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北埔是全國知名的旅遊景點,無論是老街、擂茶、客家美食等,都深受觀光客的喜愛,近年來這股觀光熱潮也蔓延到附近的村落;南埔村曾是北埔的穀倉,由於擁有豐富的文化及自然資源,南埔人也開始試圖推展當地的農村生態旅遊,更將在地傳統信仰「石爺祭」,擴大為地方文化活動,吸引人潮。<祈求絭來戴,平安順利健康長大,成年禮要來舉辦就是脫絭,脫絭就變大人了。>

星期六的早上,南埔村中心出現許久不見的人聲鼎沸,有的是攜家帶眷,有的則是祖孫倆結伴同行,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這天,南埔村就是這麼熱鬧。

[南埔村南昌宮管委會
主委 蕭宗芳]
南埔的石爺有一百多年了,以前就是附近的小孩,已前醫學比較不好,沒有這麼發達,戴這個石爺絭,以前人正用有孔的銅錢,穿紅線綁著來戴,戴著就是說小孩比較好養。

[石爺公信徒
劉玉蓮]
要戴到16歲,像男孩子要戴到當兵回來才能脫掉,如果是女孩子就戴到要嫁了才可以脫,因為還要當兵這樣才會平安。

有人把綁舊「絭」的紅繩放到石爺上,換上新的紅繩,再帶著小孩虔誠的和石爺公祈求,有人則是在香爐上過爐後,在福袋裡裝進小石頭,來完成換絭的動作。好了 這樣就好了

[石爺公信徒
劉玉蓮]
以前我兒子也戴,現在我孫子也戴,我兒子女兒全部戴這個,現在兒子女兒全部長大了,生的小孩又戴。

<好了媽媽幫你戴,來喔 戴起來, 乖乖喔,你有沒有謝謝石爺公公,沒有,沒有喔,等一下去謝謝衪喔。>

[石爺公信徒
林寶珍]
一年一次小孩戴這邊的絭會很平安,所以這石爺保護小孩,這一年一次要來換絭。

[北埔鄉南埔村
村長 莊明增]
這個石爺在這已經一百多年的歷史,所以拜石爺當義父的(人)非常多,有些搬到外地住的,有台北 花蓮的到處都有,所以現在很多他們的後代,他的孫子就會永遠讓他戴這個石爺絭,所以每年四月八日的時候,能夠說是全省各地的信徒全部都會回來。

拜石爺可以說是南埔村特有的信仰文化,傳說早期北埔大隘地區常有原住民出草,只有在石爺公的庇佑下才能躲避災難,而石爺公的信仰圈更包含北埔 峨眉等鄉鎮。

[南埔村南昌宮管委會
主委 蕭宗芳]
石爺就是以前開墾的時候,一百多年前開墾的時候就是番界 有很多原住民,我們就是外來的人,他們就是原住的原住民,他在這越擠越走的時候,以前人講說會出番出番,就是說有這個石爺在這邊,大家就會很平安。

<好 來這邊開始,甲班,三甲請起立、三乙請起立,好幸運你們可以先開始了。>

在這次的石爺祭中,南埔村也邀請,鄰近北埔國小的師生們一同參加活動,甚至安排了,同為在地重要信仰的伯公巡禮,讓小朋友們對家鄉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北埔國小
學生 龍昕]
一個爺爺,(一個爺爺喔),(為什麼祂叫石爺),不知道,(不知道) 因為是石頭,(所以祂叫石爺喔)對,(那你知道每年四月八日),(祂要幹什麼),祂的生日,(所以要來拜拜是不是),對。

<上電視喔,對啊 小心喔,慢慢往前走,我們要上電視欸,好欸當明星,上電視當明星。>

土地公的生日是什麼時候,農曆的什麼時候,同學知道嗎,農曆的二月初二。

[北埔鄉南埔村
村長 莊明增]
希望將伯公加到石爺祭的活動裡面,邀請我們所有在地的大朋友或小朋友,一起來找伯公,讓他們認識伯公,讓他們認識南埔。

<在旁邊這邊有一棵樹,叫做九芎,九芎。在土地公廟的旁邊,一般幾乎有很多地方都是有石頭,有大石頭或者有大樹。以當地的地形或者是地名來取得我們土地公廟的名稱。>

[北埔國小五年丙班
學生 林少甫]
(你今天看到什麼),很多伯公 伯公的神像,(有哪些),有伯公龍,還有大伯公,還有田心伯公,還有河底伯公。

[北埔國小五年丙班
學生 邱偉哲]
(今天有看到什麼東西),水車,(還有什麼),還有石爺公,(還有呢),還有龍伯公。因為可以走走,呼吸新鮮空氣,(還有呢),還有這邊的風景很不錯。

和諧的農村景色,可以說是這裡的特色,午後隨著微風吹拂,綠油油的稻浪起伏著,而農民扛著鋤頭順著水路巡水,菜園裡的農民則是忙著鋤草 灑水,早在一百多年前,分散在各地的伯公,便庇佑著這北埔地區最重要的穀倉。

[南埔社區發展協會
執行秘書 姜信淇]
這平地大約有七十幾甲,所以地方也很寬,所以在這開墾的人很多,住的人也很多,我聽八、九十歲的老人家說,他說他小的時候,這個村落有打鐵店、有肉販店、也有五金行、也有豆腐店、也有麵包店,店家很多,所以有一千多一千二百人住的聚落。

南埔村是位於大坪溪畔的一個台地,地勢高水流卻低,原本缺水的台地,幸虧170年前,先民開鑿了南埔圳,引北埔冷泉灌溉才得以發展。

[水車達人
陳煥祥]
南埔七十幾甲土地,水田,沒有這條水圳的時候就完全沒有水。以前南埔人全部吃這個水,早上起來就挑這水來喝。

部分高於水圳的田地,更需要自製水車汲水灌溉,水頭伯公旁的這座百年水車,是陳煥祥先祖,當年為了灌溉農田用水所需而製,目前這座水車也是由他維護 使用。

[水車達人
陳煥祥]
一年要修理一次,一定要修理一次,要不然桿子會腐爛掉,(是因為浸水還是),有時候還不到一年就要換了,沒有顧著也不行,有時候沒人顧的時候有人會來弄壞掉。

<這個水引到哪裡呢,就是剛才我們要進來土地公廟旁邊。>

南埔水車是少見的竹筒式水車,利用水流帶動葉片讓水車轉動,四十五度角的竹筒汲水後,轉到高點時,水再利用四十五度斜角流入集水槽中。

[水車達人
陳煥祥]
這竹筒沒有斜的,就不會舀水,一轉一定會浸水,浸水後舀上去再倒這樣子,直的不行,直的就舀不了水。

但轉了上百年的水車,近來卻越轉越慢,甚至要減少舀水竹筒,減輕水車的負擔。

[水車達人
陳煥祥]
圳水小的時候,水車就轉得慢,就知道,如果水車轉得快,圳水一定大。

[南埔社區發展協會
執行秘書 姜信淇]
這幾十年來那個水圳也因為長前面講到山洞很多,開山洞很多,31個山洞,所以裡面有塞到,有些會漏水,保存得不是很好,目前為什麼會人口外移,農業沒落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就是水不夠,漏掉了或是塞到,以前水很大,目前水比較少,水不夠才沒落了,人才搬走。

水圳壞了沒人修理,水少了,農業沒落無法維生,人也走了,這是南埔村的寫照,80年前千餘人到現在僅剩五百多人的小村落,留下來的老農,也只能努力的尋找一線生機。

<放進去,放進去就好,放一支進去就是讓它冒煙,輕輕放。>
<太多 太多了,太多燒不起來。>

一生都務農,人稱蕃薯伯的莊謙謹,12年前便轉型用焢窯來吸引遊客,希望用農村體驗賺取觀光收入。

<細的放完放粗的,粗的放一半,稍微再往內推,那過來順便注意煙的顏色,如果是灰色和第一組一樣就是加太多了。>

[蕃薯伯
莊謙謹]
當然比耕作更有利潤,現在耕作可以說是最落後的,種稻可以說完全沒有利潤,可以說轉型比種稻更輕鬆。這個要花比較多精神,比一般還要多精神,對客人要更多精神來招待客人。

<在那個院子裡面,鄉下不是養鴨人家嗎,放在庭院這,小雞就放進去。>

為了讓遊客能夠停留更久,在焢窯等待的時間,更安排參觀古農具或百年老屋的導覽行程。

<這個呢切割土地它非常銳利,這個切割土地這個割耙,一般會給比較會使用的農夫使用,要有經驗的。>

[蕃薯伯
莊謙謹]
有人帶去那個點,比如說現在窯好了,帶他去坐牛車,帶他去古農具以前耕作的東西,讓他去看這樣子,有解說員帶著去。裡面呢,是用水泥敷的,早期是用泥巴和牛大便混合因為膠質

深度的農村體驗旅遊,雖然吸引了部分的遊客到來,也讓蕃薯伯的農場生意不錯,但休閒農業並非萬靈丹,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經營的。

[蕃薯伯
莊謙謹]
我做四年過後,這邊就有很多人開始做這行,現在北埔有四,前幾年有五、六家,現在可以說只剩下三 四家而已,其他的做不起來就不做了,現在應該剩三家吧。

[北埔鄉南埔村
村長 莊明增]
(希望)藉由石爺祭的一個活動,來帶動地方的一個不管是產業或是休閒觀光也好,可以是帶動的活動。

熱鬧的石爺祭活動結束了,南埔村也再度回歸恬靜,短暫的人潮似乎讓這個台地有點生氣,但農業沒落卻是不爭的事實,唯有產業復甦,人口回流,石爺祭這特有信仰文化才得以延續。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