輕人,見識到說,原來處在自然界裡面,他是有很高的生產力的。

成立五年的彩虹農場,在兩年半前,開始提供打工換宿與實習農夫的機會,如今共有兩百多位年輕人參與,像同樣都是七年級生的實習農夫,宜靜和雅芳,在農場裡學習耕種、飼養家禽家畜、田間管理等,與大自然共同生活,夥伴之間相互討論與觀摩學習,讓他們覺得,從農是值得的。

[農場實習農夫
呂宜靜]
真正覺得,就是心裡非常感動是因為,之前做服務業,每天摸到東西都是塑膠包裝的,沒有生命,那來這裡看到,這些一草一木,然後這些動物,你用心去跟牠相處,雖然它不會講話,可是它回饋給你的就是,它長得非常地健康,我就覺得,欸,就覺得很有生命力這樣子,每天就是覺得,活著就是為了這些,就是生意盎然的這些動植物,這些生命在努力這樣子,就覺得很開心。

[農場實習農夫
黃雅芳]
我一直以為,就是,種田它其實就是農作物而已,那我覺得彩虹農場這邊很特別的是,它是一個循環的農法,它把它像是稻子剩下的稻殼,還有米糠,拿去餵豬,再來就是,一些稻殼它也可以鋪在糞便上面,就是當堆肥,這是我比較沒有想到的一個,很特別的一個農法,至於說,最辛苦的部分,大概就是晒太陽吧,再來就是體力吧,我覺得女生的體力真的有限,但不過,也越來越多女生在種田,所以我覺得,反正就是大家一起幫忙,對啊,這其實是一個可以克服的問題。

在彩虹農場裡還有一間小小的烘焙坊,這裡的烘焙師傅,就像是魔術師一樣,將農場裡賣相較不好,或是因盛產無法擺放太久的農產品,都搖身一變成為各式果醬、餅乾、果乾,甚至還有洋蔥口味的巧克力,負責加工的師傅潘世屆之所以離開飯店工作,到農場生活,就是因為看見了烘焙業界不能說的祕密。

[農場烘焙師傅
潘世屆]
所以我會選擇說離開這個行業是因為說,我不想再,使用這一些產品,使用這一些化學藥劑去,危害人也好,包括我自己,在製作的過程中,其實在烤焙的時候,那一些化學藥劑揮發出來,對我自己也是一種傷害,所以我覺得說,我們給這一片土地什麼東西,它就會回饋給我們自己什麼東西。

彩虹農場以自給自足和有機的理念,讓年輕人一邊學習一邊體驗獨立運作,而農場目前可提供兩位專職的農友,每月固定的薪資,讓年輕農民可以安心耕作。

[農場主人
洪輝祥]
現在農業的結構,總共有80萬公頃需要被照顧,那其實像我們這樣,兩塊地,就可以提供兩個專職的農友,那像我們的作法是,我們保障薪資,年薪保障30萬,然後如果它有盈餘,那我們會撥百分之三十的那個盈餘,作為他的工作獎金,其實目的就是要鼓勵他們,能靜下心來,在土地裡面打滾,然後樂於跟環境為伍。

台灣從農人口平均年齡為62歲,民間默默推廣年輕農民返鄉,希望拯救農業人口老化,青黃不接的窘境。事實上農委會在民國95年起,為了讓更多年輕新血加入農業,推出了漂鳥計畫,直到民國100年,轉型統整為更全方位的農民學院,課程包羅萬象。

[農委會輔導處 處長
張致盛]
所以農民學院,大概就是分成入門,還有你原來不是農業這個區塊的你到農業這個區塊來,那讓你了解什麼是農業,那有一部分在農業經營很長一段時間的,他的技術要再提升的那這部分我們就會用進階,那另外這些相關技術都成熟以後,我們希望農民,往企業化,組織化,或者是提高他的行銷,各方面的能力,這時候我們就有一些高階班。

從漂鳥計畫到農民學院,許多農民努力學習,不斷精進,像是苗栗的有機農張智傑,過去曾在中國大陸擔任台商業務主管,家中完全沒有農業背景,他就是透過農委會的青農輔導計畫,獲取許多新知,更鼓勵農場合作的農民也一同學習。

[有機農民
張智傑]
全部,我的知識,全都來自農委會的各個改良場,花蓮改良場,苗栗改良場,這些改良場,他們教我們的這些專業知識,把那些專業知識結合在實務的操作上面,像我請的人,來到我的農場工作,我一定要他去上農民學院的課程,回來,就是先來上班,做一做,如果農委會有開課,我就要他去報名,去上課,回來之後他就知道,欸 我在做什麼工作,為什麼要這樣做,一定要學理跟實務兩個結合,這些知識,就從改良場、農民學院,這邊來獲取是最快的。

[農民學院 學員
詹宏煌]
對我的農業知識,會進步比較多,這樣比較有效果,那你是自己傻傻地去摸索就會比較慢,這裡有上過(課程的)有差,上過會差很多,就會差很多,就是說,對我之後,要有什麼目標,比較清楚訂(出來),知道要怎麼走,政府有些補助,什麼土地的,全都可在(這取得資訊)。

過去在空軍服務的吳建康,則是因為不捨太太家中,使用自然農法的農產品,無法存放太久,而丟掉的情形一再發生,決定投入初級加工的行列,透過低溫烘焙的方式、保留水果的原味,製作出天然又健康的果乾,更發揮創意,將農產品製成有如藝術品般的鹽和糖。將農產品當文創商品打造,許多啟發都是來自於農民學院的課程。

[農民
吳建康]
在農民學院,我是上,初階的有機班,那是一個月的課程,其實那個幫助對我來講,非常有用,因為從,你完全是門外漢,然後進到這個農業領域來以後,你慢慢地可以發現到說,原來農業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簡單,種田,那其實大家是在無私的環境裡面,那有幸今年又參加就是農委會的就是,台大的那個精英班,那我們是第五屆,那在這個裡面,這個領域裡面,我們可以交到很多的好朋友,好朋友就是因為,不同的產業,產業鏈,我們希望說,把農業變成一個事業來經營,變成一個產業來經營,而不是,以前大家認為的農業而已。

越來越多年輕人,有意願投入台灣農業===CGIN===民國100年,參與農民學院的人數,有2678人,到102年,成長到4090人,3年間,就增加1412人===CGOUT===課程結束後,實際從農的也不在少數。

[農委會輔導處 處長
張致盛]
我們曾經做過調查,大概有1500位受過農民學院,或者是相關專業訓練的農民,那目前整個調查起來,還有1300位還有留在農業這個領域,那這1300位裡面,有一部分是專業的農民,那有一部分是兼業的農民,那也有200多位,他本身就沒有留在農業這個領域,那我們了解他的意願,有些是他的興趣不合,有些是他覺得經營上有些困難,他沒有辦法克服,那這些人,他就沒有再留在農業。

政府推動青年返鄉多年,也曾有許多農民,願意提供機會,讓年輕人到自己的農場實習,像宜蘭的農民程超傑,就曾參與農委會提供的見習農場計畫,但發現效果卻不如預期。

[農場主人
程超傑]
政府推的是,侷限在一個部分就是說,他要有專長就是說,他是相關科系,但是他不一定是代表他對農業有興趣的人,進到農業裡面來,所以他的學習態度就會比較差,然後再來政府的政策就是,欸,到學習農場來學習,農場本身還要付薪水給他,而且你要教他,有老師教學生,還要付給學生的學費嗎,這樣好像有一點奇怪,而且你看,你教一般的見習農場教的,農場在教的見習學員,通常都是一、兩位,一、兩位的話跟你講,講解,解說完了,農場主人就做完了,通常是這樣子。

事實上農民學院的課程,不僅針對剛入門農民的技術指導,針對有基礎的農民也提供進階課程,但有實際從農多年的農民想報名農民學院的入門課程,卻因種種限制而失去機會。

[有機農民
夏淑玲]
我們就是前年(想)要去農民學院要上課,不過我們去報名之後,卻沒有入選,他給我們的回應是說,說我們務農也很久了,我們的技術上那些,都沒有問題了,不用說再去那邊上課了,不過我們自己是覺得說,我們有的那種的知識不是說那麼好,所以我們很想去那邊進修。

[有機農民
李日貴]
農民,拿鋤頭很會,不過你要拿筆,我們就比較不會,所以說,他們要有,你的計畫,什麼東西,你要寫出來,我們農民就比較不會寫,所以說,可能這樣的東西才沒有辦法過關,當然會很失望,因為我們,雖然說知道怎麼種菜,不過我們還是說,人家說的,活到老學到老,我也要一直學一直學。

資深農民想更精進,卻可能不得其門而入。而那些年輕卻沒有留下來的人,若有前輩協助、有一同打拚的同伴,結局可能會不同。

[農委會輔導處 處長
張致盛]

我們在全國甄選了100位青年農民,那提供一對一的陪伴師,那也透過各相關的輔導資源來協助他們從事,那另外也透過各縣市農會,我們在各個縣市都成立了青農聯誼平台,那就是讓青年農民他到家鄉,在從事農業的時候,他碰到相關的技術問題啊,產銷的問題啊,或者是說他對相關的知識不了解,或者是他對輔導體系不了解,我們都有相關的輔導體系來協助他,來幫助他。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 主任
張正揚]
如果你這個結構性的問題沒有解決的時候,有一次,譬如說提供知識,或是其他這樣的條件,他學會了,但是他土地可能取得有問題,他土地取得了,他賣,他種的東西不見得又賣得好的價格,或是說,做一個農民,去到一個村莊,地方上不是很認識他,那你耕種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很多時候還是需要大家幫助,這些條件如果都沒有,等於是都完備起來的話,其實很難,讓一個年輕的農民,真的在農村留下來。

與自然為伍,反璞歸真的踏實生活,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嚮往。農業很簡單,因為大自然給予的回饋是珍貴又豐盛的,但農業也很難,難在日益惡劣的天候與持續艱困的處境。面對如今國際級的競爭,政府必須有更佳的整合作戰策略,培養年輕戰力,讓他們發揮最大價值,才有可能支撐台灣農業。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