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因為一支航空公司廣告,台東池上,又再度受到大家關注,池上因為地處花東縱谷中心,從前便生意往返頻繁,加上有南橫開發隊的榮民、和林務局的伐木工人,造就繁榮景象。火車站所在地福原,是池上鄉最熱鬧的地區,近年居民也努力做社區營造,試圖找回老一輩的記憶,也要讓年輕人了解自己生長的地方、和文化的根。他們發起搶救已經有五十多年歷史的五洲戲院;結合文創與觀光,讓已經停業十幾年的老打鐵店重生;更發揮米鄉特色,帶著遊客用米穀粉製作米披薩;也研發出南瓜米蛋糕,創造社區產業、讓米產業價值再升級,更要打造家鄉更美好的未來,讓年輕人留在家鄉也有發展的機會。

社區媽媽忙著準備各式食材,一會兒有遊客要來做披薩DIY體驗,這披薩有什麼特別呢。

[社區媽媽
黃金花]
如果說來到這裡都是吃池上飯包,沒得玩,那我們福原社區,就要我們這些媽媽來(用)創意,來做這個米披薩。



米披薩聽來新鮮,味道更令人好奇,聽著社區媽媽指示,開始動手做 。



[遊客]
九層塔,然後青椒、玉米、香腸,然後全部都加,加很多。

[遊客]
池上米是全台灣最有名的啊,對啊,然後這個披薩用米做的,好像第一次看到。

披薩做好,插上號碼牌,放進窯裡,窯溫200度烤15分鐘,不同階段還聞得到不同香味。



[遊客]
好吃,(跟外面的那個披薩)(吃起來覺得有什麼不一樣嗎),比較好吃,(怎麼說),因為自己做的,(自己做的),(特別有成就感這樣子),嗯。

在老屋裡吃著自己做的披薩,感覺特別有味道,而說起這間房子,可是池上最早的一間食堂。

[福原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賴俊成]
當時池上鄉的人口一萬八千人,這間是最老的食堂,就是過路客、賣布的、賣藥的人,在這裡飽餐一頓的(地方)。

隨著人口外移,食堂結束營業,已經閒置二十年了,社區幹部覺得可惜,想辦法活化,經過屋主同意,無償提供給社區,向政府爭取到經費,由義工來整建,並且盡量保持原貌和原來的建材。

[福原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賴俊成]
留下來比較完整的,只剩這間而已,所以那時我們幹部,一直想著說要想辦法來把它活化,讓它成為可以利用的地方這樣。

還有這個餅窯,也是社區工班自己設計建造的。

[福原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 林建良]
我們裡面大概分三個層次,第一片我們打造一個鐵罩,然後我們砌上一個黏土,再砌上紅磚,因為我們有考慮到說,既然是DIY,所以我們在那個溫度的方面,我們有把它做一個加強,所以說,小朋友有時候在體驗的時候去摸它旁邊,它都不會燙。

池上是著名米鄉,為了讓遊客有不同享受,社區媽媽不僅研發了米披薩,還有濃郁天然的米漿、Q滑順口的米布丁、以及用杏仁、鳳梨等製作的米冰棒。為了發展社區產業,還以池上米穀粉和南瓜,研發出這款綿密細緻金黃誘人的南瓜米蛋糕,無色素、無人工添加物,現在是很受歡迎的團購商品,藉著產業活化,社區也希望未來能自給自足,進而回饋地方。
福原社區是池上的行政、文教與商業中心,不過,其實池上最早開發的地方是錦園村,後來昭和年間興建鐵道,火車站設於福原村,錦園的地位才漸漸被取代,最繁榮的時候,有三家戲院、三十幾家茶室。

[池上鄉耆老
江丁基]
這富里、竹田、學田水碓那方面(的人),都會集中在這裡來買賣,後來就漸漸漸漸就一直發展起來。



說著早期看電影的趣事,在老戲院的門外,彷彿還感受得到,那人聲鼎沸的熱鬧情景。



五洲戲院54年興建,71年歇業,一開始是演掌中戲,後來才有黑白電影,裡頭400個座位,450個站位,是早期鄉民重要的娛樂場所。

[戲院老闆
何明政]
部隊退伍下來的那些兵,剛來我們這裡開墾的,還有山上伐木的人,和種薑的這樣,才有這麼多人,以前有這麼多人,才有辦法維持這三間(戲院)這樣。

池上三家戲院,兩間已經被拆除,只剩這間五洲戲院,戲院老闆同樣無償提供給社區使用,年初社區找來老師傅重新打造門面,手繪電影看板。

[電影看板畫師
魏期章]
那時就是有海報可看,我們就打格子,打格子就去畫,畫大幅的,掛上面的,大張的,那時候電視少啊,大家專門來看電影比較多。

[戲院老闆娘
魏桂花]
我們也是想說,也舊了,也沒有利益了啦,讓他們去使用這樣,沒有限制他們啦。

[福原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林建宏]
我們先把門面找出來,讓它變成是一個,地方開始關心、關注的議題,我們再來尋求如何的奧援,讓政府開始重視,這樣的地方文化。來讓這樣的一個文化記憶,跟池上共同的生活記憶可以保留下來。

找回池上人的共同記憶,福原打鐵工坊的重生是另一個成功案例。

爐火正炙,鐵燒得正紅,1600度的焠煉,鍛造出一把把刀,也為農村寫下一頁頁故事。

[福原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林建宏]
那如何讓農村的一些文化,農村的一些生活可以重新再找回來,那打鐵,它跟早期的農村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鄭銘昇是打鐵鋪第三代傳人,在打鐵業沒落後,他轉行做生意,而店也收了十年,直到社區找上了他。

[福原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林建宏]
其實他也一直在懷疑說,這個行業,到底可不可以在地方再興起一股風潮。

[打鐵師傅
鄭銘昇]
因為畢竟這個是落伍的手藝嘛,沒有想到說,接洽好了,給我這個打鐵工坊恢復了,在我這裡生火,沒有想到說生意那麼好,一些遊客,他們都要看這個傳統的產業。




[遊客]
看起來很輕鬆,可是其實你在敲的時候都要看準,然後要用力地敲,所以我剛剛敲的時候,其實有些都會敲歪。

老師傅重新回到他最熟悉的位置,打鐵聲在福原重新響起,一聲一聲敲醒記憶中的美好。

[福原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林建宏]
這對我們來講,它不是只有打鐵工坊的重生,它更是社區再生的一個更重要的一個指標跟意義,然後現在看到很多的遊客,都願意來到這邊,變為池上的一個地標,然後對我們來講,那種信心是無比大的。

現在工坊客戶不僅遍及全國,還有新加坡、澳洲香港等地來的遊客,也因此除了農具、刀具,工坊也結合文創,開發迷你版的鏟子、菜刀、鋤頭等商品,讓遊客能當成紀念品帶回家。不論是打鐵工坊、餅鋪或是戲院,這些全是私人財產,然而屋主全都願意無償提供,將閒置空間活化打造社區亮點。

[福原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林建宏
從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確實也碰到了滿多的阻力在,然後包含社區內部的不互信,因為早期要希望居民提供土地無償,他都擔心,我很像借給你了,久而久之會不會被你們社區占了,所以不太敢,所以不太敢,可是慢慢地透過,我們每一個點很用心地在經營,然後他們看到,其實不是像以前想像的,反倒是他們都很認真地在處理每一個空間。

福原社區發展協會,民國82年成立,二十年來,透過營造一步步實現社區願景,居民也由一開始的不認同,到現在越來越團結。

[福原社區發展協會
前理事長 范恨豐]
剛開始也不知道社區要做什麼,就慢慢一直摸索,因為這個都是沒有薪水的工作,比較有空的時間就自己撥時間出來,奉獻給社區這樣,大家要有這樣的共識,這個社區才做得起來。

夏夜,涼風輕拂,耳邊傳來悠揚的旋律,池上樂台,是社區打造的一處音樂平台,台上的歌手也是社區志工。

[池上樂台歌手
小潘]
當我從台北回來的時候,然後發現到,故鄉裡面的夜間活動非常地少,那我就想說,希望有這樣的平台,然後去召集各個社區啦,或者是店家啦,能夠促成這樣子的平台,讓我們歌手能夠來表演。

動人的歌聲在每週五、六晚上八點到十點準時響起,來聽歌不收費、入場不收費,公益性質的音樂平台,希望大家一同來聆聽在地的聲音。

[福原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林建宏]
很多人都在問,沒有經費的一個挹注下,我們到底可以撐多久,很顯然,我們透過大家的熱情,然後支撐這樣的一個樂台繼續走下去,我們從沒有歌手、到一位位地挖掘出來,甚至提供這樣的平台,給鄰近周遭鄉村的一個,就是鄰近周遭鄉村的一個高中生的樂團,讓他們有這樣的表演舞台。

福原的可愛,在許多小角落都看得出來,他們用心打造家鄉,只希望家鄉更好。

[福原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林建宏]
福原社區雖然它是一個社區,可是我們一直以社區來做池上的事,是因為我們希望,我們留在這邊,我們有使命在。

理事長林建宏和歌手小潘,都是返鄉青年,林建宏指的使命,是希望能創造更好的未來,讓下一代不用再離鄉背井。福原人的努力與無私付出,要讓大家知道,幸福原來在這裡。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