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銀髮族心裡共通的痛,根據多項研究指出,孤獨有害健康,會提高多種罹病風險。目前台灣獨居老年人口大約為4萬5千多人,這些年各縣市在社區陸續推行老人共餐,鼓勵長者走出家門,增進人際互動,在歡樂氣氛下更能促進食慾和健康,老人家開心了,就能預防老化,相對能減少政府醫療與長照的支出。
騎著電動車或是被外籍看護推著在街上漫無目的地走著,或是孤獨地坐在門廊前,彷彿時間就此定格。台灣社會隨著少子化、高齡化,人口結構的改變,獨居的老人也大量增加,根據內政部的106年統計,目前台灣獨居的老年人口,大約為45000多人,但實際數字卻遠高過統計數字,尤其是人口外流嚴重的偏鄉。
[南庄十三間老街觀光發展協會 理事長
黃旭良]
這裡有26戶,然後老人家也很多,就比例還滿高的。
[關西金山里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
羅政宏]
我金山里來說,實際上在這裡居住的差不多有600多人,75歲到90歲的,占了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幾,需要人家照顧的,差不多有百分之,幾乎10%,都是很需要人家去照顧的,獨居老人啦,或者說傷殘的。
[台東鹿野新豐關懷據點 班長
黃金鑾]
他們在鄉公所裡面不是獨居老人,可是他的子女都出去外面工作,只有老人家待在家裡而已,對,他這樣也不算他獨居,可是在我們看來,他只有一個老人在那邊,戶籍裡面有子女在裡面,可是,真正住在這個新豐社區的,是只有一個人。
孤獨寂寞感對老人而言,可說是健康的隱形殺手,甚至可能導致無法挽回的悲劇。
[仁德醫專護理科 講師
陳念歆]
因為我們有一個鄰居,他算是獨居老人,那他等於(是)說,後來在家裡過世一個禮拜,其實沒有人知道,那我們其實每天從(他)家門口經過,我們也都不知道。
隨著人口老化,日本出現「孤獨死」的社會現象,台灣人口老化速率緊追在日本之後,台灣不能不及早因應。現在各地社區努力推行的共餐活動,來打破老人家閉鎖的人際關係。
[台東鹿野鄉社區健康促進協會 理事長
徐坤民]
像我剛剛說的吳涵阿嬤,她是獨居,像是有的是老的照顧殘障的,實在用這樣來想就知道說,我們一個人吃飯,或是我們老的和自己殘障的子女一起吃飯,這感覺,有一點傷悲啦,共食這件事情就是這樣的發想,因為我們發現,這個老社區裡面,很多阿嬤都過這樣的生活。
午安,走吧,帶我們看看你媽媽、哥哥。你認識她嗎?你知道她是誰嗎?我知道啊,她那天有來看你喔。
靜靜地坐在屋簷下等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這是彭黃糖妹和他的大兒子彭及光的日常。彭黃糖妹年近90,隨著年事漸高,她最擔心的不是自己,而是年屆70,長年來都是他一個人照顧的有輕度智能狀況的兒子。
[台東鹿野鄉社區健康促進協會 理事長
徐坤民]
兩個都是殘障,老媽媽是肢障,大哥,你應該,你有感覺到啦,他那個是精神上有一點障礙,但是不是很嚴重,但是就是要人照顧了,說實在兩個都是老人家,一個68歲,一個88歲,老的照顧比較不老的。
這樣的情況一直到鹿野社區健康促進協會介入關懷之後,彭家「老老照護」的問題有了很大的翻轉。
一年多來,透過陪伴和共餐下,彭及光慢慢地重新建構了人際網路,臉上多了微笑。
[台東鹿野鄉社區健康促進協會 行政組長
林子珮]
他一來站上的時候,他是安靜坐在那邊,然後到後面,他接觸了我們據點上,面很多,我們長照C站什麼那些很多的活動,結果他現在是,可以去跟人家對談,可是可能是會,不在同個軌道上,但是他會跟你去講話,然後會去跟你說,是啊,是啊,對啊,對啊,我也覺得是這樣子很好玩啊。
共餐為什麼會這麼重要?啊,不就是一起吃飯嗎?
[台東鹿野鄉社區健康促進協會 理事長
徐坤民]
逗這些老人家開心本來就是我們想做的事情,他們一旦開心了,人開心了,身體就會比較好,比較健康,比較不會受到病菌的干擾,人也開心,回家比較有笑臉,和子女或是孫子一起的時候,就不會這樣叨叨念念,還有一點很重要,就在外打拚的子女,他們總歸會知道說,這些自己的長輩在這裡受到照顧。
原來「吃」只是誘因,根據中央研究院調查,每4個老人中就有1位會因為身體或家庭狀況出門有困難。每2個老人就有1位,對於參加社會活動的意願低落。因此透過共餐,把人拐出來,一群人說說笑笑,食慾變好了,營養也比較好吸收,身體就會更健康,同時也藉此了解老人家的狀況,達到預防老化的目的,相對就能減少政府醫療與長照的龐大負擔。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陳靖維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