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417-468集(2015年) (2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高健綱用食物延續客家文化,接下來要看的是用畫筆來呈現,來自台中東勢的張傑,在插畫領域署名「飛飛飛」,28歲的他從大學時代開始接觸插畫,因為看見家鄉文化與客家語言漸漸沒落,因此將從小生長環境的情景與客家文化,透過自己的畫筆說故事,讓抽象的客家文化變得更容易理解,2012年,他更參與客委會築夢計畫飛到了日本,將他的客家文化創作與日本人分享交流,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家鄉的愛與關懷。
擺出自然的pose、迷人的眼神,日本雜誌上的帥氣模特兒,就出現在眼前。換上一件件自己設計的T恤,搭配不同款式的帽子,擁有獨特個人風格的張傑,其實是一名插畫家==ns==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農業不僅面臨氣候的嚴峻挑戰,人力也是一大難題。為了解決國內農業缺工窘境,農委會計畫今年六月試辦農業外勞,優先試辦產業包括了茶葉、菇蕈、蘭花、果樹和屠宰場。雖然政策定調為「國人優先、外勞補充」,每聘四名本國勞工,才能請一名外勞,但是農業場域的工作項目,遠比工業複雜,管理困難度更大,基層更擔心,一旦外勞大軍進入,解決不了問題,反而讓農村中高齡失業問題更嚴重,也把年輕人回鄉之路堵死,今天的專題報導,我們以茶葉作為案例,探討農業缺工問題。這裡(開始)有紅茶\\我就採了不知道多少年了?(妳從幾歲開始採)?可能也沒多少歲啦,這就才,差不多採三十年而已!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面臨十年來最嚴重乾旱,經濟部旱災應變小組上個月決議,今年一月十四日起,桃竹苗、台中及嘉南部分地區一期停灌休耕,休耕面積達4.1萬,僅次於民國93年的6.5萬公頃,史上第二高。除了引發水權分配不均的質疑,決策未經溝通討論,讓農民非常不滿。農委會提供每公頃最高8.5萬休耕補助,參加「小地主大佃農」的農民,後來再加碼1萬,不過農民說,他們怕地主未來不續租,通常都把休耕補助讓給地主領,這筆錢恐怕進不了實際耕作稻農的口袋。休耕不僅使得稻農生計出問題,水稻產業鏈上下游皆受波及,影響甚鉅,配合農委會政策返鄉種作的農民,更是在矛盾政策中惶惶無措。面對極端氣候,台灣的農業政策是甚麼?難道就只能便宜行事撥款補助嗎?是不是有可能推廣其他品種,譬如耐旱型甚至是基因改造水稻呢?來看我們的報導。
政府決定擴大休耕範圍,每公頃補償8.5萬元,參加「小地主大佃農」的農民再加碼一萬,說是不得已,要大家共體時艱==ns==然而決策粗糙,農民只被告知,極度不滿,去年底上台北抗議,像新竹竹東連兩屆冠軍米得主,還拿過十大經典好米殊榮的農民莊正燈,也在這次停灌範圍內。由於土地大部分都是與地主口頭承租,他無法領到休耕補償。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投縣信義鄉神木村,屢遭颱風大雨土石流危害,八八風災更是受損嚴重,115戶居民於是搬遷到南投市的永久屋居住,有了安全的房子,但是,世代在山上務農的居民,來到平地,卻無以為生,多數居民還是得返回原鄉耕種。然而上山的路還是崎嶇不平,一下大雨,路不通,更危害生命安全。為了能在南投市落地生根,神木社區產銷班班長侯圓中,在分到的兩分地種植百香果,還在果園裡蓋了一座柴燒窯,研發加了鹹豬肉、福菜等客家口味的披薩,還有用自己種的鳳梨、百香果做的夏威夷披薩,希望能吸引遊客來到神木社區,帶動商機,進而讓居民可以透過在地產業、自力更生,在新的故鄉安居樂業。
這樣回去的話大概擺兩天,兩天以後它就會很好吃,掉在地上的屬於落地果,它就已經完全成熟了,那味道就特別香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彰化二林一位32歲的葡萄農譚國豐,他不僅是二林最年輕的葡萄農,也是二林鮮食葡萄種植面積最大的,7年前他與妻子一起接下父親的葡萄園,改變老一輩的種植方式,雖然產量少了三成以上,但是品質卻提高了,也讓他連續兩年都得到二林葡萄評鑑冠軍。但好吃的葡萄卻不知道要賣到哪裡,為了打開通路,兩夫妻帶著葡萄到竹科請人免費試吃,也順利讓他們拿到大量訂單,現在更靠著網路經營顧客關係,和顧客互動,常常粉絲團一公布開放訂購的消息,一個禮拜之內就被預訂一空,甚至已經有人預訂半年後的葡萄了,也讓他們年收入超過百萬。譚國豐認為,農業是可以永續發展的,只要給他乾淨的土地,他就可以種出更多的東西。一串串葡萄高掛藤上,這些可是用心照顧了一百多天才有的成果。這裡是譚國豐的果園,配合工作高度,葡萄可不能種得太高,旁人站沒幾分鐘就腰酸背痛,身材高大的他,每到採收期,就得像這樣彎著腰,抬著頭,整天待在果園裡忙。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安問題嚴重,越來越多人會去注意吃的東西是怎麼來的,也想辦法減少外食。許多職業婦女也想為家人下廚,但下班後還得買菜、洗菜、切菜甚至還要煩惱廚餘問題,光想就令人卻步。如果有人幫你把菜洗好切好,做了初步處理,而且買他們的菜,還能對社會有益,你會不會也有興趣呢?一群宜蘭的媽媽們組成「切好好」,他們向當地小農購買有機蔬菜,幫忙去皮、洗好、切好、分裝,配送給需要的職業婦女與家庭,這樣的社會企業不僅協助農民銷售農產品,提供失業媽媽、弱勢婦女以及新住民媽媽工作機會,廚餘也提供給宜蘭特殊教育學校孩子們,藉由製作肥料進行園藝治療,這樣的串聯形成一股新的正面循環,帶大家一同了解。
戴好頭巾穿上圍裙的媽媽們,分工合作,熟練地將十多種菜先分類清洗==ns==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西過時了,不常用了,我們常會覺得它就沒價值了,但如果從情感、文化面來看,不見得是如此,更可能因為它的過時,而更凸顯意義。花蓮玉里幅員廣大,地形狹長,交通相對不便,郵局為了服務河東地區,也就是秀姑巒溪以東地區的民眾,26年前在這裡設置了行動郵車,每個上班日都到11個據點,辦理儲匯、寄信等業務。不過隨著玉里人口老化外移,現在每天大概都只有十多位居民會用到行動郵車,因此這項服務一度要被裁撤,各界聽到都覺可惜,也有更多人發現這小小綠巴士,其實充滿了人情味,也是重要的文化資產,因此行動郵車不裁撤了,要換第三代車,繼續行駛在193縣道上。
小朋友好、叔叔好。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你有一段珍貴的記憶,除了可以用文字或是影像記錄下來,還有什麼方式能讓你時時想起不會忘記呢?年輕設計師陳如薇,設計出外型及觸感具有鳳梨、釋迦等水果特殊紋路的「果皮杯」,每當她捧起杯子,就能想起阿公的菜園,和她從小在新竹長大的生活記憶。對她來說,新竹不只是她的故鄉,從小到大接觸的客家文化,更是她創意的來源,在台北讀書、工作了多年之後,她不顧旁人的反對,毅然決然放棄穩定的工作,和先生楊志偉一起回到新竹,開創設計事業,希望串聯在地力量,讓新竹展現更充沛的文化能量。除此之外,她更和在地柿染協會合作,替柿染產品改頭換面,傳統客庄特色產業,有了他們的加入,也有了嶄新的生命力。
就這樣子的動作大概要重複多久,因為我們定色時間大概在半個小時,半個小時以內要處理好,對,就半個小時。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義勇消防」這個組織,簡稱「義消」,鄉親應該不陌生,因為許多縣市至今消防人力短缺,因此必須依賴義務消防人員,協助搶救災害。桃園縣消防局2013年時,在每個消防大隊下,設立義消特種搜救大隊,因應台灣現今多樣災變情形,專責山域、水域、城市搜救還有化學災害等不同範圍,全力搜救受難者。其中桃園縣義消特種搜救大隊第四搜救分隊,外號是「鐵漢分隊」,因為他們週週固定訓練,還自費參加額外課程、添購裝備,每位隊員都認真要求自己、非常看重義消這個身分。分隊長黃春源是桃園在地客家人,兩年前分隊要成立,他就從各個領域搜羅技術和心態都符合專業的人才。這群人為什麼不在乎辛苦與危險,堅持要做這樣的義務工作呢?一起去看看。
細心穿上裝備,聽從指令互相幫夥伴檢查,確認所有的環節都安全無虞,再執行今天的救援任務。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秋冬時節,許多人會特地去賞楓,近幾年新崛起的賞楓景點南投仁愛鄉楓林社區,擁有整片黃金楓,以燦爛醉人的金黃顏色,引人駐足。楓林社區是原住民鄉鎮裡唯一的客家聚落,早年桃竹苗客家人為了焗腦在此落腳,如今這裡的居民有三成以上以種植樹木及花卉種苗維生,因而造就整片楓林美景。一起來認識這個鮮少人知的客家小村庄。
每到入冬,黃金楓的葉片由綠轉黃,一整片燦爛金黃掛樹梢,當陽光灑落,楓黃襯著藍天,更是耀眼奪目,美不勝收,這裡是近幾年崛起的賞楓景點,南投仁愛鄉楓林社區,也是原住民鄉裡唯一的客家聚落==ns==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13年,台中新社的馬力埔,為了抵抗日本政府強徵附近農地,用來大量種植甘蔗,引發當時震驚一時的「馬力埔農民抗爭事件」,這也是台灣近代農運的起點之一,這個古老社區在九二一大地震過後,以民宿結合傳統農業重新出發,本來雜草叢生的閒置空間,紛紛植樹成綠蔭,最近又彩繪出昔日風華,接下來的報導,一起來認識馬力埔社區。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