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時節,許多人會特地去賞楓,近幾年新崛起的賞楓景點南投仁愛鄉楓林社區,擁有整片黃金楓,以燦爛醉人的金黃顏色,引人駐足。楓林社區是原住民鄉鎮裡唯一的客家聚落,早年桃竹苗客家人為了焗腦在此落腳,如今這裡的居民有三成以上以種植樹木及花卉種苗維生,因而造就整片楓林美景。一起來認識這個鮮少人知的客家小村庄。
每到入冬,黃金楓的葉片由綠轉黃,一整片燦爛金黃掛樹梢,當陽光灑落,楓黃襯著藍天,更是耀眼奪目,美不勝收,這裡是近幾年崛起的賞楓景點,南投仁愛鄉楓林社區,也是原住民鄉裡唯一的客家聚落==ns==
[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徐淑珍]
住在這楓林社區的客家人,可能比較沒有人知道,所以應該是,因為是這島內,第二次的客家人移民,就全部移到這裡來,所以有新竹來的、也有桃園來的,大部分都苗栗來,現在這個時候,因為大家比較沒有生孩子,這裡剩下四百八十幾人,差不多一百零一戶,有五十八戶客家人==ns==
早年桃竹苗客家人,會遷徙到以原住民居多的仁愛鄉,主要是為了焗腦,楓林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徐淑珍的阿公,當時認為這裡比苗栗更有發展潛力,就找親戚朋友南下開墾,在此落腳。
[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徐淑珍]
兄弟姐妹帶著,帶來開墾,後來,還是以做山區工作比較多,那時候就這邊有,日本時代這也有種甘蔗,山上就焗腦、有採漆==ns==
楓林社區也是台灣三大蝶谷之一,超過兩百種以上蝴蝶棲息,被愛蝶人士視為賞蝶聖地。
[楓林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徐淑珍]
我們這裡的蝴蝶,種類很多,台灣四百一十八種的蝴蝶,在我們這社區有兩百多種,平常,我們如果來看,可以看到,最少可以看到七十幾種,對,如果夏天,六、七月暑假的時候,到處都是蝴蝶==ns==
社區居民務農為主,約有三成以上以種植樹木及花卉種苗維生,楓樹、五葉松、櫻花、松柏是主要栽植的樹種,冬天樹木進入休眠期,也是修剪、整枝的日子==ns==
[楓林社區居民
邱耀雄]
在這個修剪過程中呢,其實這個呢,有它一門很深的學問,它樹枝發展的方向,你不能重疊,比如說在大自然間呢,重疊的樹,下面的搶不到陽光的,它就是會萎凋,那我們呢,就要用人力來控制它,讓它發育得更好==ns==
從事苗木植栽工作已經四十幾年的邱耀雄,是遷居到此的客家第二代,這天他奮力爬上樹,修剪樹冠層的枝葉,目標是要剪出,模仿在大自然生長的優美樹型,這可不是一人就能完成,一旁還得有人幫忙看、指揮。
[楓林社區居民
邱耀雄]
在台灣的氣候,大概,野生的樹種呢,你有六十年的歲月,它這個基本雛型就出來,它優美的姿態就可以呈現出來,但是我們這個與大樹來比,它只不過是,還在這個國小的階段,那所以呢,我們呢,看到山上的樹漂亮,我們就模仿大自然那種姿態,把那個景借下來,我們塑造它,讓它看起來有它優美的姿態==ns==
除了大型苗木植栽市場外,楓林社區也有人專小型盆栽,黃今宜從小看父執輩培育苗木,如今自己也承接事業,專走小型景觀盆栽路線。
我們要取得它的,整個型態的之前,我們要先把我們,必須要留的一些枝啊、枝團、葉團,要把它取決出來,然後我們才能夠進一步把它的,我們想要的型,型塑出來==ns==
黃今宜拿著大小不同的鐵絲,慢慢纏繞,塑造出樹的姿態,光是塑型,至少就要半天時間,是個耐心與美感缺一不可的工作,他說專業技術學習之外,美感培養與靈感皆師法大自然。
[楓林社區居民
黃今宜]
偶爾會去山上走走,看到,特別是松樹的話,那個大自然的松樹很大棵,然後我從中看到那個感覺,然後我就,因為自己本身有栽培這個樹種,想說可以揣摩大自然、大樹的感覺,雖然是一棵很小的,我們可以把它揣摩,做成那個比例上跟大,跟原始的,大自然的樹是有那個味道在這樣子==ns==
楓林社區的苗木植栽業發展近半世紀,隨著市場需求,樹種跟著變化,從梅、李等食用果樹,到櫻花、楓樹、松樹等景觀樹,要談到楓林社區苗木植栽業發展的歷史,不能不講到引進這行業的黃家人。
[楓林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徐淑珍]
客家人從種這個樹,梅樹開始,在我們這個社區有一位姓黃的先生,他的那些小孩就讀農業學校,他就知道說,這梅樹有前途,所以當時就有說,這(梅)樹苗就,苗木就從這開始的,那時五十幾年那個時候,這個黃家的小孩,他(排行)第四個的,就去到武陵農場去那嫁接櫻花,後來就,六零年代到七零年代的那時候就,很興盛,這一帶,種很多,他們家族又很大,就苗木這樣,專門賣苗木,所以到現在的時代,整個台灣哪裡都有櫻花,其實原來就是在這裡發跡出去的。
[楓林社區居民
黃火明]
因為我們父執輩的,對這個樹木呢,情有獨鍾,當初在四、五十年前的時候,種樹,這個都會給那個鄰居笑,說你種這個,又,又不能吃,種這個幹什麼,楓樹呢,就是景觀非常地有用,像我們種這個松樹的時候,它造景,就用途就很大,而且它的價值不菲,價值非常地高,有時候我們一棵可以賣個三、四萬、或是五、六萬。
外人看苗木植栽培育或許輕鬆,但要從一顆種子種下,長成大樹,加上塑型、整枝,可說是用時間來拚搏的行業。
[楓林社區居民
邱耀雄]
做這工作,不是說種下去,它長大了我們就可以賣,你如果沒有把它整理得很漂亮,現在人,有些就買去用來遮陽而已,這種的,它的附加價值不高。
[楓林社區居民
徐淼權]
辛苦的地方就是,時間要很長,時間要長,像這個種松樹,不時就要去整理,不然就不好看。
[楓林社區居民
黃火明]
你看看我們那個松樹,一棵養成這個樣子,那個大概要三十年,那你要整枝、要修剪的時候,你要配合季節,要在它休眠的時候,我們才可以剪枝,你要怎麼樣子把一棵樹,把它雕塑成很漂亮,好像那個高山的,那種老樹的那種樹態,把它縮緊,用最短的時間把它做成最漂亮,山上那個樹都是好幾百年,那我們要用二、三十年的時間,把它做成那種老樹態,就必須要用技術。
除了苗木植栽業,楓林社區居民也在山上種茶,黃火明有一片不噴藥、用友善土地方式種植的生態茶園,來拜訪這天,正好遇上冬茶採茶期,只見採茶工,在井然有序的茶樹間快速採茶,雙手不停將剛冒出的新芽捻下送進茶簍裡。
[楓林社區居民
黃火明]
因為我熱愛這一塊土地,我從小就在這邊土生土長的,那我看到現在,就是氣候都非常地反常,然後之前以前小時候那種美景,始終在我腦海裡面浮現出來,就是那個山,哇,是那麼地青翠,那個天空,哇,是那麼地藍,那你看到我們很多的蜜蜂在這邊飛來飛去,那個是虎頭蜂,那我很喜歡這塊土地的情形之下,我就想要用這個所謂的自然的農耕法,就是我們跟這個大地密切的結合在一起==ns==
社區居民這幾年也做咖啡樹育種,同時作為造景樹種,因為各人擁有的數量不多,所以一直沒有人採收,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徐淑珍看好咖啡品質,決定統一採收,製作,販售,咖啡豆的收入就回饋給社區作為公益使用。
[楓林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徐淑珍]
我們社區的咖啡,不是說做得像外面一樣量那麼大,但是每家每戶都可能種個幾棵這樣,採了,做了(咖啡)請客人啊,我們社區常常有貴賓來這參觀,我們可以請客人。還有,如果有收購起來,有賣,我們如果做出來,人家覺得說我們的咖啡很讚,我們賣了就讓我們社區的老人家,做吃飯的基金,所以大家就會說,欸,好呀、好呀。
[楓林社區居民
利欽穹]
一開始,就大家說,咖啡,喝些咖啡不錯,才會這樣,慢慢地一直種這樣,因為這咖啡也不怕它多啦,它不是說,一次,這結果,結果了不是讓你一次採,它就是這樣,慢慢地(結)讓你一直採採到,像十月,國曆十月,開始採,採到清明節這樣,就差不多有半年時間才結束==ns==
咖啡的產量不大,因此社區居民完全純手工脫殼製作,而且他們還幫咖啡取了個名字,「客番仔」,勉勵在地客家子弟,居住在原住民地區能夠不忘本。
[楓林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徐淑珍]
剛來的時候,來這裡的,因為帶頭的人是客家人,我阿公那時候來,我阿公講一句話,大家都照做,那個圳沒水,問他,阿伯 沒水怎麼辦,一戶派一人,如果家裡有三人的可以來兩人,男丁,一定要出一人,他們大家都照做。這裡的生活全部照客家的規矩,不管這個喜事、喪事,我們全部都是照客家的規矩,所以這裡的生活是客家的生活==ns==
楓林社區,這個位處原住民鄉鎮的迷你客家聚落,從早期先民胼手胝足到此開墾從事焗腦工作,一直到進入景觀苗木栽培,甚至近期想發展社區生態觀光,雖然產業不停隨著時代更迭,但在此落地生根的客家人依舊不忘本,保有相互換工的濃厚人情味,以及熱情、好客的精神。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