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幾個十年,原本在企管顧問公司工作的盧文鈞,辭掉穩定的工作,打算用十年,打造關西成為一個藝術小鎮。前年因為接了一個輔導案去到關西,想說案子結束,業者才輔導一半,實在可惜,於是他辭掉工作,到關西駐點,找了間老屋當工作室,繼續輔導業者,還把老屋打造成一個「有機」二手書店,但書籍不買賣,透過二手書的交換,讓關西人和書店產生關係,書店不以賺錢為目的,盧文鈞靠著接案維持開銷,他說只是想圓一個夢,想為自己的人生留下些什麼,沒想到,一開始只是自己想做,卻藉由書店這個點,漸漸的吸引了其他的手作業者、藝術工作者等,現在加上正在整修中的空間,已經有六間文創店的進駐,數量持續增加中,原本沒落的老街,開始有了人氣,盧文鈞以日本的越後妻有為例來當目標,要用十年的時間,把關西打造成一個藝術小鎮。
他摸手,他就坐著,坐著給他摸,他不用你說,就一摸,你做什麼做什麼,他就說得清清楚楚這樣。

這間就是打鐵店,以前我家就是打鐵的,對,所以這就是畫以前,以前的爐啊、東西全都畫出來讓大家了解一下這樣,(那支呢),這就大鐵鎚啊,大鐵鎚啊,要兩個人打啊。

摸骨算命、打鐵、打石等各種早期行業躍然牆上,年輕時畫過電影布景的廖深貴,把石店尾的生活情景,真實呈現出來,彷彿把人帶回那個繁華的年代。

[壁畫創作者
廖深貴]
光是打石店就好幾間,打鐵店六、七間喔,對啊,打鐵、打石、木器店,全部這樣的,像現在我們站的這裡,全是做竹編,以前。

早年因為茶業、煤礦等產業的興盛,帶動發展,關西石店尾,也因此被稱為「關西銀座」。

[壁畫創作者
廖深貴]
最熱鬧的時候就是五○年代那時候,五○年代那時候,(農業社會那時候),農業那時候,這條街道整天都熙來攘往。

時代改變,因應農業社會而生的傳統店家,一間間關門,老街也沉寂了幾十年,但去年底,盧文鈞的書店進駐後,漸漸起了變化==ns==

前年因為一個輔導計畫來到關西,就這麼開啟了盧文鈞和關西的緣分與故事。

[有機書店經營者
盧文鈞]
其實政府案(子)有一個問題,就是它們都是一個階段性、階段性,然後我那時候做到一半就覺得這樣不行,因為做下去,那個只是結案而已,那個就沒有了,其實我覺得很可惜。

於是他決定離開公司,跑到關西蹲點、深耕,找到石店子的這座老屋,打算開間工作室。

[有機書店經營者
盧文鈞]
那既然我把它定調是一個老屋,它必須(有)一個記憶被看到,所以,我希望來這裡的人都可以看到它過往的歷史,所以我們故意把這個留下來就是說,看到這個泥磚、這個磚塊、這個水泥。

想跟關西建立更深的關係,他想到乾脆把自己的書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有機書店經營者
盧文鈞]
如果你只是賣東西,賣完他就走了,就不會有關係,我自己大概有好幾千本(書),我就把,因為剛好要,太滿了、太多,我就把它出清,擺在這裡來,那我想要用這一批書變成一個交換的一個起點。

這個充滿溫度的空間,讓人沒有壓力,還有小朋友一下課就會跑來。

[學生
朱巧新]
(以前)放學就回家,然後玩電腦,做完事就玩電腦,然後有了書店,我就,天天來這裡,找人和朋友聊天。

[學生
徐同學]
朋友介紹的,對啊,然後就來這裡看書啊,然後聊天這樣子。

[有機書店經營者
盧文鈞]
那來這裡就是一個有點像大家庭的概念,他來這裡就是彼此有同伴,他們喜歡畫畫也好,那我們讓他們學一點樂器,或做一點手作,就是某一方面來講他是讓他去透過這個手作,對他自己有信心。

書店不僅有陪伴功能,更是藝文交流中心,而且還是「有機」的。

[有機書店經營者
盧文鈞]
我覺得它應該是一個種子,會發芽,書店只是第一步而已,那所以我們會長很多東西出來,比如說我們有手作的業者,我們有一些藝術團隊,或是創作的這些東西,就是由這個書店慢慢長出來。

盧文鈞一開始只是自己想做而已,打算用十年時間打造關西藝術小鎮,從書店這個點走向社區,沒想到志同道合的人漸漸被吸引過來。

[有機書店經營者
盧文鈞]
其實我發現是,關西有很多的這種藝術的能量,只是沒有被引出來,或說它沒有一個具體的表現的一個舞台,那他們看到有一個人在這邊開書店,他覺得這裡是有機會,也許他不一定是從商業角度去看,他覺得他可以創造一點東西出來。

牆上掛滿了畫作,搭配老屋營造出一股質樸的氛圍,這間藝術工作室,是在關西教書14年的張秉正打造的。

[藝術工作室
張秉正]
前面是做展廳,就是展示,可以做現在這樣的展覽或是其他的用途,那也屬於,比較屬於,具有一點公共空間的這個性質,除了辦一些展覽以外,也跟我自己,那個,那個教學的學校,可能會配合,讓學生可以來這邊,做一些實習、還有導覽。

因為被盧文鈞的老屋書店深深吸引,張秉正積極打聽,在書店附近找到了這個空間,而位在同個區塊的還有間手作坊。

你把它掐住,看你的手要細還粗,有沒有,如果我要粗,我就掐多一點,我要細,我就掐小一點。

劉秋萍原本是工程師,兩年前辭掉工作,做自己喜歡的手作,有一次在市集遇到盧文鈞,就跟著他來到老街看看。

[手作工作坊經營者
劉秋萍]
說真的,老屋很多年沒有人住了,這邊的天花板也很髒這樣,蜘蛛網也很多,我就想說,喔,真的要在這邊嗎,有猶豫了一下。

後來看到後方的景色實在吸引人,就這麼在這兒駐點,還開班授課,分享手作樂趣。

[學員
周小姐]
我覺得除了可以靜下心來,沉澱一下心靈之外,就覺得,欸,自己做出來的東西又特別有成就感,所以,欸,慢慢地,陸陸續續加入的這些商家,他們本身都是從事那個手作,然後創意的東西,我就覺得很好玩、很有趣。

[手作工作坊經營者
劉秋萍]
我回來我也沒有想說,開這間店會賺錢,我回來這裡,我就是要做這個事情,我要讓我自己的關西人,如果他有這個興趣,他可以就近,他就可以來。

先期要投入資金整修老屋,持續的經營也要成本,劉秋萍坦言,必須接外頭的案子來維持開銷,但她認為值得。

[手作工作坊經營者
劉秋萍]
像我現在看到關西變很多,什麼變很多就是,把我們本來關西的東西再,我們講美化也好,再讓更多人,有一個故事性,這樣讓人知道。

希望關西更好,是他們共同的心願,加入的人越來越多,老街上還有幾間老屋也正在改造,原本只是盧文鈞一個人的夢想,現在成了一群人的夢想。

[有機書店經營者
盧文鈞]
我一開始設定只有我一個人做,那我自己再過下去,做十年沒問題,可是我發現,跟著我進來的這些人,他必須看到我有一些做法,他才覺得說,跟著我下去才(能)一直走。

盧文鈞覺得,人生總要留點什麼、創造些什麼,只要有特色,一定會被注意,不只新竹、台灣、甚至全世界都會看到,把夢想變成產業,用十年,圓一個藝術小鎮的夢。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