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才開始,要做什麼?台中東勢軟埤坑社區協會理事長張圭熒,務農一輩子,這幾年改種文心蘭,利用蘭花盆的濕潤度養青苔,再移植到盆栽裡,和號稱是「天然空氣清淨機」山蘇種在一起,他說這是環境純淨與否的指標,只要青苔能活,山蘇一定活存下來,營造這樣的生態環境,是他七十歲開始的人生計畫。
這片蘭花園大概有三分地,東勢山上有許多螢火蟲,為了維護生態,張圭熒不噴除草劑,因此每兩三天就得輪著割草!今天還有一項工作,下午有人要來收文心蘭,他得先剪下來,這些蘭花平日陪著主人聽交響樂,今天要改聽日本歌曲。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創」這個詞,這些年來極為盛行,甚至到氾濫的程度了,加上「產業」二字,就更複雜,也難免招致負面意涵,畢竟動機、目的與手段如何,都會影響結果。然而這也說明了,如果發揚在地文化與發展經濟能夠兼顧,是許多人的理想願景。原為台鐵荒廢舊宿舍的新竹縣竹東文創藝術村,去年縣府委外營運管理,去年底正式開幕,不僅假日舉辦市集,平常也有駐村店家營業,藝文氣息濃厚,地方也活絡不少,不少竹東在地人都感到煥然一新,以往大家敬而遠之的廢墟,如今竟然成為文青、網美拍照打卡熱點,不過,全台各地文創園區不斷冒出,如何有在地性又有獨特性,是接下來的挑戰。
舞台上放送輕快的音樂,媽媽帶著小朋友跟著主持人舞動身體,好不開心,竹東文創藝術村這天下午舉辦市集,吸引不少人前來。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眾朋友對台灣野百合有印象嗎?會這樣問,是因為較年輕一輩的朋友,恐怕多數只看過花店裡的花束。原生的台灣百合愈來愈少見了,而有人把種台灣百合當作一生的志業。駱明永是竹科的工程師,原來學的是化工,大四那年到工廠去實習,讓他發現化學汙染對環境的戕害,之後他改念環境工程,2011年他搬到台三線上的新竹鄉下,下班之後就到處去找適合的環境種台灣百合。他期待這朵代表台灣人的花,有一天可以遍地開花,盡情綻放在台灣各個角落。
我記憶最深刻的那個百合花就是,就是在田埂邊啊,小時候,採的時候,老人家就會講說,你不要摘那個打碗花,碗會打破。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嘉義一位木工師傅孫慶鴻,從民國67年開始就接觸家具,早期專門做外銷,但民國92年左右,外銷市場開始低迷,他也陷入一陣低潮。當時,嘉義許多老房子正快速消失,他看到路邊有很多被丟棄的衣櫥、菜櫥等老家具,就撿回家重新整理再利用,後來決定轉做古董家具修復及蒐集的工作,也才發現,台灣各地的木工家具各有特色,也有其代表意義。孫慶鴻說,他修的不僅是家具,也是台灣的文化。
對啊,這邊的白蟻蛀掉,蛀光光,這個要拆起來修理啊,這個,這樣就緊了。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支小號,要200多道製程才能完成,每個步驟都相當精密,所以一般樂器工廠,大多只能以組裝零件為主,但在嘉義大林,有一間銅管樂器製造工廠,卻是從原料銅片開始製作,一直到完成,都是自己設計研發、打造,還能客製化。它們的產品有98%都外銷,包含歐美、日本等,廣獲各國樂手喜愛,董事長李國安說,小時候大家在玩泥巴、彈珠的時候,他家就有黑膠唱片可聽,也埋下他日後從事音樂領域工作的種子,兩年前,他還成立觀光工廠,不僅要製作出一流的銅管樂器,也要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銅管樂器的文化和美妙樂音。
銅管樂器工廠的董事長李國安,用迷你小號吹奏大家耳熟能詳的客家本色,聽來別有一番風味。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月1日,新竹北埔的「文武雙館」聯營正式營運,頗受關注。文武雙館是指金廣福公館和忠恕堂,金廣福公館是北埔歷代墾戶的辦公室,昔日武裝拓墾的重鎮;忠恕堂則是北埔秀才曾學熙的故居,兩座老建築皆整修多年。金廣福公館所有人代表姜博文和文史工作者古武南,籌備了半年,共同營造一個具歷史感的觀光亮點。這次開館,對外讓許多喜愛老建築的遊客得以入內參觀,對內也有家族對保存地方文化使命的傳承交棒意味。最特殊的是,晚上他們還在古蹟的禾埕「開趴」,營造更自由的空間,吸引更多年輕族群願意走入古蹟。
假日,北埔老街湧入大批的觀光客,打破老聚落的沉寂。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苗栗銅鑼除了種植杭菊聞名,原本也是茶葉重要產區,曾郁芳與曾莉敏兩姐妹的家族,從百年前就種了好幾甲的茶,傳到爸爸、名製茶師曾義港第三代,以為快傳不下去了!兩姐妹當中,姊姊曾郁芳曾經是女籃名將,原本當體育老師,妹妹曾莉敏是教育碩士,在澳洲工作,兩人卻決心回鄉,傳承百年茶園,三年來做出自己的品牌,去年獲得比利時iTQi「米其林二星最佳風味獎」,她們從一開始就下定決心,回鄉是創業,堅持走自己的路,現在有高達七成客戶來自海外,證明曾家的茶,不只在台灣是比賽茶等級,在國際也是走在最前面。
四月是採茶天!從清明到穀雨,是春茶採收期間,茶園裡忙著採茶。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些年來,許多縣市都在提倡保育石虎的觀念,而大部分的人以為石虎只有在苗栗一帶才會出現,其實在南投也有石虎的蹤跡,原本擔任藝術家助理的彭淑美,38歲那年突然中風,幸好保住了性命,也讓她對人生方向改觀,想為台灣這塊土地做些有意義的事,因此她回到家鄉南投,協助當地農民轉型友善耕作及推廣綠色保育標章。過程中她發現原來南投也是石虎的棲地,開始投入保育石虎的工作,她成立「南投縣友善石虎農作促進會」,希望為石虎找回安全的生存之地。
農場生態豐富,聽得見各種蟲鳴鳥叫,這是吳俊賢花了四年多的時間慢慢轉型而成。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春無敵的19歲,正是肆意玩樂的年紀,不過,陳柏翰卻一個人從桃園搬回屏東高樹,重新整修祖父母留下的伙房,將閒置空間改造為咖啡店,過著白天煮咖啡泡茶、晚上讀夜校的生活。雖然咖啡店地點偏僻,但陳柏翰相信,家鄉豐富的文化故事、石獅公信仰,絕對值得遊客放慢腳步,利用一杯咖啡或一壺茶的時間,細細品味高樹獨有的人文風情。
搓揉、捏塑米糰,包進紅豆餡料,沾點油,放進模板裡壓平,再用點巧勁把粄敲出來,放在香蕉葉上,就是無比可愛的石獅公粄。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屏東市區有一間小小的店面,老闆娘江采薇,把它定位為共好平台,除了賣各種時令季節餐點、自家的酵素產品,還有屏東小農用心生產的蔬果、雞蛋、魚肉等等,而這些東西,全是江采薇親自挑選、鑑定過的,她說,挑產品之前,她會先挑人,品格好的,生產出來的產品自然值得信任,這幾年來,也印證了自己的觀察是正確的,每當有食安風暴出來,她都不擔心,店裡的產品,反而還賣得更好。她希望藉由這個平台,連結起生產端和消費端,也讓更多人體會分享的美好。
這季節的屏東陽光,溫暖不辣,灑進小小的店面,讓用餐的客人也備感舒適,三、四張桌子,十幾個座位,點個餐就可以悠哉一下午。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劇團在台北都很難經營了,黃冠傑與葉時廷四年多前卻選擇在新竹香山成立劇團,那裡是黃冠傑的家鄉,他們將一間傳統雜貨店改造為工作室,立志帶給社區歡笑。他們還改裝小卡車成為一台行動舞台車,開到台灣各個偏鄉巡迴演出,並致力於帶動偏鄉的藝術教育。
在新竹市香山區最迷你的大湖國小旁,有一棟灰白色建築,走進就聽到裡頭傳出排演戲劇的聲音。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棟棟老屋被拆除,許多裝潢細節也隨之消失,例如作為屋頂和牆面裝飾的花磚。台灣的花磚文化起源於日治時期,1915年到1935年間最為興盛,大多出現在當時富有人家的建築設計上。不同的花磚圖案,花、鳥、水果、幾何圖形等,又代表屋主的身分地位或是對後代子孫的祝福。在科技業上班的徐嘉彬,20多年前因為要追求女友,後來也成了他的太太,因緣際會開始接觸花磚,如今收集四千多片各式花磚,四年前他斥資買下嘉義市的一棟老屋,將其修建改造為「花磚博物館」。如今他不只到處搶救要被拆除的花磚老屋,也展開復刻與製造台灣花磚的行動。
林通喜受西化的影響,所以這是類似凱旋門的設計,那它在,它整個立面上呢,也鑲上了代表西式的花磚,跟洗石子結合在一起,還有紅磚結合在一起,兩邊的立面都有,非常漂亮。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蔡英文總統近兩年前就職國宴,特別選了一道炒粄條,以台灣精選良質米製作的Q彈粄條,受到矚目。這粄條來自苗栗傳承二代的粄條廠,第一代「留美」,到美濃學習做粄條的技術,在北部粄條市場有一席之地,接班的第二代梁仕民,進一步讓做粄條,像科技大廠一樣,高規格品管,這兩年並讓粄條品牌化,進駐高鐵站,他希望這個道地傳統的米食,能夠走入更多家庭。
因為我們在國宴過後,我們跟那個農委會就保持很好的互動,它介紹我們那個台灣的在來米,它是單一品種!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在菜市場裡的咖啡館,應該挺少見的?屏東縣東港鎮的菜市場裡,就有一家咖啡館隱身其中,旁邊賣魚肉,前面是賣水果!徐津津和老公三年前回到東港,兩人自己動手做裝潢擺飾,用熱情推廣莊園咖啡,而且只賣咖啡!此外,三年來累積的許多耗材,像是裝咖啡豆的麻布袋,被裁剪成手提袋、帽子和杯墊等,一般用過即丟的濾紙,也變身為一朵朵美麗的玫瑰花。
早上的東港菜市場,熙來攘往,去市場不就是要買肉買菜嗎?也有人是循著咖啡標誌與香味而來,在市場裡的咖啡店,旁邊賣魚,對面賣水果,裡頭卻天天高朋滿座。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彰化縣今年的全國客家日活動,特別選在溪州鄉舉辦,其實早在清代,就有第一批的客家人移居到溪州,不過現在,早已經變成大家所說的福佬客,而後來,日本時代,因為糖廠的設立,有了第二批移居溪州的客家人,他們大多是從桃竹苗地區移居過去的,他們也開墾舊濁水溪河道,把石頭地變良田,用濁水溪的黑泥,孕育了優質的稻米、芭樂等農產,而這批客家人,只剩老一輩的還會說客語,近年,客家意識提升,在地客家人也透過各種方式,努力的要把溪州客家傳承下去。
省道上車子來來往往,兩旁盛開的黃花風鈴木,在陽光下更加耀眼燦爛,這裡,是溪州鄉的溪厝社區。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客委會努力推動浪漫台三線政策,也積極協助青年返鄉,推出「後生添手團」計畫,而苗栗大湖地區今年也成立了後生添手團駐地工作站,青年必須找到當地耆老,做相關的訪問及田野調查,記錄環境、歷史故事及文化產業等變化,將收集到的資料製成影片並舉辦論壇活動。除此之外,他們更改造當地一間老舊的製材所,邀來甜點師傅進駐,將大湖當季水果做成甜點以及果乾等,希望協助農民找到新的銷售通路,也提供更多返鄉青年創業機會。
小型攝影機、腳架、手機以及手持穩定器,苗栗大湖地區後生添手團成員們,準備了各種攝影配備,要展開訪談工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本做工業設計的邱鉦斌,四年多前因出口貿易不景氣,開始想回家鄉創業,因為喜歡大自然也喜歡做料理,所以決定跟著學過烘焙的父親,一起將在苗栗三義深山裡的老家打造成生態農場,還有專屬的紅磚窯,研究出各種特殊口味的麵包,而這些麵包所使用的原料,更是來自附近小農的產品。除了用最天然和健康的食材做出好吃的窯烤麵包外,也希望協助在地小農,一起共好。
雲霧繚繞,擁有豐富自然生態的農場有如仙境,一群台北的高中生,跑到這深山農場裡。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下來要為您介紹兩位半路出家的咖啡專家。陳鋐霖原來是資訊工程師,因為覺得工作很無聊,開始學著喝起咖啡來,一開始他從三合一的即溶咖啡喝起,越喝越刁鑽,覺得咖啡豆神奇又多變,於是一頭栽進咖啡的世界,四處去上課,也考了很多相關證照,也開始了他烘豆和教學的咖啡人生。
早上先來一杯咖啡,很多人一天是這樣開始。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另一位是頗有名氣的咖啡豆販紅澤,本名葉雲松,來自苗栗斗煥坪的客家人,曾經在電子業擔任採購,他也是從三合一咖啡開始,愛上咖啡,不過有人是將興趣轉為職業,紅澤卻是因為電子業蕭條被迫轉行開起咖啡店的,但因為店面不如人,知名度不如人,紅澤運用10多年的採購經驗,搜尋二手或是古董級的咖啡器具,透過粉絲專頁和同好分享相關構造和用法,以專業知識取得消費者的信任,做出市場區隔,開創自己的咖啡藍海。
金融海嘯之後電子業就很難待了,所以要有隨時棄船的準備。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客委會補助地方政府,以浪漫台三線為主軸,成立四個後生添手團駐地工作站,目的是要藉由客家青年整合資源,以社造模式辦理客庄產業與人文等動靜態活動,為傳統客庄注入新活力。當然也有人擔心,會不會只是熱鬧一陣,又歸於沉寂?最晚成立後生添手基地的是東勢,而東勢早期經過產業轉型,又歷經九二一大地震,年輕人口大量流失,不過這幾年東勢社團蓬勃發展,累積了一定能量,後生添手團一進駐,正好水到渠成,期待能一起發展,不過他們也了解,要生生不息,終究還是得靠在地人。
星期五的夜晚,多數人忙了一週,正想好好休息放鬆,而在台中東勢本街的文創工坊,卻聚集了一群人,準備要上課學習!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