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不僅面臨氣候的嚴峻挑戰,人力也是一大難題。為了解決國內農業缺工窘境,農委會計畫今年六月試辦農業外勞,優先試辦產業包括了茶葉、菇蕈、蘭花、果樹和屠宰場。雖然政策定調為「國人優先、外勞補充」,每聘四名本國勞工,才能請一名外勞,但是農業場域的工作項目,遠比工業複雜,管理困難度更大,基層更擔心,一旦外勞大軍進入,解決不了問題,反而讓農村中高齡失業問題更嚴重,也把年輕人回鄉之路堵死,今天的專題報導,我們以茶葉作為案例,探討農業缺工問題。這裡(開始)有紅茶\\我就採了不知道多少年了?(妳從幾歲開始採)?可能也沒多少歲啦,這就才,差不多採三十年而已!
說話時手沒閒著,年底才剛採收完茶園裡的冬茶,得要盡快除草!林蘭英是魚池鄉五城村人,自己家裡有茶園,也會到其它茶園幫忙採茶和做些雜事,這是傳統農村社會,很普遍的交工模式,她今年六十二歲,在這片茶園裡,還算是最年輕的,也做了三十多年。
更年輕的,都去做服務業,服務業比較多啦,這個比較辛苦,一般人比較不想做!
[魚池茶農
許杜金萬]
我們魚池鄉,現在的紅茶,(種植)面積愈來愈多,需求呢,採茶工,愈來愈,愈遇到,這採茶工不足的問題,在以前是兩百公頃的時候,採茶工,很好解決,那現在呢,已經達到六百公頃,但是相對地採茶,還是一樣這些採茶工的問題。
南投縣是台灣最大的茶葉產區,以魚池紅茶為例,在九二一過後,一場「紅茶復興」持續到現在,從原本只剩一兩百公頃,擴展到六百多公頃,預計未來至少會有一千公頃的規模,像這片丘陵地已劃好標線,正在架設水路管線,預計年後就要種紅茶樹,反觀採茶工,不但沒有增加,隨著高齡採茶工的凋零,已愈來愈少。
[魚池鄉農會 總幹事
王威文]
農委會在去年,也做了一些,辦了一些講習會,希望透過我們家政班的一些講習會,可以來教育我們的外配,還是我們這裡的家政婦女的第二專長,希望她們可以來從事採茶這個行業,但是事實上,並不是像我們所想像的這麼容易,我也跟農委會建議說,這是治標不治本,那治本的問題是,該如何讓我們的一些青年農民,或是中年的婦女,來加入我們。
[農委會輔導處 處長
張致盛]
哪些產業缺工,那哪些產業缺工的狀況是怎樣?所以,是不是要引進跨國勞動力這個部分,農委會事實上做很審慎的評估,所以我們大概從三個步驟,包括產業結構的調整、國內勞動力的媒介,解決缺工的問題,那再來,真的沒有辦法的時候,才去思考說,是不是來引進跨國的勞動力。
農委會認為,調整農產業結構一直在進行,也媒介國內勞動力,但基層仍反映採茶工的供需缺口愈來愈大,於是農委會尋求勞動部的跨國勞動力政策協商諮詢小組,建立合作平台,引進農業外勞,預計最快從六月起試辦。對於這項重大政策,有基層農會擔心,年輕的農業外勞,恐怕壓縮本地高齡勞工生存空間。
[魚池鄉農會 總幹事
王威文]
我們也曾經在我們內部開會討論過,開放農業外勞,對我們的產業會有怎樣的影響,當然每一項政策,都有好有壞,那好的地方是,我們可以有很多的農業外勞來幫助我們從事農事的工作,但另外一部分,那其實我們這些年長者,他也會反映,他說,那開放那外勞,是不是我們就沒工作了。
[魚池採茶農
林蘭英]
我覺得,如果說(政府)進採茶班來,對這些(採茶工)影響很大,因為很多辛苦的人都七、八十歲,生活還過得不太好,還很多,現在(外勞)來了,當然你老人家就被淘汰了,人家就會用年輕的對不對,對不對,那年老的(採茶工)就沒有人要請了,他就,他就失業,就沒有收入了啊。
[魚池茶農
黃智善]
八十二歲的都有!我們天天出去採,有七、八十歲,我最年輕的,還是我最年輕的,還有,還有,都是外籍過來,有些,有些,去山上沒有工作了,回來他還是要採紅茶\\他也會,我說,啊,妳幫忙我一下,她就會下來幫忙一下啦。
黃智善是從中國廣西南寧嫁過來的,就她的觀察,目前除了本地高齡的採茶工,事實上,在各大茶產區,已經愈來愈多外配和外勞在採茶,農委會為了化解農民的疑慮,目前規畫開放的條件是,每聘四名本勞,才能請一名外勞。
[農委會輔導處 處長
張致盛]
有幾個原則,包括第一個,它可能就是限量,限制它的數量,那這樣就不會影響到我們本國勞動力的就業機會,第二個,它是限制行業的,而不是全面性,第三個,我們是不是由一個點來試辦?所以,農委會目前提出,假如是要引進國外的勞力的話,我們考量的就是用試辦的計畫。
[台灣農村陣線 研究員
陳平軒]
那另外對於很多爭議的問題、法規上的扞格,比方說,引進以後要由誰管理?對,那農委會之前可能說,我們請農會來管理,可是就我們所知,有些農會是反彈的。
[魚池鄉農會 總幹事
王威文]
你開放農業外勞,你每天都要找工作給他,那這個管理的權責單位會是誰?其實有,勞動部還有農委會都有在討論說,希望農會來做這個示範點,當然農會為農民做事情,本來就是應該。
但是,中間有很多的問題,是需要去克服的,例如逃逸的外勞。
台灣現在不只農業缺工,急診室外科醫生也徵不到人,從高階到低階,各行各業都缺工,但缺工要用什麼方式解決?以農業為例,從農委會到農民團體都認為,農業外勞應該是解決問題最後的手段,尤其像是採茶工,它不是常態性缺工,只有在採茶季才需工。
[農委會輔導處 處長
張致盛]
季節性的缺工這個部分,我們考量到的,就是像目前,我們那個家庭照護也有一些外展的方式,用這樣的方式,是不是能夠用外展的方式,就是用NGO的團體、農會合作社團,或者是相關的法人,它能夠來當雇主。那它聘僱本勞,搭配一部分的外勞。
農民團體認為,台灣並沒有農業外勞管理經驗,連農會組織也沒有管理外勞的經驗與人力,而NGO團體過去管理家務外勞或工業外勞的勞動派遣,派出去的時數、項目是有規範的,農業現場非常複雜,不太可能直接移植套用。
[台灣農村陣線 研究員
陳平軒]
比方說,季節性缺工的農民,他在採收的時候,他可能從早到晚都要採收,連採十幾天,對,那我外勞派出去以後,我不太可能像那個家務外勞一樣說,欸,你就去四小時,四小時你就要回來,你不可以住那邊,你只能做採果,你不可以做運輸,你不可以做包裝,你不可以做分類,這些都不可以做,對,那對農民來說,我用起來綁手綁腳的,我要一個人力,我要可以幫我處理農業現場各種狀況==ns==
[頭份採茶農
張瑞伶]
請外勞有一個問題,要怎麼說,老板要,找對人要做對事情,那不會採的,你引進來做什麼?你想這樣就知道了。有些哦,要是不會採的,人說是服侍閹牛,你知道嗎?
張瑞伶是頭份茶農,在新竹苗栗一帶的採茶班裡,也是最年輕的,她過去曾請外勞採茶,結果發現採回來的茶菁,還得再處理一次。
這個採正確的膨風茶,是一心兩葉,要採這個,不會,不會採的人要採成,這麼長,這個這麼長採回去,我就要挑過,會增加這個,這個老板,要再挑過就很浪費錢。這個,這個就不行的,要再加一倍的人工,再去剪,要這樣子,才是標準。
[頭份茶農
林玉萍]
像我們這邊採茶工人,就全都老化了,桃竹苗全是客家庄,全部阿嬤、阿婆,她們年紀比較大,每天,採夏茶又都要晒太陽,對她們來講,也是一種考驗,真的很熱,連年輕人都受不了。那老年人採就會比較慢。
老人家採得慢,總比沒經驗的年輕人好,頭份茶農林玉萍去年暑假找來一群年輕人體驗採茶,那一次的經驗讓她印象深刻,感嘆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和農業現實差距很大。
[頭份茶農
林玉萍]
年輕人去到茶園了以後,就開始,先擦防晒油,塗個護手霜,然後結束了以後,防蚊液要噴好,撐把傘,然後就開始,開始準備採茶的時候,已經過一兩個小時了,那開始採茶了以後,看見昆蟲又受到驚嚇,然後看到,什麼蛇又驚叫一下。
[頭份鎮農會推廣股 股長
蕭鎮林]
當然現在很多,比較年長的,到年紀非常老了以後,子女這些也不肯讓他出門了,像這樣,每年我們這個茶農,就一直在反映,希望說我們農會,是不是可以向政府來反映這種情形。
頭份鎮農會正在統計茶農缺工狀況,準備回報農委會,提出需工申請,從基層角度來看,他們認為,政府本來就應該出面解決問題,只要有做好配套。
[頭份茶農
林玉萍]
沒有外來的採茶工,我可能想辦法,我要去找年輕人,你要不要採茶,或隔壁家媳婦問問,妳要不要學學看啊?想辦法我還會帶個幾個,帶起來,慢慢地跟原本的老班底,一直採,盡量試,可是當我知道說,欸,我有,我有外來的勞工可以請。開始慢慢地,我就,我的態度就變成說,要採妳就繼續採,要是不要採就算了。
茶農最擔心的,其實是原本傳統的交工體系與採茶文化會消失,況且,東南亞國家也開始限制輸出勞工,以印尼政府為例,已宣布在2017年,停止輸出家傭到國外。
[頭份茶農
林玉萍]
那外勞開始進來了以後,我已經完全把採茶的工作,全部交代下去,就會依賴他,我只要依賴了三年以後,欸,我所有的事情可能,那三年以後,我自己的採茶班,班底也全部沒有了,解散掉了嘛,而老人家三年沒採茶了,你再找他回來採,不可能的事情了。
那三年以後,萬一外勞不進來的時候,那我要怎麼辦?
[台灣農村陣線 研究員
陳平軒]
解決勞動問題,能力比較低落的小農,反而沒有辦法受惠於這個政策,可是在於解決勞動問題上面,彈性比較大的農企業,或者是資本農,它反而比較有可能去受惠於這個政策,那這個,這個資源的分配就很,很不平均。
農民團體觀察大型的農企業,本來就可以從其它管道取得外籍勞工,開放農業外勞後,只是讓資本農不用拐彎抹角,更加名正言順。
[台灣農村陣線 研究員
陳平軒]
可是實際上占台灣85%的小農,缺工情況一樣很嚴重的小農,那麼他,我本來在我村莊裡面,請一個中老年的人,然後我負擔的成本就已經,我就已經要在那邊精打細算了,結果又更貴的外勞進來,而且外勞並不是說,我可以像本勞一樣,我可以給他時薪。
[農委會輔導處 處長
張致盛]
事實上,以小農的狀況,或者是一些農戶,它需要的只是短時間,所以我們農委會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是,能不能用外展的方式,用試辦外展的方式,就是,有一個法人,它來請工人,然後當我們的小農需要工人的時候,它跟這些法人單位來申請,那解決他一、兩天的工作。
問題的根源還是在於:目前所謂的法人機構,包括農會在內,都持觀望或反對態度,而政策應該如何鼓勵、且協助年輕人返鄉!近年來,愈來愈多青年農民回鄉組小農團體,數量雖逐漸增加,但要真正成氣候,對台灣農業形成關鍵影響,仍不容易。
[農委會輔導處 處長
張致盛]
事實上,農委會這幾年來很鼓勵我們的青年農民返鄉,所以這幾年來,我們輔導的包括,專案輔導的部分,目前已經到第二屆,206人,那包括我們在地的青農聯誼平台,目前有1150多人,加入我們的平台,所以這個青農返鄉,這個工作是農委會重大的政策,我們隨時在做,而且持續要做。
[台灣農村陣線 研究員
陳平軒]
(引進後)我本來的勞動力問題解決了,對不對,那或者說,我的政府資源投在這個地方來了,那麼年輕,它會不會排擠到年輕人回鄉的資源?那年輕人進鄉的時候,這些外勞在從事的工作,本來是他們可以做的,他們可以在初期站穩腳步的工作,他們沒有了,對他們回鄉的誘因就更低了,那麼長久下來以後,年輕人更不會回到農村。更不會回到農村的情況下,那麼當面臨,不管是外國勞動力緊縮,或者是說一些法規上的限制的時候,這個勞動力問題,又會再次浮現。
當台灣充斥中高齡閒置人力,青年就業問題還未解決,此時引進農業外勞大軍,究竟對台灣農業的長期發展,是傷害,還是幫助?
[頭份茶農
林玉萍]
像我的工廠就好,我的工廠製茶的,慢慢地,全部都是老人家,採茶的也是老人家,到最後沒年輕人有這種技術了,再來製這種茶,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東方美人茶,以後要是沒人採茶,又不會用手工製茶,就變成說,你要用機器去剪回來,再用整套機器做,那就不叫東方美人茶了。那我覺得如果這樣的話,是台灣的損失。
如果年輕農民,才是農村未來可以長遠穩定發展的關鍵,農業政策就得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吸引青年農民回鄉?引入農業外勞可以長治久安嗎?又能否有效管理?或者終究還是飲鴆止渴,反加速農業傾覆的危機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