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製陶師傅都以腳使力,使轆轤高速轉動,再拉坯成形,但電動拉坯機問世後,這項技藝幾乎失傳。製陶師傅詹國祥,8歲就學做陶,也學得腳踢轆轤這項功夫,為了將老祖先的智慧,傳承下去,週末假日他會去鶯歌陶瓷博物館表演這項傳統技藝,而他也上過韓國、印度等國家的節目。
這也是以前人的精神,你看,一次一次的這樣擠,一天不知道擠幾千次。

看似簡單,卻得花盡全身力氣,手要穩、氣要足,全神貫注。

那以前不是這樣,沒有機器是這樣做,是這樣轉,(自己轉喔),自己轉,這個不轉,現在貧血,不能這樣轉,一轉頭會暈,以前很厲害,這轉一天也不會暈啊。

這擠泥條的功夫,可是老祖先的智慧,現在已經越來越少人會做了。

[陶藝師
詹國祥]
這要分一段一段起來,像這個陶甕滿大一個,你看,差不多還要這麼一截才會完成,就要分三段了。

大型的作品沒有辦法一次完成,得等下半部乾到一定程度,有了支撐力後,才能再繼續往上製作,但是又不能等到它完全乾,會無法接合,而乾溼度的掌握,靠的全是老師傅的經驗,泥條也是。

[陶藝師
詹國祥]
比較軟,像米粢粑這樣軟軟,很輕鬆啊,接一接,但是你做做做一半就塌下去了,旋轉,有離心力,旋轉,啵,塌下去,之後我就習慣用比較硬一點的泥,比較硬一點的,我就,那離心力比較不會讓(陶)受損,(不過就是要很出力),沒辦法,什麼力都全部拚出來。

這個搓泥條,以前都是媽媽在搓的,搓搓搓,放成一堆這樣。

言談中不時會談到媽媽,某年母親節,詹國祥正在拉一個瓶子,想到母親對他的呵護,於是把這個作品取名為「母親」。

[陶藝師
詹國祥]
它有一個像肚臍一樣,真的還滿寫實,這個可遇不可求,世界上的女人是多麼偉大,你看,孕育。

[照片提供 詹國祥]
詹國祥在鶯歌出生,父親是老街的老陶師,時代轉變,做生活陶難以生存,父親在朋友的建議下,轉戰苗栗,詹國祥從小過繼給人,原本父親要把他留在鶯歌養父家,但在母親堅持下,詹國祥才能和父母、還有其他三個兄弟一起去苗栗,當時,他才8歲。

[陶藝師
詹國祥]
苗栗有十幾條的登窯,都全部燒什麼,燒公賣局的酒甕,爐記(陶器廠)的老闆很好,以前工廠很大,就叫我爸爸住下來,照顧他的工廠。

老闆信任父親,讓他們一家人住在廠裡,詹國祥也是那時開始學做陶,廠裡的師傅都是他的老師,當然,嚴厲的父親也是。

[陶藝師
詹國祥]
以前,像這樣修坯的時候,這個,這個工具,不可以這樣一直抖、一直抖喔,我說你一直罵我,我會緊張啊,喔,一直罵一直罵一直罵,就一直抖抖抖,手一直抖,欸,感覺就覺得說,欸,還滿漂亮的。

製陶也是看天吃飯的產業,拉好的坯得要晒乾才能燒,有水分,進窯就會爆掉。

[陶藝師
詹國祥]
好天氣三天歐ㄝ,他就要做大戲,酬神,就是說很開心很開心,他說三天要是下雨,要怎麼辦,要借錢,沒飯吃啊。

用右腳快速踢動轆轤,這是另一項詹國祥在苗栗學得的技藝,早期尚未有電動拉坯機之前,製陶師傅都以腳使力,使轆轤高速轉動,再拉坯成形。

[陶藝師
詹國祥]
鶯歌、苗栗,差不多50年前還有,現在來講,鶯歌差不多剩下五、六人,五、六人全部都80歲、90歲。

這可是製陶師傅的謀生工具,以前都得自己做,壞了,也得自己補。

[陶藝師
詹國祥]
我們的河邊有棕櫚樹,去拿,去採下來就竹編,這一模一樣,這裡面,就竹編編好,編像畚箕一樣,編編編編,泥土就揉捏擠壓,就把棕毛攪一攪、攪一攪,就做出一個。

一個轆轤大概有200公斤重,要學會踢轆轤,可沒那麼容易。

[陶藝師
詹國祥]
我爸就說,那還不簡單,你就踢死一條牛就出師了,他就形容詞啦,有的人問說,那你出師了沒,問我說你出師了沒,我說,出師我還早咧,我看到牛我就跑了。

電動拉坯機問世後,腳踢轆轤就快要失傳,詹國祥週末假日都會在鶯歌陶瓷博物館表演這項絕技,就是希望有更多人能了解。

[陶藝師
詹國祥]
我不希望把它,在我們這一代就把它斷層掉了,想找有緣人,可以來繼續傳承,有沒有再去做生產沒關係,至少你要去,讓人家去了解,以前的祖先,怎麼會這麼辛苦。

退伍後詹國祥就回到鶯歌,轉做藝術陶瓷,在許多工廠都歷練過,至今他仍不斷精進自己的技藝,像是這個「節節高升,富貴花開」,就是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才做出來的。

[陶藝師
詹國祥]
這個形狀比較高難度一點,不是說,不是像普通看到的瓶子一樣,這樣直直拉起來就可以,它是一體成形,它的過程中,要開出這個結晶釉很難,它要控制這個,還有天氣啦,這些溫度沒有控制好就,全盤就失敗。

詹國祥說,土孕育著萬物,土是有生命的,玩了60年的陶他都不會膩,問他最得意的作品是什麼,他說,還在努力中。

[陶藝師
詹國祥]
有的人說,師傅你好厲害,做師傅,我說,還沒,我爸,我爸以前講說,還早咧,要出師,每天你也還要學習,哪有什麼這樣就出師的,就永久記得爸爸的教訓給我們。

詹國祥一直記得父母的教誨與恩情,也相當感念當初提攜過他的師傅們,因此,他也不藏私,就是希望技藝有人可以傳承,讓老祖先的智慧繼續保存,而他,也會繼續挑戰自己。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