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伯公軼事」系列報導,這次要介紹南部的六堆地區。當地除了有不同族群的伯公廟比鄰而居,象徵族群融合意涵;還有結合中日風格,反映時代政治氛圍背景的伯公廟,更有僅在六堆地區較常見的「墳塚型伯公」,跟特有的祭祀供花,也就是「盤花」的風俗。帶大家到六堆地區,認識不一樣的伯公文化。每年農曆二月,南台灣美濃就會舉辦聯合祭典,感謝各界神祇和伯公庇佑鄉里,而「做大戲」更是將活動氣氛帶到最高潮。

[文史工作者
謝宜文]
清朝時代,有一個人,他的牛就在美濃溪走失,他就許願說,我的牛如果可以回來,我就做大戲請大家看,他這樣許願,許願後牛就自動回來,所以他就實踐他的諾言,做大戲給大家看,一年一年做給大家看。

當初個人的謝天酬神,後來演變成整個美濃鎮祈求上蒼庇佑,全庄鄉民五榖豐收,境內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的「二月祭」。而這樣的祭典,美濃人並不會忘掉,和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伯公。

[文史工作者
謝宜文]
美濃人有一個習慣,如果要感謝天 感謝地的時候一定要感謝伯公。所以我們在做二月祭的時候,就會把附近所有的伯公請過來,當時有十三位伯公。

十三座伯公裡,歷史最悠久的開基伯公已經有270多年。一個地方開基伯公的設立意義重大。因為它象徵著先民拓荒土地的熱切意圖,在茫茫原野中,藉著伯公信仰,可以安定心理,也能藉此標定自我。

[文史工作者
蕭盛和]
(早年)客家人也可以講我們中國人,以農業為主,而農業的生產,土地是很重要的身分,所以這個土地神就相當受到重視,他們認為土地神可以保護農作的生產順利,人可以平安。

開墾離不開水,因此也有水神伯公。在美濃,這種位於聚落外端河口處,具有把持水口守護鄉里意義的伯公,還有很特殊的名稱,叫做「里社真官伯公」。

[文史工作者
黃森蘭]
里呢是某某里的里,社就是社會的社 社稷,里社真官,真官呢就是一個水神的名稱,里社真官就是一個水神伯公,早期我們的行政單位,五戶,五家人一個鄰,五鄰就一個里,一個里在出水口的地方,就有一個我們稱為水神伯公,專門在這裡管水的。

名為「里社真官」的伯公,目前全台只有美濃還有三座。從祂的特殊名稱和由來,也反映早期美濃客家人對於水源的依賴之深。

[文史工作者
謝宜文]
後期客家人開墾,都變成開墾在比較山坡地沙地的地方,都不像美濃庄這樣比較有水的庄頭,所以這樣的其他客家庄,他們比較少找到這樣,有的應該早期有,但是後來沒人重視就荒廢掉了。

除了名稱之外,「里社真官伯公」的造型也很特殊,看起來就像一般的墳墓。事實上在六堆地區,這種「墳塚型伯公」目前還保留很多。從建築意義而言,是取其連結天地的概念。

[文史工作者
謝宜文]
其實伯公就是我們的母親的孕育,祂做的方式就像我們的家,像我們的墳塚後面就是一個靠山,前面有一個明堂,明堂就像我們有陰 有陽,有山 有水,其實這都是我們一個聚落,一個家族的一個象徵。

所以下次到了六堆地區,千萬別誤會這是「墳墓」,祂可是道道地地的「伯公」。因為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判斷是伯公還是墳墓。





而這種墳塚型伯公,只有在六堆地區才較常見。

[樹德科大建環系副教授
李允斐]
墳塚式伯公跟一般我們所謂小廟的伯公,有蓋房子的小廟伯公,還有用三顆石頭砌起來的這種伯公,在大陸原鄉全部有。現在六堆地區主要開墾的家族,他們可能在原鄉就拜這樣的形式,他們帶過來的,我們說的地理師 水泥師父,也大部分蓋這樣形式的,所以因為他是主要的開墾家族,他一開始就蓋他所習慣的形式,大家會跟著學。



除了墳塚型伯公,六堆地區還有特殊的敬祀供花,那就是「盤花」。看看當地婦人,將各式各樣的小花裝飾得五彩繽紛,用這種「小而美」盤花敬伯公,誠意十足。

[文史工作者
曾昭雄]
過去我們敬伯公 敬神的時候,我們沒有很多的錢去買外面的花,過去我們也沒有人專門種花來賣,所以我們為了要敬伯公,我們會去收集外面的花,量沒那麼多,但是我們會把它佈置成,一盤一盤的盤花。

[文史工作者
曾昭雄]
後堆 中堆還有前堆,還有先鋒堆,這幾個堆比較集中,比較集中以後他們比較沒有外來文化的改變,所以他們至今還有保留這樣的東西。

把花擺成圓型,是取其圓滿的意思。而經過一段時間花枯萎,並不是把它丟棄,
而是還有其他的用途。

[文史工作者
曾昭雄]
拜過伯公以後,它已經有我們說的加持過。曬過以後它會做成一包一包的,我們說的淨身包,放在這(廟)裡,給信眾帶回去洗澡,為什麼要帶回去洗澡,比如說人不舒服,或者去外面遇到可能不乾淨的東西。

盤花象徵著六堆客家人就地取材 克勤克儉的精神。而這種利用附近所種植的花,拿來敬伯公的方式,至今在六堆地區依然盛行。就像萬巒四溝水福攸宮這裡,每天都會採集新丁花來擺成盤花。

更特別的是,這裡的伯公造型,頭戴官帽 身穿龍袍。

[文史工作者
黃瑞芳]
祂是我們全四溝水人的頭頭,祂的神位很高,可以感覺到衪的地位很高,可以做到像皇帝那麼大,因為皇帝在我們客家人的心目中,他就是可以支配一切的事情,最大的一個神明,所以祂就穿龍袍,他們把祂稱做「庄主伯公」。

雖然在道教諸神裡,伯公的神格較低,但萬巒的庄主伯公,卻可以成為一座宮廟的主神,這也突顯,伯公信仰在地性的特質。

另外六堆地區,還有一種特別的聯庄伯公信仰。像內埔的東寧伯公,屬於當地的開基伯公,廟裡這塊牌匾,只有聯庄繞境的時候才會請出來。



[文史工作者
賴士安]
辦熱鬧的時候有遊庄,遊十三庄,我們這邊附近十三庄的伯公,會一起過來湊熱鬧 遊庄。

在內埔,還可以看到三座伯公廟比鄰而居,分別是代表河洛人 客家人以及平埔族的信仰。





平埔族敬阿立祖,屬於祖靈的信仰,不立塑像 神位,以祭祀壺甕為主,稱為「拜壺」。特別的是,拜壺時還會用菸當祭品。



而三個族群的伯公廟,就那麼剛好的在同一個小區域,令人不禁好奇當地的歷史背景。

[文史工作者
李貴文]
這裡原本是平埔族的養贍區,所以這裡以平埔族人居多,隨著客家人跟河洛人入墾,在這裡落腳,變成這個部落,在清朝的時候就有三個族群在這裡,因此平埔族就蓋他們自己平埔族的廟,河洛人就蓋他們河洛人的廟,客家人就蓋客家人的廟。表示說這裡三個族群,在此相處算很和諧。

伯公廟不僅可以呈現族群融合,有時也能反映時代的政治背景。就像內埔李氏宗祠前的西方伯公,外觀是一座涼亭,不過中國風的建築,卻帶有幾許的日本味。

[李氏宗祠族裔
李德福]
西元1928年,李家祠堂開始重建的時候,做剩的材料,就把圳溝水邊的伯公蓋起來,因為以前做李家祠堂的時候,是請大陸的原鄉師傅來做的,當時是日本人治理台灣的時期,所以做出來的伯公壇,又有一些原鄉味,又有一些日本味,蓋日本瓦。

伯公廟的建築,有時也能融合休閒設施。像新埤砂崙伯公,屬於圓壇式的鄰海區伯公型態,由佳冬區的客家師父,在1984年完成。這種類似墳塚型伯公,又有一圈圓型的平台座落在大樹下,形成特殊的伯公廟。

[新埤鄉砂崙社區居民
林榮學]
以前林家族人眾多,族人眾多就,蓋一座伯公廟保佑人民的生活,還有農作物的豐收。大家休息可以聊天 午休,農家人工作比較方便,(平台)大家要坐就可以。

給居民休息的圓形平台,跟伯公廟合而為一,大家在話家常之時,就可以跟伯公那麼親近,可見當時建築師父的智慧和巧思。

透過歷史典故,建築造型,祭祀意義等領域層次,六堆地區的伯公,不僅反映時代背景,也是客家文化的傳承見證。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范群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