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銀髮族心裡共通的痛,根據多項研究指出,孤獨有害健康,會提高多種罹病風險。目前台灣獨居老年人口大約為4萬5千多人,這些年各縣市在社區陸續推行老人共餐,鼓勵長者走出家門,增進人際互動,在歡樂氣氛下更能促進食慾和健康,老人家開心了,就能預防老化,相對能減少政府醫療與長照的支出。
騎著電動車或是被外籍看護推著在街上漫無目的地走著,或是孤獨地坐在門廊前,彷彿時間就此定格。台灣社會隨著少子化、高齡化,人口結構的改變,獨居的老人也大量增加,根據內政部的106年統計,目前台灣獨居的老年人口,大約為45000多人,但實際數字卻遠高過統計數字,尤其是人口外流嚴重的偏鄉。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桃園地景藝術節,企圖將桃園打造成為一座無圍牆的美術館。今年共有50件藝術作品,散落在楊梅富岡、中壢老街溪及青塘園三地,藝術家融入桃園航空城、陂塘文化等元素來設計,展現在地特色,更創下近150萬參觀人次,是歷年之最,熱鬧盛況讓不少在地民眾很有感,但也有人認為這次地景藝術節挑錯地方辦,這究竟是擾動社區注入藝術能量,或是擾亂社區打亂地方生活?來看我們的報導。
桃園楊梅富岡,是個純樸的客家小鎮,走進街道旁的老屋讓人像穿越時空,難得保存下來的碾米廠,屋頂雖然塌陷,更彰顯出歲月痕跡。在這兒生活幾十年的李達鴻,一講起在地故事,就眉飛色舞。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到新竹,除了貢丸、米粉,還有一項歷史悠久的在地產業,就是玻璃。新竹得天獨厚,擁有矽砂以及天然氣,兩項生產玻璃所需的原料,早年以生產煤油燈罩、科學實驗與醫療專用玻璃、電燈泡為主,到近年的高科技產品面板、建材等。當地每兩年舉辦一次玻璃藝術節,今年加入「設計」元素,以「光動LIGHT- DRIVING」為策展主題,希望為城市和產業創造新的可能。
[設計師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8月23日的西南氣流為南部地區帶來嚴重淹水災情,地勢平緩,水系發達,地勢東高西低的嘉義地區也是重災區,但一樣是豪雨,有些地方雨停了水就退了,有些地方卻是一泡就是一個禮拜,是天災還是人禍?是治水有方?還是防堵不力?記者邱月華、陳靖維帶著我們沿著朴子溪流域3個嘉義地區重要的排水系統,細細分析,先從嘉義縣市上游的麻魚寮排水和下游的荷苞嶼大排來了解,為何嘉義縣、嘉義市命運大不同?再從夾在這兩個水系中的新埤大排,來看是否有緩解水壓的可能?
823熱帶性低氣壓帶來的豪大雨,造成嘉義地區積淹相當嚴重,但唯獨嘉義市倖免於難,市長表示,靠的就是水道暢通。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極端氣候下的瞬間豪大雨,除了疏濬、挖滯洪池之外,我們是否只能聽天由命?去年道將圳文化學會理事長楊清樑和嘉義縣太保市魚寮社區合作,推出以洪氾平原為概念所打造的「林下經濟」,友善水環境的示範區,藉此來減洪蓄洪,歷經823大水考驗後是否可行?一樣是滯水防洪,為什麼楊清樑會說挖滯洪池是浪費國家資源?那什麼才是正本清源的做法呢?
羊群在樹林奔跑,小羊兒跪在草地上大口喝著奶。這是去年嘉義縣太保市魚寮社區和道將圳文化學會,張燈結綵的邀請各地朋友,來看他們以洪泛平原為概念所打造的「林下經濟」,友善水環境的示範區,希望藉此落實逕流分攤,出流管治。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嘉義再往南,駐地記者曾宏智要帶我們看高雄美濃的淹水實錄,今年8月,高雄地區累積降雨量高達1600.5毫米,創下近九十年來新高紀錄,8月23日,受到熱帶性低氣壓以及外圍環流影響帶來的持續性降雨,高雄市美濃地區24小時累積雨量超過500毫米,美濃溪水迅速暴漲3公尺以上,達到一級警戒,市區淹水最深處超過1公尺,汪洋一片的長年惡夢再次籠罩美濃。
美濃溪水迅速暴漲,位在市區的中山路跟泰安路開始淹水,8月23日中午過後,美濃市區的大馬路已經汪洋一片==ns==滾滾的黃泥水,從防水柵欄的縫隙流入民宅,還在堅守家園的人,只能疲於奔命不斷利用水桶把積水往外倒。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2001年開始,政府總共編列5434億元整治全台水患,但是水患真能整治嗎?1991年水利署第七河川局接手管理美濃溪後,也投入近20億元的治水經費,可是到現在美濃地區仍然面臨淹水問題,面對極端氣候的劇烈變化,除了理解治水工程的限制,「如何與水和平共存」成為民眾與政府必須誠實面對的問題。
[2008.7]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的衣櫃裡有只穿過一、兩次,甚至是沒穿過的新衣服嗎,便宜、與追求流行的文化,造就衣服過度消費的結果,對環境造成莫大傷害。台大社會系學生洪于捷發現了這個問題,與夥伴一同成立「衣服圖書館」,設置共享衣櫃、辦特展,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快時尚」所帶來的問題。
模特兒身上穿著時尚、流行的衣服,一季一季,不停變換。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武漢工商學院從2015年起,邀請創作者以各地地名為主題,運用手繪圖像組成漢字來呈現,去年中原大學藝術中心團隊加入共同創作,推出書籍「字繪台灣」,畫出台灣各地,今年藝術中心主任陳歷渝,為了展現更深一層的在地意象,規畫特展「圖說桃園」,希望大家透過作品,看見桃園的故事。
位於桃園八德的石母娘娘浣衣池,有天然地下湧泉,因此當地人總會來這洗衣,也有人來洗菜或是打水,還有人就坐在一旁的大榕樹下聊天,畫面美得像一幅畫。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畢生致力於客家山歌教學的賴仁政,遇上現代客家音樂創作者劉榮昌,兩代音樂人會激出什麼樣的火花?劉榮昌堅持花時間去聽賴仁政說山歌的故事,深入了解詞曲的背景後,再去轉化、創作。兩個擇善固執的憨人,期盼讓更多人聽見,不失傳統又新潮的客家音樂。
學生陸續進到忠孝堂,準備來聽一場精采的客家音樂講座。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彈吉他的人不少,但會做吉他的人,可就屈指可數了,中壢人許峻源,原本是一位樂團主唱,不過他發現,台灣的吉他手都使用國外吉他,便想著,若台灣也能有自己的吉他,不是很好嗎,於是8年前,他開始投入製琴工藝,成為台灣第一位接受國際邀請,出國辦展覽的製琴師。
雲杉做出來的聲音會比較清亮,那紅松做出來的,它會相對的比較溫暖,所以呢,在民謠吉他上,雲杉的使用量會比紅松還大,在古典吉他的話,兩者大概參半。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期製陶師傅都以腳使力,使轆轤高速轉動,再拉坯成形,但電動拉坯機問世後,這項技藝幾乎失傳。製陶師傅詹國祥,8歲就學做陶,也學得腳踢轆轤這項功夫,為了將老祖先的智慧,傳承下去,週末假日他會去鶯歌陶瓷博物館表演這項傳統技藝,而他也上過韓國、印度等國家的節目。
這也是以前人的精神,你看,一次一次的這樣擠,一天不知道擠幾千次。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苗栗縣公館鄉是全台灣最大的紅棗專業生產區,兩年前曾奪下「紅棗王」的邱俊閔,今年又再度奪冠。邱俊閔原本是護理師,8年前決定辭職返鄉種紅棗,他在醫院看太多食安問題造成的疾病,於是試著說服父親,改以無毒方式種植,雖然面臨不少挫折,但他仍不放棄,終於嘗到甜美成果。
有一半紅以上,它的甜度,還有它的口感、脆度,吃起來才是最剛好的,尤其吃這整顆,這樣整顆紅的,這是最甜、最好吃的。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年許多地方政府莫不鼓勵青年返鄉,為地方注入活水,今天來介紹苗栗的三個團隊;返鄉青年團隊「返青富民」推出「好好食飯」品牌,最近就在苗栗大湖,辦了一場溫泉饗宴,讓參加賓客邊泡溫泉、邊大啖美食。他們準備的料理來頭也不小,一道道特色菜餚全是以在地食材烹調,還有農民登場說菜,「好好食飯」要透過好的食材、好的環境、好的關係,打造一場溫馨的吃飯活動。
一隻隻活動力十足的雞隻,自由地在雞場裡走動,苗栗返鄉青農張智傑這幾年來試著以黑水虻來餵雞,加上用友善方式飼養雞隻,產出的雞蛋品質格外好。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苗栗市公所成立的「貓裏客家學苑」,邁向七週年,他們希望將其打造為青創基地,今年便邀請在地青年團隊籌辦一場「幸福餐桌」活動,白天開設手作體驗活動,提供交流平台;夜晚登場的重頭戲"禾埕辦桌",不僅吃得到傳統經典的客家菜餚,更有特色飲料與甜品,透過共食,讓所有客人都成為了一家人,重新詮釋「客家」概念,希望民眾對苗栗有新的想像。
利用高接梨採收後產生的大量廢棄梨梗,教民眾製作出獨一無二的文創小物「梨煙筆」,這群年輕人不僅發揮創意為農業廢棄物找到新用途,更要傳遞環保經濟的價值觀。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苗栗苑裡青年團隊「苑裡掀海風」,在八月底開設獨立書店「掀冊店」,這是一棟巷弄裡的四層樓老屋,他們希望書店能呈現出「家」的感覺,讓任何人都願意走進來,此外書店也打破只賣書的限制,結合餐飲空間,推出在地農產甜點和飲品,甚至規畫藝文展演空間,透過書店這個閱讀平台,開啟更多的可能性。
只要一放假,這三位小朋友,就會相約來到苑裡這間新開的獨立書店。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十年來,由於健康意識抬頭,營養價值高的酪梨成為全球最受歡迎水果之一。根據聯合國統計數據,從2010年到2016年,中國進口酪梨量,從1.9噸飆升到2.5萬噸,增長一萬三千多倍,主要出口國墨西哥及秘魯,為了大賺酪梨財,開始把森林地轉為農業使用。而在台灣,酪梨也有愈種愈多的趨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目前也積極育種,希望在全球酪梨產業鏈佔一席之地。
一早進入果園,酪梨農邱基和說,這是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育種的「台農一號」,最近天氣不穩定,他得趕緊採收下來。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廖永勛身為客家人,卻沒意會到自己是客家人,直到去澳洲打工度假,被毛利人同事一語點醒,才開始尋找自己的根,以食物為起點,到處訪調、蒐集資料,藉此學習怎麼當一個客家人。身為廚師,認為自己有社會責任,八月,他就和澎湖的海漂實驗室合作,舉辦了一場無痕餐桌,他用鳳梨、和紅龍果皮當容器,要大家想像,摸著的鳳梨皮是珊瑚礁,紅龍果皮是海洋動物,希望參與的人,不僅享受澎湖在地美食,更能體悟到海洋廢棄物問題的嚴重性,他也將這樣的態度,落實在生活當中,為保護環境盡一分心力。
不僅人情味,澎湖的菜市場,還充滿海味。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人口結構老化的腳步沒有放緩,我們這陣子做了不少老人長期照護的相關報導,這禮拜來關心台東鹿野是怎麼做的,根據107年1月統計,鹿野鄉的老化指數為214%,其中有111位的獨居老人,但這只是帳面上的數字。為了讓老人有更完整更周延的照護,鹿野健康促進會將政府的資源和社區做結合,蓄積更多能量,讓社區的老人家有更多的活動和陪伴,重新找到生命的價值和活力。
早上8點多,二層坪水橋就來了50多位大原地區和新豐社區的老人家。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竹縣北埔鄉南埔社區今年從全台707個農村中脫穎而出,獲得農委會「金牌農村」的殊榮,講到南埔社區不能不提到,十年前村裡修復百年水圳的村庄大事,當時由村裡四位加起來近三百歲的耆老一起徒手清淤,成功修復水圳,也因此讓村民們開始思考社區未來永續發展的方向,最後決定致力推廣友善耕種以及食農環境教育。八月底社區舉辦一場認識野菜野花野草的一日遊活動,透過採集、烹調野菜料理,帶民眾走進田野,翻轉傳統印象,認識嶄新且多元的農村面貌。
有黃金水鄉美名的新竹縣南埔社區,一進入社區就能聽到南埔水圳的潺潺流水聲,還能看到過去婦女洗衣服的洗衫亭,以及一座百年水車。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