荖濃溪發源於玉山主峰東北坡,流經嘉義梅山、高雄桃源、寶來、六龜等地,與旗山溪合流後,改稱為高屏溪。2009年8月8日,八八颱風肆虐南台灣,沿著荖濃溪興建的南橫公路,也在滾滾泥流不斷地往下沖刷下,路毀橋斷,也造成過往仰賴南橫往來的人潮,所帶動的六龜地區溫泉、泛舟等的觀光產業,瞬間斷頭!八八災後10年,我們重新走訪六龜知名的觀光景點,寶來和不老溫泉區,去看看他們復原的情形。
[影片提供 洪春景老師]
南橫公路高雄段,從甲仙經由六龜寶來、桃源、梅山一路到天池,沿線風景壯麗,曾有人形容,南橫是此生必走的一趟旅程。
[前六龜觀光協會 祕書長
陳建男]
我們寶來、不老會盛起,其實是因為南橫,過路客多要去台東的,辦登山證的,在這邊住一個晚上,明天領到登山證可以去台東過夜,去玩這樣子,三天兩夜,所以南橫以前來講,對我們來講是一個最重要的金雞母。
2009年的八八風災期間,六龜地區累積雨量2353毫米,等於是短短幾天,下了一年的雨量,強降雨造成多處崩塌,沿著荖濃溪興建的南橫路段,路毀橋斷,中斷了六龜地區的聯外交通,也扼殺了地方觀光的金雞母。
[前六龜觀光協會 祕書長
陳建男]
我們的每一個地區,是經由橋梁跟道路去聯結起來,我們地區是這個山頭跟那個山頭,跟那個山頭,所以我們的溫泉區發展是(南橫),這些主要道路當時被沖斷了以後,其實客人沒辦法進來,但我們這邊安全的,我們在地的產業也都沒有問題,那就是進來的橋梁道路都斷掉,那其實影響我們的生計非常大。
[六龜泛舟業者
王保淨]
根本就沒有辦法營業啊,(所以現在的泛舟業者) 停擺,完全,完完全全的停擺了。
八八風災10年過去了,跟著鏡頭來看看,梅山口到寶來,這段南橫路段的現況!
日光,穿過林木間,反射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兩戶人家錯落其間,畫面好看極了。
鏡頭拉近一看,那戶人家早已埋在河床下,屋內石頭累累清晰可見,不遠處原來高聳的餐廳招牌,只剩下歡迎光臨幾個大字,突兀的凸出在河床上,難以想像八八當時,溪水暴漲所夾帶的砂石,沖刷的力道到底有多驚人。
透過空拍俯視,桃源到六龜的荖濃溪沿線河谷,崩塌的山壁、裸露的岩層,八八風災所造成的山河變色、河床淤積依舊。而失去了高低差的溪谷,也等同是將曾被觀光局評定為,東亞最刺激好玩的荖濃溪泛舟河道,宣判死亡。
[六龜泛舟業者
王保淨]
本來它是河床底下4、5,5樓深的那種高度,可是現在的話,大概就只有1、2層樓的高度,那相對的下個雨,可能河床,河面就會上升。
曾經營泛舟業的王保淨說,如今泛舟人數歸「零」了,曾經人聲鼎沸的泛舟報名處,現在大門深鎖。
2016年政府和業者,曾經要讓荖濃溪泛舟熱鬧復航,卻因為地點選擇不當和清淤成本過高,最後還是無疾而終。
[六龜泛舟業者
王保淨]
它以前泛舟的點在寶來2號橋,從橋頭下去,這樣子,那因為那時候的那個泛舟的這個河道,是很刺激的,高低落差很大,然後安全措施也比較好,那也有7、8家業者,在這邊從事這個泛舟的,那個生意所以,有時候真的是到假日,你想要插隊一下都不行,都要很久以前就要先預訂幾台遊覽車,幾台遊覽車,現在呢,是不可能的啦。
短暫的復航,沒能為六龜帶來預期的觀光人潮,但10年來,以「龜速」的方式磨合地方共識,鏈結周邊產業鏈,以「共好」為核心的重建理念,倒是讓六龜的地方產業逐年回溫。
[前六龜觀光協會 祕書長
陳建男]
因為八八風災後,我們大家回到重建協會,把各行各業農產品啊,然後加工啊,然後我們這些溫泉餐廳啊,這些產業全部連結在一起,做這個重建的行業,農友也會覺得相對收入高,然後他會想要在地的經營,啊,叫孩子,回來,快點,做不完了,回來幫我做,年輕人就會回來==ns==
還是家鄉比較好,當年曾坐著直升機,逃離六龜的王芊尹這麼說。她是在風災6年後,決定回到家鄉六龜,和媽媽一起打拚果乾事業。
[六龜果乾業者
王芊尹]
其實路開始有通的時候,就是外公一直想回來住這邊,然後,後來媽媽就先回來,可是因為那時候我還在旗山工作,就是媽媽後來還是一直覺得說,希望我可以辭掉工作,回來幫她的忙,因為那時候開始有在自己做烘焙果乾這個部分。
如今,她不但在果乾市場闖出了一片天,為了應付應接不暇的訂單,還添購了新機器,同時也協助其他的果農烘焙果乾。
[六龜果乾業者
王芊尹]
對,然後我們就覺得,欸,其實一點點大家互相幫忙是沒有關係。對啊,我覺得,應該是,也不算競爭啦,因為也不會,也不會影響到我們的消費族群,而且他們覺得我們的烘焙品質不錯的話,他其實也都會幫我們做宣傳,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另類的,宣傳效果這樣子。
自己的家鄉自己救,陳建男說。他原來在澳洲攻讀飯店管理系,卻因為擔任義消的父親,在八八風災時,為了救災不幸罹難,他只得臨危受命,返鄉接手父親創立的溫泉事業。
[前六龜觀光協會 祕書長
陳建男]
從小在這邊長大,所以我們跟政府那時候也一直提倡說,我們不要挪到其他地方去,我們要在地重建,把在地的產業重新找回來,在地重新在這邊生根。
八八災後,六龜觀光來客數,是以斷頭式的跌停,前三年光是維持基本開銷,他就虧了近千萬,但還是得咬牙硬撐。
[前六龜觀光協會 祕書長
陳建男]
慢慢地接, 7個、8個,以前我那時候做的時候,我只有開六、日,因為成本的關係,我就先開六、日,欸 有人了,我開五、六、日、一,啊有人了,我三、四、五、六、日、一、二,然後,後來就是慢慢每天都開放,像溫泉產業,你有認真正常在經營的差不多已經回到七成了。
陳建男除了將在企業管理所學到的五管,所謂「產銷人發財」,生產管理、行銷管理、人事管理、研發管理、財務管理的理論,實際落實在提升自家溫泉產業品質,同時也鼓勵同業做好準備等客人,重塑觀光溫泉區的氛圍。
[前六龜觀光協會 祕書長
陳建男]
不能在家裡等客人,去跟別人闡述你的故事,說,欸,我們這個地方真的很好你要回來多看看,六龜真的,有六龜獨有的茶文化,然後農產品的文化,體驗自然農法,然後再泡泡溫泉,然後現在藤枝開放了還可以去爬藤枝,所以我們這些大自然的東西,都希望更在地化、更接地氣==ns==
我們種愛玉的人喔,就是像這樣,叔公都要每天怎麼樣,給它摸看看,給它摸看看,好軟喔,對,軟軟硬硬的,有軟軟硬硬的,有硬硬的它就是怎麼樣,愛玉小蜂有沒有住進去了,有,就是Check in 了。
讓孩子實際去接觸!親手體驗,最能讓孩子留下深刻記憶。趁著暑假,從事幼教的林慧娟帶著一家人,特地從屏東里港來到吳清波的愛玉園體驗。
[遊客
林慧娟]
因為我覺得現在小孩子那個,看到原生的東西比較少,所以我不希望他們從課本裡面去發現那個東西,只是看圖片。
一般的農民一看到公果要不要保護它,不要,都不保護它,為什麼,它不能吃啊,它只是旅館啊,它是昆蟲的旅館的作用啊,所以農夫就把它砍斷了,啊,砍斷了怎麼樣,愛玉小蜂有沒有家。
透過淺顯易懂的導覽,用詼諧的口吻,賣力地為小朋友解說愛玉的特性和生態,整個愛玉園,都是吳清波的食農教育的場域。
[六龜愛玉業者
吳清波]
初衷就是要協助這個,他們很多原住民不了解愛玉小蜂的生態,真的要做一個示範區給他們看,我是示範,因為我的本行就是農藥公司販賣農藥,在這個地區對環境破壞2、30年,一個回饋。
所以小朋友愛玉是不是公果很重要,對,可是它會不會幫忙我們農人收穫,沒有,可是可以保護小蜂,小蜂就是玉,哎呀,他答對了,你看,這個這麼聰明,這樣就對了。
覺得對土地有一份虧欠!吳清波說,八八風災之後,他自掏腰包,從苗栗農改場技轉,對生長環境相當嚴苛的愛玉子,回到家鄉種愛玉,要讓更多人了解,人和土地相互依存的關係。
[六龜愛玉業者
吳清波]
愛玉是我們台灣特有種,台灣特有種也是台灣特別寂寞的一個品種,很多人都不了解它,所以我透過,我這個農場來做食農的教育,讓來這邊,體驗的人都了解,我們這個台灣的這個愛玉喔,這個小蜂對我們的這個環境非常的重要,如果有一天愛玉小蜂在我們,我們台灣消失了,那個會帶來很大的災難。
用很大的力喔。把它洗出來,洗出來,搓搓搓,哇 妹妹很棒,搓搓,搓出來,你看,妹妹(這)顏色有沒有變了,有,那個顏色變就是表示,你把果膠怎麼樣,擠出來,有擠到水裡面了。這就是我們,我們的那個,我們台灣特有的愛玉,對 要泡在裡面,再按,不敢吃了啦,全世界就只有我們台灣有這個愛玉可以洗。
2人4手,一起泡在鍋裡搓洗愛玉,一家三代玩得不亦樂乎,林慧娟說,如果不是有這樣的體驗行程,她也不會大老遠地跑來六龜玩。
[遊客
林慧娟]
因為我有上網查,他說愛玉子,愛玉好像要在阿里山才有,那個太遠了,後來我知道說這邊有,我就來這邊,然後看到,喔,原來現在寶來跟我想的,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對啊,都規畫得很好,只是它比較少去推那個活動,相關的活動聯結在一起。
[六龜愛玉業者
吳清波]
進到六龜就是一個寶山,在寶山裡面還有非常豐富的行程可以走,那為什麼只有在那邊泡澡呢,泡澡之外我們還可以吃美食啊,還可以來到體驗一下我們這個農場,所以我就是在這個不老溫泉區裡面,提供一個愛玉園這個場域,來讓大家來這邊就是說除了,除了泡湯以外多了一個選擇==ns==
辣椒醬,最天然的辣椒醬對不對,那我們的辣椒是從哪裡來的辣椒,我們自己種的。現在這個時間呢,剛好是我們,前些時候種辣椒,那辣椒呢,是無毒耕種的,那因為現在的時間點剛好是盛產的時候,我們就會做一個,做一個加工,就是我們的最天然的辣椒醬,焢3小時喔,慢工出細活。
大灶裡滾著的,是用在地生產的無毒火紅辣椒,打成汁,熬煮成辣椒醬,寶來人文協會的執行長李婉玲,則在一旁開直播為自家的產品宣傳。
沒有任何的添加物,只有加什麼東西,來看一下。
一旁的土胖窯也被龍眼木柴,燒得火熱,等著將包著在地食材的麵團,「吞」進去,烘焙成獨具地方風味的窯烤麵包。
這個我們在做藍染染色的時候,就是要把這個稍微撥動開來,撥動開之後那個染液才會進去。
角落裡,還有人正跟著老師學植物染,這是「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的日常。
我代表寶來人文協會,然後還有「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所有夥伴歡迎大家。
客人來了,就得化身為地方導覽員,賣力地介紹在地的特色、文化和產業。
當我們在運用在地食材的時候,也沒有辦法連杏鮑菇這裡也都有種啦,我們盡量這裡有的,我們盡量啦,這邊要一起都要放啊。
帶著大小客人們,一起DIY,利用在地食材製作披薩,在這裡有著滿滿的生命力和活力,完全嗅不到八八災後的蕭條。
[遊客
洪仁均]
寶來的感覺是,真的滿不像說,經歷那個災區之後,重建而成的,因為在沿路過來的交通其實都還滿便捷的,路面整個整體上來說,對我們外地人來這邊參與活動的話,是還滿方便的,是還滿適合進來裡面參與活動的。
八八之後,六龜寶來重建會,階段性任務也逐漸結束,曾任重建會執行長的李婉玲,便組了寶來人文協會,同時提供自家土地,成立了「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試圖為自己、也為地方,走出重生之路。
[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 工藝師
鄭錦香]
本來是重建是陪伴啊,做一些,災後的一些那個心理輔導,老人的關懷,還有小孩子的關懷這個部分,然後後來慢慢,就是想說我們這些志工也需要吃飯,然後要那個工作才有飯吃嘛,不然我們這些志工沒有飯吃,那樣,那也不能生活啊,對不對,那慢慢才會形成就是這個工坊。
[寶來人文協會 執行長
李婉玲]
在重建的歷程沒有人,沒有人會知道該怎麼做,哪怕我在社區工作18年的經歷,坦白講我們也不知道重建怎麼做,甚至於社區產業要怎麼做,大概都沒有什麼太多的經驗,這個歷程裡面是說,我們設定一個目標,我們設定了一個自然健康人文,或者是人跟土地,人跟人之間的這樣子的一個情感連結的目標。
地方要重建就得先從自食其力開始,她們決定發展成工藝社區,然而這裡的工作夥伴,清一色都是女性,而且完全是工藝素人,一切都得從零開始,於是李婉玲邀請來陶藝家、麵包師、植物染等老師,來教導社區婦女學習各種工藝。
[寶來人文協會 執行長
李婉玲]
我們的條件,包括我們的設備,可能我們本來的背後的基礎,就已經是,是沒有了嘛,從無到有嘛,那你該做什麼,做最難做的,堅持最難的才是我們的機會,做陶藝也是這樣子、染布也是這樣子。
李婉玲說,一起打拚是「夥伴」,來混日子叫做「伙計」,經過多年磨練,當初的素人,都成了身兼數職的烘焙師、陶藝師,十八般武藝樣樣都會的得力助手。
[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 工藝師
鄭錦香]
考丙級是因為要有競爭力啊,如果每個人都有證照的話,如果說緊急的時候就可以用上場啊。對不對,就是我們有時候每個人要cover每個(工作),有些有時候團來的時候,是要cover一些狀況的時候,每個人,他有證照,他也可去做這些東西這樣子啦。
剛剛還在熱熱的大灶旁邊,煮著辣椒醬,怎麼一轉身進了陶藝工坊就捏起陶了,劉玉修,原來是餐廳的老闆娘,八八之後餐廳生意掉了2/3,讓她很難過。
[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 工藝師
劉玉修]
八八水災啊,生意沒有這麼好做,以前是在開餐廳啊,生意沒有這麼好做了,我就跟婉玲說啊,婉玲你如果有工作要給我做,我現在喔,沒錢賺很辛苦。
經過8年的磨練,她已經成了「檨仔腳」首席陶藝工藝師,也重拾了笑容。
[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 工藝師
劉玉修]
我感覺說,我做的東西現在很多樣,不過越做越漂亮,我就越喜歡,越喜歡就離不開了。我比較沒有,比較不愛那裡了(餐廳),我現在比較喜歡我的檨仔腳。
看著粗糙的雙手,她驕傲地說,她們的手都是「金手」,要靠雙手重塑六龜的產業。
[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 工藝師
劉玉修]
我會做什麼,我們就,為了(讓)這裡更好,比較有更多的農產品好賣,所以我就會想說,婉玲我們來做什麼好嗎?有什麼(農產品)就把它做出來加減賣這樣,我那邊餐廳,我也是有做(加工品)來賣,不過我也跟婉玲說,我們這邊也是要做(加工品)來賣,因為這裡的客人有時候不會去我那裡,有時候不會來這裡,我現在那裡(餐廳)也沒什麼在營業,所以說,我就跟她(婉玲)說,這邊,我們這邊也要做(加工品)來賣,因為這樣我們的業績才會比較好。
過去整個六龜地區,只要靠南橫就能發大財,現在榮景不再。風災10年過後,六龜聯外交通,除了南橫尚未通車之外,地方上的硬體,早已修復完成,想回復榮景,就得看地方如何型塑在地特色了。
[前六龜觀光協會 祕書長
陳建男]
我們在這裡就是靠南橫來生活,但是其實我們卻忽略了一個點說,我們沒有把我們自己真正的特色拿出來。所以因為南橫沒有了以後,我們其實真正的去檢討自己,我們還可以端出什麼牛肉給客人。
[遊客
洪仁均]
那對我們本身也是高雄人來講,也滿少進來的,因為像,可能別人會覺得說,交通非常遙遠,那事實我覺得這幾年,可能交通路面上,都建置得還滿OK的,那在我們走進來的路程,大概花了一個多小時,是還滿順利到達的,那以假日來講,車流量也不算是很大,是還滿適合說做一個後花園的選項,來這邊觀光導覽的。
來摸一下,哇,太滑了吧,對對對。
10年磨一劍,六龜地區的業者,不再只是消極等著南橫通車帶來人潮,也逐漸翻轉同業競爭的經營理念,而是結合成為生命共同體,透過體驗DIY,故事行銷等的方式,鏈結在地產業,社區和社區結合,擴大觀光幅員,讓觀光客流連忘返。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蔡裕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