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417-468集(2015年) (2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台灣高鐵苗栗、彰化和雲林站,即將在12月1日加入營運,但是苗栗站特定區土地五度流標,開發最晚的彰化站,周邊特定區土地一片荒蕪,彰化縣政府為了加速開發速度,在九月底不顧與農民地主仍在訴訟再審期間,進場剷除農民的蓮霧園,被指控過程與苗栗大埔案一模一樣!事實上,大埔案過後,台灣各地依然充斥各式各樣的圈地開發案,彰化是最後一塊高鐵特定區開發案,卻不會是台灣最後一個開發案,從彰化站的案例來看,炒房炒土地,到底誰得利?大法官剛在九月底,針對美河市案做出732號解釋,同樣的情形來探討,當圈地範圍逾越了比例原則,那還有公益性和必要性嗎。
我的蓮霧收成,都報廢了,這個政府不知道要怎麼賠我!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來許多社區用影像來做社區營造,多半都是拍攝紀錄片,記錄社區大小事。投入社區影像紀錄12年的桃園龍潭子弟黃春源,四年前成立了映像龍元這個平台,透過教學,帶領社區學員,從認識影像到拍攝紀錄片,自己社區的故事自己拍,就這樣大家越學越有心得,還學會寫劇本,拍攝微電影,用更多元的方式保存社區的故事。日漸壯大後,大家還有個遠大的目標,要拍桃園龍潭原創的社區電影,看似瘋狂又浪漫,就在10月18日這天,他們成功挑戰不可能,社區電影《愛找茶》開鏡了,透過專業的劇組人員與社區學員一起合作,以龍潭茶鄉為主軸,拍攝屬於桃園的社區電影。
陣陣茶香撲鼻,平常忙碌地製茶廠,這天成了電影場景==ns==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位於桃園蘆竹區,荒廢的省立桃園育幼院員工宿舍共有7棟建築,2013年鄉公所擔心治安問題,規劃拆除宿舍群,要建一座運動中心,引起當地居民發起搶救老樹老房子的行動,居民認為,面對都市開發,綠地更顯重要,因此透過連署,到當時的縣政府陳情多次,直到今年3月得到桃園市長鄭文燦全區保留的承諾,居民才安心許多。也因為能夠保留下來,由當地居民組織起來的南崁文化協會,多次舉辦主題工作坊、座談會,11月更舉辦南崁老屋生活節,邀請民眾一同討論規劃各棟建築的未來藍圖。
美妙的音樂聲、人群歡笑聲、市集攤販的招呼聲,星期天的午後,許多南崁居民都聚集在這塊空地上,身旁除了有老樹、還有一棟棟結合美式、日式台式風味的老房子。這裡過去其實是廢棄的舊省立育幼院,也就是內政部兒童之家的員工宿舍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學生都有這樣的經驗,吃膩了學校餐廳,但到校外吃,食材也不知哪來的。清華大學一群喜愛烹飪的學生,便與學校承租餐廳廚房,從設計菜單、採買食材、料理都是由他們完成,每兩到三個星期還會更換菜單,由不同學生擔任主廚,此外,這間餐廳食材成本達六至七成,使用有機、無毒、在地小農的食材,就是要讓學生們吃得安心無負擔。
大學生下課後,不是往圖書館跑,就是約三五好友一同遊玩,但在清大的校園裡,卻有一群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前往學校廚房==ns==戴上口罩、帽子、圍上圍裙,將剛採買的食材,清洗、削皮、切塊,他是今天的主廚,薛正暐。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大閘蟹在民國95年10月間,被驗出含禁用致癌物「硝基砆喃」,遭停止進口!就在前後那幾年,台灣第一批養殖大閘蟹的業者,努力想讓產業落地生根,只不過當年的養殖技術不成熟,業者失敗的比成功的還多。在台中新社養殖大閘蟹的張武強,是碩果僅存、少數中的少數,他看盡了十年來,台灣大閘蟹產業的滄桑,還是堅持要養蟹,甚至已到一日不見大閘蟹,就渾身不自在的地步,來看看他的堅持。
戴著手套去抓,這一個個大閘蟹活蹦亂跳,一不小心,就會被牠的大螯夾傷==ns==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投縣致力於推展觀光,但相對於埔里、清境、日月潭等地區,位於台14線國道六號周邊的草屯、國姓鄉則是相對沒落,因此南投縣政府計畫在草屯鎮占地29公頃的九九峰園區打造一座侏儸紀恐龍公園。這一塊空地,民國82年時文建會打算推動國家藝術村,卻因為九二一大地震計畫停擺至今,因此南投縣政府打算收回用地,興建一座結合教育、文創、生態娛樂的恐龍公園。位於九九峰園區旁的平林社區民眾大多從事農業,直到近年來推動巷弄美學才漸漸打開名聲,因此社區對於打造恐龍公園多持正面態度,但生態專家擔心開發後,珍貴的原始森林樣貌就會破壞,且當地地質是由鵝卵石所組成,曾發生過土石流,因此有許多風險。不過對縣府來說,勢在必行,目前用地已經取得,預定在明年發包,107年底完成。
10月初,秋高氣爽,農民正忙碌,為一串串綠色葡萄修剪、套袋,這裡是盛產荔枝及葡萄的南投縣平林社區,居民八、九成都是以農業為生,而能維持農產品的好品質,全是靠當地的環境與氣候。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投力拚觀光,近年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吊橋,包含竹山天梯,南投市猴探井天空之橋、信義坪瀨琉璃光之橋、以及今年七月底剛開幕營運的中寮鄉龍鳳瀑布空中步道。未來南投縣政府還打算在信義鄉地利雙龍部落以及名間鄉的松柏嶺興建吊橋,當地居民擔心,這樣重複性高的硬體觀光設施可能會造成排擠效應,以南投市猴探井天空之橋為例,剛開放時,得等一兩個鐘頭才上得去,才三個月,顧客人數銳減,附近店家生意明顯下滑。纜車也是一窩蜂,貓空、日月潭纜車也同樣面臨遊客數下滑,甚至虧損的窘境,要拚觀光真的只能夠靠硬體設施嗎,帶大家一起來探討。
青山翠谷中淙淙飛瀑,令人心曠神怡,瀑布上方還有一座透明吊橋,這裡是南投縣中寮鄉龍鳳瀑布空中步道,今年七月底正式開放,許多遊客都慕名而來。但是為了欣賞這樣的景色,你願意花多少時間代價呢?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古人類生活就離不開河流,只是隨著開發、污染及現代化腳步的進逼,河流漸漸失去原貌,人和河流的關係,也越來越遠。為了喚醒大家對河流的重視,苗栗南庄一群年輕人,找來在地鄉親和專業劇場工作者,以「河壩」為名,共同製作了一齣社區環境劇場,南庄的美麗山河,就是舞台,觀眾跟著說書人,一邊移動,一邊欣賞發生在中港溪沿岸各個角落的故事,製作團隊希望藉由「河壩」,大家能進一步省思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也讓大家看到,南庄不僅只有老街而已,還有更多美麗的在地文化。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竹關西去年舉辦了第一屆關西藝術節,學習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的風格,集結音樂會、劇場、社區輕旅行等活動,讓遊客來到關西就像進入一座大型美術館。當時「牛欄河劇場」應運而生,成員幾乎都是關西在地鄉親,透過系列的培訓課程,完成首齣大型作品「赤腳童年」,演出後大獲好評,今年他們來到台北市演出,也感動不少人,勾起過去生活的回憶,藝術節的計畫結束後,牛欄河劇場依舊運作著,大家有了革命情感,今年執行「大頭藝術村in關西」的計畫,自己動手做大頭偶,吸引大家走入社區,持續傳遞客庄的美好。
週六午後的悠閒時光,關西南山大橋旁聚集了一群人,他們戴著大頭偶,就在樹下開心的哼哼唱唱==ns==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總長度38.8公里的蘇花公路改善工程,由於工程延宕,目前預計108年底完工。為了紓解預期可能湧入的龐大車潮,花蓮縣政府預計耗資七億,將193縣道北段0到8公里路段,從原本的兩線道,拓寬成20米,讓未來的觀光車流可以從台9線直接轉進193縣道,一路往南到達七星潭風景區,紓解交通,也帶動地方發展,拓寬範圍主要多在新城鄉。但花蓮地區的NGO團體和學者專家卻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道路拓寬不但無法解決交通問題、發展經濟,反而會讓新城鄉付出更大的環境成本,到底193縣道的拓寬會為地方帶來正面效益,還是負面衝擊,請看我們的報導。
新城鄉,位於花蓮縣北部,是經由蘇花公路進出花蓮市必經的鄉鎮。早在1875年,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率兵開鑿蘇澳到花蓮的道路時,這裡就是進入花蓮的第一城 ,因此稱之為「新城」。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花蓮縣吉安鄉的干城村,擁有來自中央山脈的純淨水源,孕育出干城豐富的農產,吉安鄉公所計畫將把干城推動成有機村,以提升農業產值與環境品質,當地居民、民宿觀光業者、和有機農民都樂觀其成,只是計畫區裡,九成以上都還是以慣行農法耕種,而據鄉公所調查,區域內願意配合的地主僅有2成1,有條件願意的也才1成3,如何取得大家共識,是一大難題。而全台第一個有機村,同樣位於花蓮,富里鄉的羅山村,當初也是歷經許多波折和挑戰,才取得村民認同、得以推動,他們又是怎麼成功的,一起來看。
清澈圳水,源源不絕,流過吉安鄉干城村,這是來自奇萊山的恩賜,鄉公所預計要在干城一街、台九丙線、吉安路六段、以及吉安圳中間的範圍,設置有機專區,面積約一百公頃,看上的,就是這裡的天然環境,以及獨立、乾淨的水源,希望透過專區設置,提升農業產值及環境品質,原本就在這塊土地以有機方式種植的農民,很是開心。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安問題,這幾年來特別受民眾注意,因此食農教育課程,許多學校也都著手在推廣。今年5月,宜蘭縣議會更三讀通過「宜蘭縣飲食健康權自治條例」,規定在104學年度,也就是今年9月開始,宜蘭縣國中小學,要在校內或與校外結合,建置一座教育農園,可融入自然科學、社團、生活健康教育等課程,讓孩子認識飲食安全、對生產者的尊重、也了解在地食材的文化價值。目前推廣的現況如何?一起去看看。
這是什麼,蔥,蔥對嗎,老師,Green Onion,Green Onion,你說客家,HAKKA,蔥、蔥、蔥。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國人養老有國家高福利的補貼,老人喜歡住在家,但不依靠子女;台灣的長者則情感上還是比較想和兒孫住在一起,但難題來了,台灣近代社會結構改變,別說三代同堂,年輕世代許多人已不婚不生了,高齡化與少子化的浪潮一起來臨,長照壓力主要一部分就來自於照護人力的嚴重缺乏。台灣開始建構長照政策,但服務跟得上嗎?還能只依靠外籍看護大軍嗎?還有,觀察德國的多元養老模式,居家、社區與機構之間應該如何加強連結,使人的老化在不同階段都能得到不同的支持?台灣既然要正視「老」問題,我們該如何看。
好 菊珠,要手這樣扳著,手,全都握住,對,很好,手會痠嗎?不會,不會==ns==台灣的桃園,德國的法蘭克福,相隔了1萬3千多公里,今年剛好都86歲的菊珠和Gross,她們的晚年都住進養老院生活,經常做的事裡面,都包括這個訓練手眼協調的「串串樂」==ns==台灣人還是很愛伴唱帶,德國人則喜歡玩科技==ns==人老了,集體住進機構裡接受共同照護,是老人社會福利的重要形式之一,不論台德都很普遍==CG IN==德國老人比例是20%,每5人有1個是老人;台灣方面明年就會到14%,約每7人中有1個是老人,從占比看,德國「老」在台灣前面;不過從速度看,台灣2060年預估老人比會上看40%,老化指數台灣快過德國。兩國「老得快」,==CG OUT==德國1995年即推動長照體系,台灣則在今年確立討論許久的長照服務法,德國施行長照20年,在既有基礎上再改革;台灣接下銀色海嘯戰帖,每一步都想謹慎。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到秋天美食,許多人會想到肥美的大閘蟹,因為深受饕客喜愛,加上高單價,台灣近十年來興起大閘蟹養殖熱潮,尤其苗栗縣在縣政府的極力推動下,成為台灣最主要的養殖區域。大閘蟹本土養殖業看似商機無限,其實危機四伏,蟹苗仰賴中國進口,養殖存活率僅二到三成,成蟹販售又不敵進口蟹低價傾銷,不少養殖戶紛紛打退堂鼓。本土大閘蟹還有優勢、競爭力嗎?來看我們的報導。
時序入秋,向來是饕客品蟹的最佳時節,其中大閘蟹更是被視為蟹中極品==ns==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雜糧自給率不到1%,每年進口230多萬公噸大豆,近年來,農委會積極鼓勵轉作進口替代雜糧,契作補助每公頃每期四萬五千元,也逐漸發揮功效!過去北部極少大面積轉作雜糧,不過,今年十月,未種過黑豆的頭份市,成立了北部第一個黑豆產銷班,與中部醬油大廠契作,而種植面積預計從今年的38公頃,擴增到明年100公頃,這一個黑豆產銷班班員平均年齡40歲,他們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務農,來看黑豆這一班的堅持。
這一整片田,種下黑豆還不到一個月,黑豆農用動力噴霧機來施肥,農民暱稱這台車是「變形金剛」,它的手臂伸縮自如,目前整個台灣北部就這麼一台,造價180萬,單是那兩支機械手臂就要30萬元。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國養老機構密布、開放,而且追求品質,他們推動整體長照的重點是,人們有權利選擇自己要如何終老,因此提供多元的養老模式。但他們並不是一路走來都那麼順利,東西德統一後穩定進步,一躍成為歐盟經濟巨人,但老人化浪潮來襲,加上逐年遞減的國民生育率,老人要誰來照顧呢?推動長照二十年來,德國也是一再視狀況修正腳步,對於財源穩定與人力需求兩大難題,它們的面對方式和想法是什麼?台灣如果也難以避免,我們是不是可以從他山之石做更充足的準備?
來到柏林,一座充滿歷史的城市,原本期待的是陳舊感,但捉迷藏似的看到一隻又一隻,鮮艷可愛的大柏林熊,氛圍卻是年輕的,來自150多國藝術家,巧思而誕生的柏林熊,象徵自由、和平與友誼,錯落在歷經兩次大戰,分裂數十年的柏林城內訴求清晰==ns==中央車站是柏林最高最大的建築物,大廳正懸掛著台灣四季風光的宣傳品,車站內人潮如織,經常可見,年輕的遊民帶著大包包翻找垃圾桶,去了一個又來一個==ns==車站外各種大小工程,正重建著這個城市,柏林從過去到現在,稅基都不足,須要仰賴聯邦政府大規模投資建設,邦政府負債高達770億美元,但即使窮,老人該有的一個都不能少==ns==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東縣關山鎮引領台灣鐵馬遊風潮,但現在全台都瘋自行車,遊客也不一定要去關山騎,加上北邊的池上伯朗大道,以及南邊的鹿野熱氣球竄起,這幾年更少人會注意到關山了。為了吸引遊客,同時感念先人建造關山大圳的艱辛,關山農會連續三年舉辦「遊龍守護關山圳」活動。關山大圳民國37年開始建造,十年後才完工,是由各個農戶,一戶一丁「出公工」打造出來的,遇到颱風大雨,水圳損壞,同樣得「出公工」來巡水路、修理,常常做到天黑,才拿著火把回家,從鎮上看過去,就像是一條火龍盤據山腰。此外,關山地區早期雙十節都會以提燈籠夜遊的方式來慶祝,因此希望藉由這個活動,為這個全台人口最少的「鎮」,帶來人氣,也凝聚鎮民的感情。
下著雨的雙十夜晚,一群人聚集在關山天后宮,用菜瓜布特製的小燈籠一閃一閃的,還有人扛著大龍,也是用菜瓜布做的。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都市化過程,許多巷弄中的老房子,不是面臨都更,就是廢棄!來自屏東內埔的鍾俊彥,原本從事營造業十八年,五年前他到台中市西區,利用閒置老舊建築,以綠建築概念進行空間改造,引進微型創業創作者,共同營造生活創意聚落,取名為「綠光計畫」,讓人驚豔民間社造的活力!從去年底開始,鍾俊彥先後到宜蘭頭城、新竹關西等地,開始改造適合在地的空間聚落,他認為蓋一棟新建築很簡單,營造成一致、永續的環境,才是社區最美的事!一起來看鍾俊彥的綠光計畫。
安靜的小巷裡,不時有遊客出入,這個文創聚落,原來是個老舊的公家宿舍!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弘光科大餐旅系教授廖慶星,今年九月參加「2015日本國際料理人大賽」,以客家梅干菜做醬汁,巧妙搭配牛排,征服了評審,擊敗來自各國150多位主廚與料理達人,奪下滿分的超金獎牌,原來客家菜要國際化,沒有想像中這麼難!廖慶星曾經在圓山飯店服務三十幾年,做過行政主廚、辦過國宴,而且不只他,加上媽媽、太太和弟弟,一家有四位主廚,妹妹也在餐廳服務,全家人都在餐飲界!一起來認識這一家人。
烤的時候比較不會乾掉!那一方面比較好吃,那現在,做好這個生蠔呢,就放回來這裡面。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來,台灣也開始重視所謂「銀色海嘯」的議題,因為社會高齡化與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問題,已令人無法忽視。台灣再過兩年,106年時,老年人口就會占14%,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定義的「高齡社會」,約每7人就有1人是老人,這個比例會越來越高,到114年甚至可能會達20%,也就是目前老化最高分級的「超高齡社會」階段,如同此刻的德國。德國自1995年起推動長照保險以及建立長照制度,一路走來,不斷調整改革,一躍而為國際老人福利社會的指標,養老的天堂。他們看待老化很重要的一點,是過生活而不是度日子,長照策略切入的角度不只是醫學,更重視生活品質與價值。我們總是會老的,你想怎麼老呢?如何才能快樂終老?連著三週,一起從德國經驗看台灣,德國當然有養老院,而且很多,不過大多數老年人喜歡住在家,獨居已無妨。本週先看看,德國人的「老後」。
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與法國巴黎、英國倫敦,並列歐洲三大城的法蘭克福,是德國的金融重鎮,商展、股票交易中心、銀行群,經濟活動熱絡==ns==中央車站裡,人群快速移動,忙著去工作、約會、旅行或轉車,這些人在中壯年都大有活力去開拓世界,但以後他們都會老==ns==德國,是目前歐洲最老的國家,65歲以上的老人占總人口的20%,超過1600萬,平均80歲失能需要護理的人口占230萬,德國「養小不養老」,這些老人多數不與子女同住,退休後享受悠閒時光,但更老以後,行動不便、體力衰弱了,就需要社會照護網來支持,好比,一個讓人想住的養老院==ns==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