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內埔鄉有一對兄弟利志成和利志南,除了是汽車修理師傅,還熱心公益,當家扶中心志工、義警,更致力於推廣六堆客家文化,修車廠一角販售六堆客家音樂CD,兩兄弟一到假日則在家鄉做田野調查,收集村庄裡的文史資料、人文故事,甚至自掏腰包辦村刊,希望讓鄉親更了解家鄉事。仔細檢查汽車內部零件,為顧客的愛車做保養,沒錯,這的確是汽車保養廠,不過外頭卻又掛著「六堆CD販售」的旗子,汽修廠怎麼會賣音樂CD呢?

[利志成]
其實客家CD真的創作不容易,不過拿到唱片行寄賣的話,唱片行又要加它的利潤上去,所以變成說,它(唱片)的價位很高,很高的時候,民眾接受的程度就不大,我這邊順便擺,加減賣,甚至怕人家不知道,才做了(掛在)外面「六堆CD販售」的旗子。

不只幫忙賣CD,利志成、利志南兩兄弟,大概是最「不務正業」的修車師傅,他們長期擔任家扶中心志工、當義警,熱心參與公益事務。感情深厚的兩兄弟,總是穿著相同的衣服同進同出,因此被稱為志工界的「馬利兄弟」。星期一到星期五,馬利兄弟忙著修車,沒想到假日更忙,除了做志工,他們有時又搖身一變成了家鄉的文史特派員。

<現在幾代了?現在三代,三代做粄的,我媽就開始做,我第二代,我兒子媳婦第三代。>

來到內埔鄉興南村,拿下「客家第一粽」名號的百年米食店,利志南一會兒好奇地詢問著老老闆娘這家店的歷史,一會兒又問著粽子銷售的最高紀錄。

<賣最多的紀錄?最多一千多顆(粽子),一天一千多顆喔。>

拿著照相機或攝影機做紀錄,馬利兄弟假日時,總在街頭巷尾四處跑,做田野調查,挖掘家鄉的人情趣事和文物瑰寶。

<這就是我們的老街,蕃仔埔最熱鬧,有這兩間糖果店和雜貨店,尤其過年的時候最熱鬧,玩骰子、玩象棋,吃番茄,就是這裡最熱鬧的時候。>

老街上傳承三代、開了七十年的老雜貨店,自然是馬利兄弟做田野調查不能錯過的好地方,這間雜貨店,販售村民生活所需的各式用品,以前的交易方式還充滿了人情味。

[雜貨店老闆娘
李賴玉珍]
以前不像現在都現金交易,我們還讓人賒帳,要記帳喔,沒錢的人就來賒帳,就給人方便,我們都要記帳,記到割稻收成了,才去跟人家收錢,所以大家想說,我們這邊比較好交易、比較容易賒帳,我們店就很熱鬧。

<他們注重的就是,不要賺人家太多錢,寧願自己虧一點錢,吃虧一點不要占人家便宜。>

這些在家鄉各個角落發生的小趣事,以及耐人尋味的老故事,馬利兄弟都將在村刊上發表,而村刊的名字,就以內埔鄉興南村的舊名來命名,叫做「蕃仔埔七號」。

<我們會做「蕃仔埔七號」,是因為很多人,很多年輕人不知道這些事情,我們就用「蕃仔埔七號」報給全村庄的人知道。>

雖然當修車師傅的收入並不算優渥,馬利兄弟卻自掏腰包辦村刊,就是希望資金單純,不要有其他色彩介入,破壞了報導淳樸風土民情的初衷。

[利志成]
我們會想說,這種村刊盡量越單純越好,不要混雜的太多,有的沒的進去,所以想了很久,乾脆就以自己能負荷的情況(來做),衡量過後,自己自掏腰包,因為一期才幾千塊,對我們來說,還自認負擔得下去。

兩兄弟熱衷家鄉的文化傳承,出村刊和鄉親一起分享家鄉事,鄉親們感動,他們的母親也引以為傲。

[利志成、利志南母親
徐招娣]
我說沒關係,你們儘管去做,做得到年輕人很努力去做,這樣我很開心。不是做壞事沒關係,我就這樣跟他們說,我說儘管去做。

[雜貨店老闆娘
李賴玉珍]
我覺得他們這麼有心,來採訪老店,我也很感謝他們,我老人家退休了,他們這麼熱心,我也很感謝他們。

在鄉親的支持與家人的鼓勵下,馬利兄弟越做越起勁,即使辛苦,仍樂在其中。

[利志成]
我們認為我們在做的時候是在享受快樂,也不會感覺說,總是自己在付出,自己在出錢,很累,不會,所以家人久了也會認同,會認為說,我們做這種事情是為大家服務的,沒關係。

[利志南]
做(文史調查持續)做下去,會比較好玩的是,你認識的人越多,好像這邊也是親戚那邊也是親戚,因為問一問,你是誰的小孩,變成說親上加親,和隔壁鄰居、整村庄的人都變得感情很好。

雖然「蕃仔埔七號」,目前只發行到第三期,但利氏兄弟,希望一步一腳印,透過刊物,慢慢地將家鄉的故事說給更多人聽,讓更多人感受到,村庄裡淳樸而真切的人情趣味。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