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一段珍貴的記憶,除了可以用文字或是影像記錄下來,還有什麼方式能讓你時時想起不會忘記呢?年輕設計師陳如薇,設計出外型及觸感具有鳳梨、釋迦等水果特殊紋路的「果皮杯」,每當她捧起杯子,就能想起阿公的菜園,和她從小在新竹長大的生活記憶。對她來說,新竹不只是她的故鄉,從小到大接觸的客家文化,更是她創意的來源,在台北讀書、工作了多年之後,她不顧旁人的反對,毅然決然放棄穩定的工作,和先生楊志偉一起回到新竹,開創設計事業,希望串聯在地力量,讓新竹展現更充沛的文化能量。除此之外,她更和在地柿染協會合作,替柿染產品改頭換面,傳統客庄特色產業,有了他們的加入,也有了嶄新的生命力。
就這樣子的動作大概要重複多久,因為我們定色時間大概在半個小時,半個小時以內要處理好,對,就半個小時。

在加了柿汁的染液中,不斷搓揉翻動好幾公尺長的布料,想要染出跟柿子一樣明亮的黃橙色,連經驗豐富的師傅都得多次調整染液的比例,有時候還要重覆染上好幾次才能達到理想中的效果。

[新竹縣柿染文化協會 總幹事
鍾夢娟]
喔 那工序也很多、很繁雜啦,一般我們白布染好,染好,才可以做東西,染的時間可能就要一個禮拜,要晒,才會,那花樣才會出來,對,所以這個一個星期那花色才會出來,我們才能夠去做,才能去做後續的東西,對,做包包的部分。

染整好的成品,色澤濃淡深淺及飽滿度,最後只能交給陽光來決定,機器無法取代的手作過程,造就每次的結果都是獨一無二的驚喜,也讓回到故鄉新竹,開創設計事業的年輕設計師陳如薇及楊志偉,擁有更多揮灑想像的空間。

[設計師
陳如薇]
每一批在染的時候她是手工去製作的,所以即便,比例、成分都一樣,但是時間上的不同的時候,其實都會影響每一個出來的成品,那我們會覺得說這個是很自然的現象,不一定要達到每一個效果都一樣,變化的這過程,她每一次會拿出,欸,這好像又跟上一次不一樣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欸,那這個部分可以用來做什麼,對,會有更多新的想法在裡面。

[設計師
楊志偉]
我們覺得染這個技術,對他們來講是很具特色性的,然後在材質的,不同的材質比如說,棉麻、絲,這幾個不同的材質上所呈現的方式,出來的效果也會有不同,所以我們覺得染這個東西對於我們來講,我們如何把它跟不同的材質做變化,然後跟把它的特色把它發顯出來,是我們覺得很重要的部分==ns==

拿著剪刀裁裁剪剪,新竹縣柿染文化協會的大姐們,是新竹少數,專門只鑽研柿染技法的老師傅,一系列設計精美的手提包,從一開始的手染、設計、打樣縫製,都是大姐們一手包辦,特別強調細節的設計概念,也讓製作過程非常耗時費工。

[新竹縣柿染文化協會 總幹事
鍾夢娟]
就像一般拼布的做法的時候,可能要一個禮拜,或者要更久的時間,才做得好,因為它工序比較多,對,要的工序比較繁複,對,一般拼布的做法就要把它剪成小塊,再去,再去拼回去,才去做那個包包,以前我們做,也是這樣做,會把它,把布比較漂亮的地方剪下來,然後貼一片不一樣的布把它做一個包包==ns==

但架上各種造型的包包,看來看去都是偏向傳統的設計款式,雖然精緻,但市場卻也較受侷限,一年多前,深深著迷於柿染獨特性的陳如薇及老公楊志偉,開始和大姐們接觸,試圖讓新竹在地傳統產業柿染,也能展現年輕人強調效率、著重視覺感受的設計理念。

[設計師
陳如薇]
他們,之前做的包比較複雜,那工比較繁瑣一點,所以它花,相對一個人,可能在縫製一個包的時候,時間來得比較長一點點,那我們除了在染的顏色有調整之外,然後我們在製作包,包款上面,也希望把時程,製作的工時縮短。

這個可以做兩個,這讓消費者挑會挑很久,這個顏色好,對就還是這個顏色,對。

為了讓柿染能實際走進民眾生活,陳如薇針對不同年齡層,開發出外型俐落、時尚簡約的包款,進攻更廣大的消費族群。

[新竹縣柿染文化協會 總幹事
鍾夢娟]
我們全部都是年紀比較大了,四、五十歲的歐巴桑了啦,沒有辦法說,還有比較新的觀念,他們年輕人二、三十歲,他們的想法比較新,還有,比較新,有他們的觀念帶進來,讓我們做事方面,可以參考年輕人的那個想法啦,不會說還困在我們,這個四、五十歲,這個老人家的想法裡面這樣==ns==

不過時下年輕人看重的可不只是外型,產品功能性也會考慮再三,設計師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思考消費者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再量身打造出最貼近大眾生活的產品。

[設計師
楊志偉]
其實我們就會把我們,自己設計師當成一個使用者,我們生活當中我們需要用到什麼樣的包款,然後我們最常用到的包款有哪些,我們下去做觀察,然後發現說,欸,其實大家都會出門有一個提袋的部分,然後有一個簡便的一個,3C的一個收納袋,然後對於旅行來講也有一個,簡單的一個,可能一個五件組的一個形式。

那像這樣怎麼去,確認它說它已經是染均勻了,還是說,就是用時間來去控制它。

大刀闊斧替柿染產品做了全新改造,但柿染的精髓,還是「染」這個元素,為了讓消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受,他們開創出顛覆性的色系,要在第一眼就抓住消費者目光。

[設計師
楊志偉]
像以往來講,可能大家的,傳統上的認知覺得,柿染是可能比較偏暗沉的,咖啡色系的,比較,不是這麼具有色彩度的,但我們就在跟他們討論的過程中說,欸,我們可以加入其他的媒染劑,比如說不同的媒介,可以發揮出不同的色系,像這次就有產生了一些紫紅色系啊,然後黃色系、綠色系,這樣新的色系的產生。

對於設計師所提出的構想,大姐們也不是通通照單全收,兩個世代各取所長,年輕人提供各種充滿激情的靈感,大姐用專業技巧當後盾,新竹柿染產業吸收了兩位回鄉青年的熱情,顯得更加生機盎然。

[新竹縣柿染文化協會 總幹事
鍾夢娟]
不會說全部照他的意見啦,因為他的意見,是他的想法,我們做東西做這麼久我們知道,怎樣背比較順手,怎樣的,寬度我們會跟他講,他也會參考我們的意見去做修改這樣,對,雙方都會提供意見,不會說,就全部以設計師的意見,設計師也不是說全部以我們的意見這樣子,都雙方會做討論。

[設計師
楊志偉]
其實我們帶給大姐的,比較多是想法上面的改變,因為她們也許會在下一次跟我們討論的時候就會說,欸,這次我有準備了什麼樣的新的東西,那你們看看可以應用在哪裡,就是變成,到之後她們自己反而會提出問題了,然後我覺得,改變想法是比較,比較長遠的。

然後雕完之後我們再去討論說,生產製造的時候,好不好。

展場裡,人們對造型特殊的瓷杯充滿好奇,觸感豐富的紋路,能同時對視覺及觸覺帶來強烈感官衝擊,這是從小在新竹長大的客家青年,陳如薇和楊志偉,享譽國際的作品,也是他們對故鄉情感記憶的延伸。

[設計師
陳如薇]
這個概念其實,因為我們是生長在新竹嘛,那我的祖父,就是外公、外婆,他們都務農,對,現在都還在種,種自己的水果跟蔬菜這樣,所以,從我們的生活經驗,比如說當我們在吃地瓜的時候,在剝那個皮,所以我們在聊天的時候轉換說,欸,皮就是很天然的器皿,所以我們就找了很多一系列台灣在地的水果,帶皮的水果,來做一個杯子的外觀轉換。

2013年,這一系列作品,一舉獲得人稱設計界國際四大獎之一,德國紅點設計獎的肯定。無論在國內國外參展,與生活經驗緊密連結的設計理念,總能激發民眾共鳴。

[設計師
陳如薇]
其實我們的概念就是從手感延伸到共生情感,那共生情感就是在跟人跟物,還有跟設計師本身的生活經驗去做串連,所以有時候設計師有這個生活經驗,不代表使用者有,所以其實我們就是在鑽研那個題材,然後把它帶到生活用品上面,然後去做創作。

[設計師
楊志偉]
比如說像果皮杯這個東西,它就簡單就是以觸感這件事情,跟大家做連結,然後觸感跟水果這個事情,其實是不論東方、西方的人,都是擁有這樣子的經驗跟一個生活的,所以,我們希望我們的東西不要帶有任何的一個,東方、西方的一個色彩,它是可以跟每個人的記憶做連結。

但往往不需要多做解釋,單純透過視覺或觸覺,使用者就會在腦海中,搜尋最貼切的記憶自動產生連結,像這些線條簡約的立燈,就算創作靈感是來自於,陳如薇小時候曾住過的三合院,但也能深深打動外國人的心。

[設計師
陳如薇]
我小時候是住在三合院,那有時候我們在,就是夏天的傍晚的時候都會在那個庭院裡面,乘涼嘛,對,那有時候我們看,看看月光的時候,你會透過窗戶看啊,你也會這樣抬頭看,那透過窗戶看的那種感覺就會覺得,以前的人,他很有,生活中就很有意境,所以我們把這樣的景象搬到家裡面來,然後希望用不同的網目、層次去堆疊出來,讓這個月光產生朦朧的那種感覺。

儘管取材源自於身旁再平凡不過的事物,但陳如薇只保留最核心的概念,重新轉化再製==ns==拿起畫筆,和電腦中的素材相互比對,看似熟悉的幾何線條信手拈來,卻能有更多有趣的解讀,但這種做法一開始卻受到身旁不少人的質疑。

[設計師
陳如薇]
比如說工藝師他就跟我說,你拿那個鳳梨直接翻就好啦,可是這個不是我們想要訴求的一個點嘛,如果我翻一個很像的東西,那我不如就直接用這個東西來做了,它沒有把這個元素跟符號給抽離出來,對,那變成說,它只有一個答案,那我們其實在做的東西,它有好多個答案,很多元的生活經驗在裡面,所以它不管拿到哪個國家,它都有不一樣的答案在裡面。

陳如薇堅持一刀一斧刻劃出心底最純粹的聲音,曾前往歐美遊學一段時間,國外設計師們的工作模式,對她帶來巨大衝擊,也讓她不斷思考,該如何在作品中融入文化特有的溫度。

[設計師
陳如薇]
他們不太會有情感啊,或者是一些,額外的內容,加諸在他們的產品裡面或追溯,因為他們本身,在創作的時候,其實就把這個東西灌輸在這個產品裡面了,所以它文字上面他不會有說明說,我這個是來自於哪裡什麼的,比如像我身為客家人,我創作出來的東西,其實就應該要很有客家人的一個,那個味道或者是一個思維在裡面。

陳如薇的設計理念,最後則是交由老公楊志偉來實踐,但往往充滿感性的創意構想,在遇到理性的製作技術等實際面時,往往會產生拉扯,取捨還是無可避免。

[設計師
楊志偉]
比如說以果皮杯的造型來講,可能我們都會希望這個線條是很明確,很明顯的,那可能在生產的過程中有一些開模上的限制,它就必須,可能要有做一些取捨,它可能不能那麼地銳利,或是這麼地明顯,然後呢,不然這個東西就可能沒辦法生產出來。

兩年多前,陳如薇和楊志偉決定辭掉在台北穩定的工作,回到新竹和姊姊共同開創自己的設計事業,他們怕要是再不回來,可能不用多久,連故鄉的模樣都要認不出來了。

[設計師
陳如薇]
十年前就是,大學去外地念書了,開始每一次回家鄉的時候發現一點一點在改變,那會發現說,能夠傳下去,或者是你能夠改變,但是自己心裡面的那個想法,就是你還是想要回到家鄉,去居住,那會覺得說,那我何不把自己的能力跟我的專長帶回來。

修薄就好了,沒有啦,我剃這邊啦,不用啦。

但在新竹老家的父母,卻對他們充滿勇氣的行動充滿擔憂,更強烈反對。

[設計師
陳如薇]
因為我媽媽是做美髮嘛,那她生意不錯,那很多客人來,有時候這個時間點我們出現了,應該在上班的時間點我們出現在這裡了,那有時候想,就是想跟媽媽聊聊天這樣子,那客人就會說,欸,那你做什麼的,做什麼的,那我們就會說,沒有,我們是做設計的,自己有工作室這樣子,那一開始,可能一年,第一年,還不是很穩定的時候,也沒有確切是在這裡深耕的時候,她不太,不太直接地跟別人說,連親戚朋友都是。

[陳如薇爸爸
陳金賢]
因為大都市的那種設計範圍比較廣嘛,你來鄉下的時候可能,會縮小很多的想法,會比較沒那麼好開發啦,會變成說範圍比較小,要是要創作來講,是有一點影響啦,那當然都市比較好。

在民眾眼中設計能量相對缺乏的新竹,有辦法靠滿腔的熱血和理想維持生活嗎,是父母心中最大的隱憂,甚至連陳如薇時髦的外型與打扮,都曾經成為他們深耕地方的阻力。

[設計師
陳如薇]
應該說,他不是直接的拒絕你,但是在聊天的過程當中,他就會覺得說,你是年輕人,然後你們的想法,不要說我們其實會害怕嘛,那他們一定也都一樣會害怕說,到底能不能聽得懂我們在講什麼,對,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和很多設計師不同,他們不想只關在工作室裡埋頭苦幹,經過不斷走訪,陳如薇決定在,新瓦屋客家文化園區旁的一間小農市集,舉辦設計展,在成果展時,還實際用自己的作品盛裝在地食材做呈現,要讓大家知道,其實設計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也因此串連起更多在地力量。

[農夫市集業者
呂秋月]
比方說他回來這邊,我知道黑生起司夫妻,他本身也是我們在地的優秀青年,在外地工作,其實他們也是想說,回鄉來,能夠貢獻他們在設計的理念,他們也是,常常說,欸,是不是有認識石雕的,不然就是做竹編的,不然就是做不同的產業,那我樂意於來協助他,譬如說有什麼想法,我們年輕人除了跟他學,那我也把我的一些想法跟他交流。

在充滿客家特色的傳統場域,詮釋概念新穎的設計展,透過衝突的美學激盪出更多不一樣的火花,同時加深他們的設計理念與在地生活的連結。

[陳如薇姊姊
陳如瀅]
其實有很多不同的場域跟外型,透過不同的展覽,其實可以,還是可以展現出設計的能量,只是說我們如何去把這一些,想要讓民眾了解的地方呈現出來,而不是受限說,欸,我們這些區就只能做這些展示。

用最直接的方式與地方互動,開始漸漸打出設計團隊的名號,也讓身旁的人,更加肯定他們當初堅持回鄉的決定。

[陳如薇媽媽
蘇美蓉]
我們客家庄有沒有,他要用的資源也很多,有空的時候,比如說這以前,就在這邊長大嘛,對這個環境她也很熟悉啊,要來做這個客家的東西有沒有,可能會比較得心應手啦,想法啊,比較有想法啊,一看到就想起來說,我以前怎樣啊,也看到外公、外婆,或是祖父、祖母這些啊,看到什麼這樣,欸,有一個想法就會想起來說,可以開發這樣啦。

[設計師
楊志偉]
一般來講,新竹給人家的印象可能就是科學園區,或者是科技新貴這樣的印象,反而設計文創這樣子的感覺,似乎比較薄弱一點,所以我們就想說,把我們所學的東西帶回來這個區域,讓這邊的民眾,或者是外地居住的人,來這邊定居的人也可以感受到新竹的,年輕的、設計的另外的一面。

用孕育他們成長茁壯的客家文化,作為源源不絕的設計能量,陳如薇與楊志偉逐步完成夢想的拼圖,希望有天民眾來到新竹,會發現這邊真的不一樣了。

採訪/撰稿 陳沿佐
攝影/剪輯 賴冠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