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精靈台北赤蛙也有人說是雷公蛙,是國內二級保育類動物,過去旦旦在台灣西部低海拔溼地棲息,現在因為棲地越來越少,農業型態也改變,目前僅台北三芝和石門、桃園龍潭和楊梅、台南官田,及屏東內埔和萬巒等地,仍可見的到雷公蛙的蹤影,其中桃園楊梅幼獅工業區內的731戰備陂塘,有卡多又穩定的雷公蛙,在2012年正式公告劃設為「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有1.11公頃寬。是全國最小的野生動物保護區,除了雷公蛙,陂塘裡還有許多豐富的保育物種,只是近幾年來,雷公蛙的越來越少,從過去的200多隻,到現在只剩無10個,讓保育人士相當憂心。
夜幕低垂,正當人們結束一天的忙碌,此時陂塘裡的交響音樂會,正如火如荼的展開,蟲鳴多重奏,配上響亮的蛙鳴,初夏夜晚的陂塘熱鬧無比==ns==

在此起彼落的蛙鳴聲中,不時還可聽見,台北赤蛙清脆細小嘰嘰嘰的叫聲。

牠這種青蛙,牠的叫聲就像鳥叫一樣,很小聲。

[大茅埔水草生態教學研究中心 負責人
吳聲昱]
像這就開始要求偶了,牠這個公蛙就會一直發出叫聲讓母蛙去聽,母蛙會去聽,聽哪一隻叫得比較好,牠要選種。

每年春夏是台北赤蛙的繁殖期,體型嬌小的台北赤蛙,雄蛙體長約3公分,雌蛙約4公分,背部中央是綠色的,兩側各有一條白色或金色的線,是台北赤蛙的一大特色。

[大茅埔水草生態教學研究中心 負責人
吳聲昱]
赤蛙類來說,牠就是最漂亮的一種青蛙,就像是林志玲一樣,又這樣嬌嬌小小的,臉這樣油油亮亮,過去像我們這邊,我們客家人的山田都看得到。就是要這你的水質,還有這要有這種環境,要一樣,要適合牠,像這要有草叢,全部都在草叢裡,牠不是都住在水裡的,牠都生活在草叢裡,還有這旁邊有竹子,有這個竹林,到了冬天,全部躲在竹林下面。

目前桃園地區龍潭與楊梅兩處,有台北赤蛙的蹤跡,這處台北赤蛙的天堂,就是位在龍潭的吳家陂塘,是長期研究水生植物的吳聲昱老師,努力營造棲地12年,才有穩定的台北赤蛙族群,最多一晚可見2、3百隻的台北赤蛙出來活動。

以前人說雷公蛙,差不多每天交春以後,你如果看到了雷公蛙出來的時候,那就會開始響春雷。


擁有美麗的身軀,還有「雷公蛙」的響亮名號,儘管台北赤蛙已被列為二級保育類動物,但是因為棲地遭到破壞、縮減、污染等原因,數量急遽減少==ns==

跟著吳聲昱老師,還有研究人員的腳步,來到桃園另一處台北赤蛙的棲地,楊梅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這裡原本是北部地區台北赤蛙數量最多的地方,根據台北市立動物園研究人員的監測,2005年時這裡每晚最多有187隻,只是數量早已逐年下降,現在想要在這裡一睹台北赤蛙的風采,可說是難上加難==ns==

這晚能不能在保護區內,「遇見」人稱水中精靈的台北赤蛙,誰也沒有把握,大家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只好學著台北赤蛙的叫聲,靜靜等待著未知的回應。

正祥,你有聽到嗎?在對面,對啊!在對面。

總算聽到在對岸有台北赤蛙的回應,大夥兒忐忑的心,聽到了細小嘰嘰聲,彷彿服下了定心丸。

[大茅埔水草生態教學研究中心 負責人
吳聲昱]
現在,現在不是多少,有沒有存在,對,還有,還有牠的跡象,表示還有存在,所以趕快來,趕快來這,來做一些搶救。

根據叫聲,吳聲昱老師推估約還有5隻,儘管沒有見上牠們,但已經有想法下一步要怎麼做了。

[大茅埔水草生態教學研究中心 負責人
吳聲昱]
對面就開始植栽那個台灣萍蓬草,先給它下去,你看今天的,
我們今天晚上在我那邊看的,都是跑到台灣萍蓬草上面去對不對,那個就是牠的特性,所以我們這樣做的話,那邊會成功就是因為我那台灣萍蓬草下面是有一層沉水式植物把牠遮掉牠的天敵,像這都沒有,空空的,牠一進去就沒命了,就當做點心==ns==

占地1.11公頃的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位在楊梅區幼獅工業區內,是昔日的731戰備陂塘,產權屬於自來水公司,民國50年完工後未使用,保持固定水位,地點又隱密,因此孕育出豐富的生態物種,也非常適合台北赤蛙的棲息。

[台灣溼地學會 研究員
劉正祥]
台北赤蛙的棲息環境是要水質乾淨,這邊的話,它不受外界的干擾,所以是台北赤蛙喜歡的環境,因為,其他像桃園很多陂塘它們的水陸都串聯,可能會受到農業的污染,但是這個地方不會。

目前在保護區外圍,圍著一層圍籬,與外界隔絕,四周圍還長滿了竹子與樹木,彷彿是台北赤蛙的嬰兒床,只是放眼望去水面上看似平靜,但水面下卻是危機四伏。

[台北市立動物園保育中心 研究人員
林宣佑]
許多的天敵就是包括牠,同類的中大型的一些蛙類,可能就是會,具有一個競爭捕食的一個作用,那另外一個部份牠的卵粒跟蝌蚪的時期,因為牠都是活動在這種邊緣的岸緣底帶,那這個水域目前有很多的,一種比較掠食性的一個魚類,或是偏肉食性的魚類,可能就會在捕食的時候不小心會吃到牠的蝌蚪,或吃到牠的卵粒,造成牠的,整個繁殖的狀況就會受到一些影響跟干擾。

跟人一樣,那你要娶媳婦想要抱孫子,那你沒有給牠一個房間,牠怎麼會生小孩呢?

今年桃園市政府委託,台灣溼地學會與吳聲昱老師進入保護區,要改善台北赤蛙的棲地,吳聲昱老師就利用竹子跟綠網,搭起類似竹筏的東西,上面種植李氏禾與台灣萍蓬草等水生植物,而第一步就要先解決,水面一片光禿禿的問題。

[大茅埔水草生態教學研究中心 負責人
吳聲昱]
像是浮島一樣,叫做漂浮工法,這種雷公蛙產卵跟一般的青蛙就是不一樣,零星零散的,要一直走,要一直跳、一直跳、一直跳,那你像這裡空空的時候,那跳出去,那(水)裡有什麼呢!有牠的,要吃牠的東西,所以要閃牠,所以我要做一個環境給牠,牠才可以在那裡停頓下來,在那裡躲藏。

[台灣溼地學會 研究員
劉正祥]
我們要把這些,原有消失的水生的植物把它恢復,所以我們可能就會,比方說種植一些水生植物啦!然後把一些比如說,像一些台灣水蓮或是李氏禾等等,把它種回去。

原本普遍分布在西部低海拔溼地的台北赤蛙,對於活動範圍內的水質非常挑剔,對污染、農藥的抗性薄弱,因此常被當作生態指標,所以光是改善保護區內,當然不夠。

[台北市立動物園保育中心 研究人員
林宣佑]
那我們就看看能不能找回這樣子的一個,潛在的一個廊道系統,它可能就是鄰近幾個合適的環境,那有點像玩跳棋一樣,這個台北赤蛙就可以從這個保護區出發,然後可能到別人的這個水田裡面去覓食,或是去繁殖。

居住在保護區內,看似擁有完美的屏障,小小身軀的台北赤蛙仍敵不過周遭人為的破壞,改善棲地為第一步,那接下來更重要的是要持續提供牠友善的生活環境,多方的配合之下才能讓牠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採訪/撰稿 吳詩禹
攝影/剪輯 賴冠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