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生都有這樣的經驗,吃膩了學校餐廳,但到校外吃,食材也不知哪來的。清華大學一群喜愛烹飪的學生,便與學校承租餐廳廚房,從設計菜單、採買食材、料理都是由他們完成,每兩到三個星期還會更換菜單,由不同學生擔任主廚,此外,這間餐廳食材成本達六至七成,使用有機、無毒、在地小農的食材,就是要讓學生們吃得安心無負擔。
大學生下課後,不是往圖書館跑,就是約三五好友一同遊玩,但在清大的校園裡,卻有一群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前往學校廚房==ns==戴上口罩、帽子、圍上圍裙,將剛採買的食材,清洗、削皮、切塊,他是今天的主廚,薛正暐。

[清華大學小大廚房 主廚
薛正暐]
就是很喜歡吃東西,然後到最後就是,想要看看自己吃的東西是什麼,從什麼東西變來的,就去研究,就覺得,喔,好像滿,滿有趣的那就,就是做下去這樣子。

薛正暐帶領著內場工作夥伴們,分工將料理完成,他們都是喜愛料理的清大學生,而這裡是一間由學生獨立經營的廚房,成立的想法是來自於學校一門,社會創新課程,目的希望,用創新又可以改善社會問題的方式來發想,而餐廳就在去年年底成立,希望改變校園飲食環境。

[清華大學小大廚房 店長
李軍廷]
一方面是回應,那時候社會上的一些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那一部分也剛好我們學校的餐廳,那時候營運方面就是也沒有很好,那時候就想說如果有一個廚房,是可以讓學生他想做料理的話,他可以來這邊,然後不僅煮給自己吃,也可以把他料理跟大家分享的話,這會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參與的學生們各個來自不同系所,團隊透過分組方式,讓成員自行發想每週菜單,平均兩到三個星期就會更換一組,譬如搭配萬聖節這週,因此從前菜、湯品、主菜到飲品,都能看出用心。

[用餐學生
周彥彤]
之前就不會特別想來,就是,因為我覺得這邊比較,離平常會生活的地方比較遠,嗯,然後就也沒有特別好吃,然後就不會,不會想要過來,我覺得很棒,像剛剛那個眼珠是那個,用珍珠做的,然後,而且你看那個,就是它的,還會把指甲剪出來,我就覺得很,就是很棒,對,(那吃起來的口味口感)?很好吃。

[用餐學生
江秉儒]
因為是,就,同學自己規畫的,然後這包括整個環境,然後食物,都是學生自己來,所以我覺得意義很非凡,然後,有同學把關就比較安心這樣子。

[清華大學小大廚房 內場人員
關子顒]
我覺得就是呈現一道作品,就是一道菜的時候,裡面應該會有更多的心意在,對,所以我覺得,就是從學生,從自己,因為學生跟商家是完全不同的角度,對,所以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做一道料理給學生,我覺得,更有意義。

[相片提供 小大廚房]
看看學生們的創意料理,有台式、日式、韓式,以及義大利風味等,而每一次的成品要能出餐,可得要經過多次試做及邀請專業師資指導。

[清華大學小大廚房 主廚
薛正暐]
第一次是,你自己想做的菜單,然後試做,然後假如說你這一週有請導師的話,你可以給導師吃,導師覺得 嗯,還不錯、還不錯,然後導師也會給你一些建議,然後給你完建議以後,第二週你再回去,再自己做一次,然後再給導師吃,然後最後第三週就是要,最後就是出餐這樣子。

[影片提供 小大廚房]
這裡就像是一個料理實習平台,包括營運團隊、主廚、內外場人員,都是不支薪,而是透過外聘師資來開設相關培訓課程,透過認識食材、學習烹煮料理來回饋成員們。

[影片提供 小大廚房]
[清華大學小大廚房 店長
李軍廷]
如果我們有剩餘的利潤的話,我們就會去請一些外面的導師,可能是外面一些餐廳的主廚,或是一些甜點師傅,然後我們請他來上課程,然後,小大廚房的成員,都是可以免費參與這些課程的,就我們希望可以把這邊,就大家可以來這邊煮料理,然後,但是也可以有一些收穫,就可以增進他們的廚藝。

這個是茴香,喔,茴香喔,茴香,我可以聞嗎,茴香你就單純炒薑絲,可以聞嗎,可以啊,可是茴香底下面不是有一個大根的東西嗎,那不一樣。

成員們平時也會主動前往包括各地的有機市集、甚至是逛逛菜市場、還會實際拜訪農民,透過對談,學習更多食材及料理的新知。

[蛋農
羅有助]
讓學生非常了解說,你的食材來自於哪裡,然後你的食材對農戶,農戶對學生們餐廳,他非常安心度在哪裡,讓他知道說,我們農民,在辛苦在耕作的時候,他們知道說友善的利用它們,完全食材不會去浪費它們。

[清華大學小大廚房 主廚
許嘉琪]
因為這邊的農民都很喜歡分享,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理念,然後他們就會分,分享給我們他們一些種植的想法,然後像有一個就說,他喜歡來市集是喜歡跟人面對面交流,然後他就會,他想要教給一般人就是正確的知識,然後就來這邊也可以學到很多,就是我們平常不知道的。

[清華大學小大廚房 主廚
薛正暐]
我覺得來市集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你可以跟農民就是一對一對談,因為這不只是可以讓你接觸食材,可以讓你學到更多東西,假如說你只是在網路上訂貨,或者是,就是反而沒有親自接觸到東西的話,農民會告訴你很多,他自己在農業上一些知識。

實際了解農民後,成員們認為,一般餐廳食材成本以三成為主,他們是以六到七成為採買預算,這點就看出他們的用心,其中三成左右,還會使用有機、無毒在地小農的食材,每一次採買的食材,也都會登錄在校園食材平台中,有時採買過程中,店家還會給予許多建議。

[綠冰箱 老闆娘
阮淑卿]
我們台灣的食材很棒,但它有一個季節的問題,對,就說你可能秋天,你就吃不到就是當令的,可能白蘿蔔都還沒出來,對,那你可能,你可能冬天圍爐要吃的東西,你在夏天我突然想要吃火鍋,但是這個時候大白菜沒有出來,那我們就可以跟他講,我們就依我們的對食材的了解跟經驗。

[清華大學小大廚房 店長
李軍廷]
我們就,就是在考量到價格,就它有成本控制之下,我們盡可能的使用,那些我們覺得,可能比較友善在地耕種的食材,對,然後我們會去選擇這樣食材。

許多學校裡都有餐廳,而這間在學校裡很不一樣的餐廳,除了想改善校園食的問題,未來也希望讓廚房走出校園外,期望能結合,偏鄉學校營養午餐、新移民美食等議題,發揮社會責任,讓這場校園飲食革命,將人、食材與土地拉得更近一些。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