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手工造紙除了南投縣埔里鎮,在苗栗縣的獅潭鄉、大湖鄉等地,客家農民早期也採取山區植物製成金銀紙,徒步挑運到數十公里遠的頭份、竹南等地販售。現在客家造紙產業幾已消失,苗栗縣社區博物館發展協會成立客家手工紙教室,要讓年輕一代體驗造紙的傳統技術,還將紙質較為粗糙的手工紙,做成筆記本、燈具、裝飾品等創意產品,讓紙不單單只是一張紙而已。<以前是用獸力,這個算是模型,它會壓過它>

小朋友們興高采烈聽著講解,準備體驗傳統的造紙方式,工作人員則把要製成紙漿的植物原料,放置在平台上,接著小朋友開始輪流轉動石輪,透過石輪的重力,緩緩將植物碾碎。
經驗難得,孩子們都興奮得不得了,搶著接力。
被碾壓過的植物莖,要拿來製成紙漿,纖維還是太粗,得放到石臼中搥搗成細絲。

[苗栗縣社區博物館發展協會
陳柏君]
像這樣就可以撈紙了,這樣就可以撈紙了,這樣就可以撈了對 打到這樣細就可以撈了,這樣紙撈起來就會平。這樣也可以撈,可是會比較粗,這樣就夠細了。

小朋友親身體驗傳統手工製紙的過程,付出勞力後,對平時信手拈來的紙張,都多了一份珍惜的感受。

[華興國小學生
羅青崴]
剛剛在做的是,把它弄得比較細一點,才可以做出紙漿的感覺。(那你知道以前做紙)(要這麼辛苦嗎?),我不知道,看人家做的時候會感覺很輕鬆。(以後用紙的時候)(會感覺更珍惜嗎)會,會感覺它是一個很好的東西。

[苗栗縣社區博物館發展協會
陳柏君]
我們材料煮出來是比較粗,要先用這個碾過才會(讓纖維)變細,沒辦法讓用這麼粗的(纖維)就要來敲這樣搥,這樣搥,這樣就是進入紙漿的最後一個步驟,就是說搥碎以後,差不多搥到像這麼細,這樣就夠細,就可以撈紙了。

在地的民間團體,苗栗縣社區博物館發展協會,想要找回,古早苗栗造紙產業與技藝,正努力推廣客家手工造紙,日前成立客家手工紙教室,讓民眾體驗。

<下去 下去把完全浸到底,起來。差不多就可以從角落慢慢撕起,慢慢把它撕起來,欸 不錯欸。>

事實上,苗栗縣山線地區的客家農民,早期就會利用竹子、月桃葉等植物,做為造紙原料,製成金銀紙,徒步挑運到數十公里遠的中港溪地區,頭份、竹南等地販售。

[苗栗縣社區博物館發展協會
執行長 張秀雲]
現在的竹南,那裡(竹南)是全台灣金銀紙的集散地,挑出去以後,挑出去之後,才再切成一張張,才再進行處理,我們台三線(這邊),有很多挑紙古道、還有紙湖,都還看得到。那我們就想說,要做和社區能夠結合的東西,和社區有關係的東西,所以我們想說,我們這邊本地這麼多人有造紙的經驗,我們就來試做看看這樣。

走到附近的山坡,協會工作人員陳柏君砍下月桃葉,這是用來造紙的植物原料,為紙張品質把關,陳柏君仔細的除掉月桃上面的藤蔓。

<因為這個會影響品質。像這種就是分開來,葉子割下來,只做葉子和只做莖。>

苗栗縣大湖鄉、獅潭鄉,隨手可得的,竹子、月桃葉、野薑花颱風草等植物,都成為協會用來造紙的原料,他們還不斷嘗試新的可能性。

[苗栗縣社區博物館發展協會
陳柏君]
我們上次用這個(山棕),煮兩天,它的莖,它莖的部分,一直到葉子中間的那一條,像竹葉子中間有那一條,全部都不能用,太硬。

嘗試,不一定成功,但堅持用當地的素材,做出有客庄氣味的紙張,協會人員說,這就是客庄造紙的精神。

[苗栗縣社區博物館發展協會
陳柏君]
我們現在為什麼會說這是客家的紙,就是說,我們這邊隨手可得的,我們這個庄隨手可得的東西,隨便就能取得,不用特地去找,不用花錢找,不用出力,走在路邊就看得到的東西,我們就拿來做、拿來試,今天看到山棕就用山棕,看到月桃就用月桃。

原料採集回來,還要仔細分類,將月桃的葉和莖分開,因為纖維粗細不同,製作出來的紙張觸感也不同,所以在煮之前就要先分開處理。

<一般來說,月桃差不多煮整天就可以了,光煮煮一天就可以,要泡到水。>

簡單的分類步驟,卻關乎最終紙張的質感和特性。月桃葉煮一整天後,還要經過碾壓、攪拌的程序,雖然一樣是手工,但使用的器具已經先進多了。

<以前的老師傅是用敲的、用搥的,像我們這麼多,敲一天都敲不完。現在是比較先進了。>

原本用來絞肉的機器,如今散發出月桃葉的香氣。絞過的月桃葉,再用剪刀將粗的纖維、葉脈剪碎,放進冰沙機攪碎,就進入最後撈紙的階段。

<裡面的紙漿要先攪拌均勻,要先攪拌均勻,好了,撈紙的方式,下去的時候,裡面這一面千萬不能壓到水,我們下去一定是這個角度,一定是九十度以上,然後搖晃一下它會比較平。差不多像這樣就很平均了,從後面看,它不會一塊一塊黑黑的,就是這次撈得比較平均,不會結塊這樣。>

撈好的紙,一張張疊起重壓脫水,再拿到戶外晾曬,在冬日暖陽的照射下,加上微風輕撫,大約五到七小時,一張手工紙就誕生了。

<這是構樹做的,像這一張,一樣是構樹,做出來兩種完全不一樣。>

一張小小的手工紙,不只蘊藏著手的溫度,還訴說著大自然生長的奧妙。

[苗栗縣社區博物館發展協會
執行長 張秀雲]
獅潭那邊(採集)的構樹所做出來的紙,就和大湖這邊所做的構樹紙不一樣。植物因為氣候的關係,手工的關係,(做出來的紙)會不一樣,年輕人撈的紙和老人家撈的紙,又有一點不一樣,我覺得,這張紙除了代表客家之外,還有客家精神之外,還有(蘊含)一個個人意義、個人故事的內涵。

做好的手工紙張,搭配花布仔細黏貼,不一會兒,就是一本質樸素雅的筆記本。紙質比較粗糙的手工造紙,在協會不斷的試驗下,依據植物特性,研發出了各式各樣的周邊商品,不只是生活上實用的筆記本、名片盒、筆筒等,甚至做出古樸風味的結婚證書、造型簡約的燈具、裝飾品,這些別具心思的創意商品,都爲客家造紙技藝再創第二春。

[苗栗縣社區博物館發展協會
執行長 張秀雲]
那我們也盡量說,找現在的 ,現在的材料,和現在的方式,要如何讓紙更好,讓現在的人能更好使用,和有特殊不一樣的感覺這樣,

不只在紙上動腦筋,張秀雲還把客家傳統造紙和社區接軌,將廢紙變成創作原料,找來鄰近國小學生,一同在社區牆壁上做立體紙漿塗鴉壁畫,美化社區環境,突顯在地特色。

小朋友拿起半凝固的紙漿,在牆壁上又拍又打,用紙漿把構圖中的綠葉部分慢慢塗滿。

[華興國小學生
羅青崴]
用手把它慢慢的黏上去。(有什麼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嗎?),有啊,就是要注意它有些地方要用比較多,有的地方要用少一點,還要注意的是它旁邊,不要把它弄出去,超過旁邊的線。

利用紙漿呈現立體壁畫,畫出天馬行空的創意,小朋友覺得好玩又有趣。

[華興國小學生
湯穎穎]
我們在學校都是用水彩筆或是彩色筆,然後這次是親自拿樹枝做的(紙漿),可以直接用手塗上去,有時候手還弄成彩色的,然後我們覺得很好玩,還會塗來塗去。

[華興國小校長
謝發樟]
客家做紙是一種傳統,我們學校辦很多活動,但是對這方面可能比較少接觸,有這樣的機會,我當然很支持。重點是,讓我們客家子弟了解到,客家做紙,原來有那麼多不同的功效,比方說弄在牆壁上做壁畫。

無論是創意商品或是走入社區的紙漿壁畫,多元的紙張變化,都來自最簡單的初衷,協會一開始,只是做在地文史調查,找出苗栗在地的造紙故事和古早造紙方式,後來卻完整重現昔日的造紙工藝,張秀雲希望,先民的造紙術能夠被發揚,甚至成為大湖客庄的文化新產業。

[苗栗縣社區博物館發展協會
執行長 張秀雲]
像我們的客家造紙,就是用最簡單的方式做出最簡單的紙,但是呢,它可以把紙的特性,等於是把整個材料的特性,把它說出來,像一個人的個性一樣,我們想說是綠色生產之外,也是社區生產,等於是社區產業的一環,那我們也一直在打造一條文化的生產線。

簡單的手工紙張背後,書寫的是過往苗栗造紙的歷史,一步步重現古早造紙技藝中,看到在地人對地方文化的執著,饒富變化趣味的文化創意商品,注滿他們對家鄉的熱情和想像力。一張粗獷質樸的手工紙,讓人感受最樸實真切的情感。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