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江流域除了流貫福建長汀,更經過武平、上杭、永定,廣東大埔等縣境,其中位於汀江中游的上杭縣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不僅保留30多個客家姓氏始祖的祖祠、祖墓,後代子孫遍布世界各地,因此每年都有海內外鄉親前來尋根謁祖。位在上杭的李氏大宗祠,建築規模宏大並保存相當完整,因而被稱為客家第一宗祠。而在台灣桃園也有一群李氏子孫,雖然已經不會說客語,每年還是會推派代表回到宗祠祭祖。2000年時,上杭縣成立了客家族譜館,如今已收藏131個姓氏,約2000多部、1萬多冊的客家族譜。<(真的被你找到了),對 找到了,(找到了)>

來自台灣苗栗的邱氏夫婦,歡喜的看著剛找到的族譜,上杭客家族譜館雖然不大,卻收藏了數萬冊的珍貴史料。"家有譜 州有志 國有史",族譜是記載了一個姓氏的祖先名諱及家族歷史的重要文獻,許多人都透過追溯的過程,找到了最親密的血脈淵源。

[上杭客家祖譜館
館長 嚴雅英]
族譜作為一個客家人的家族史料,它是印證了整個客家人的歷史,也就是說從客家族譜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客家裔孫怎麼樣向外播遷,怎麼樣進到台灣。

<資料畫面>
而今年3月下旬,上杭客家族譜館帶了27大箱的族譜到台灣巡迴展覽,當時受到台灣鄉親熱烈迴響。
但隨著收集的族譜數量增加,原有的展覽空間已不敷使用,因此從2008年開始興建了新的客家族譜館,預計明年年初將完成,更增進兩岸文化交流。

[上杭客家祖譜館
館長 嚴雅英]
現在來說我們收集族譜裡面,有131個姓氏、有2000多部的族譜,我們在這個過程中,還收了客家地區1萬多份的家族契約。另外一個就是在兩岸族土的對接上,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先後非常多台灣的客家人來這邊尋根。

10月的上杭,就像辦喜慶一般格外熱鬧,參與這場海峽兩岸客家族譜論壇的人,都帶著期待又興奮的心情,將多年來的族譜研究和大家分享。台灣許多學者也共襄盛舉,對族譜研究的觀點也提出不同的論述,使得兩岸交流激盪出更多火花

[福建省客家研究聯誼會
副會長 吳漢光]
同一個宗族的人,都非常的團結很和諧,所以加強了聯繫,對族譜來說就發揮了作用。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
監事 黃淳康]
滿有意義的,對宗族來說,以宗族為主,它是一個力量的發揮。

[玄奘大學講師
薛雲峰]
說台灣人要尋根,要尋根可能是受到漢文化,強勢漢文化的影響,所以我們來研究族譜,大家要用比較開放、比較多元的心情和角度來看。

透過客家族譜的研究,或許已在無形之中牽引了兩岸客家淵源更多共鳴和深層意義。而許多人透過族譜尋到了根,更是每年都返回宗祠祭祖。

坐落在官田村河谷大盆地的李氏大宗祠,五扇方圓相間的大門一字排開,相當有氣勢。宗祠內的工人正在吊掛古色古香的紅色燈籠,準備迎接海內外李氏客家子孫。在清道光16年也就是1836年,李火德入閩,在當地墾荒落地生根,因此後人將之視為開基始祖,為了感念他而建立這對海內外充滿影響力的李氏大宗祠。

[上杭李氏大宗祠管理委員會 
主任 李福如]
很遠的美國的、日本的 、英國都有回來過,現在火德公的裔孫,在大陸和海外有一千多萬,在台灣有幾十萬。

<一般就是我們李氏子孫來拜祭我們火德太公的時候,這個門才可以打開的,一般情況下是不能打開的。>

坐北朝南的祠堂,集客家圓樓與方樓為一體,呈「回」字型,經歷風雨侵襲,牆柱上的雕花依舊清晰,中廳兩壁「忠孝廉節」四個大字,代表先民的道德圭臬,與對後人的諄諄告戒。

[上杭李氏大宗祠管理委員會
主任 李福如]
這個是我們客家建築的特色,我們的建築是前方後圓、前低後高,為什麼呢?晚輩會更厲害,一代生一代,晚輩更厲害。

一代一代的李氏子孫在各地開枝散葉,有的也輾轉遷徙到了台灣,不過大部分人語言已被同化,成為所謂的「福佬客」。

[桃園李我任宗祠管理員主席
李詩宗]
上杭過來的那時候是講詔安話,到台灣來就沒辦法講詔安話了,我的祖父都會講詔安話,到我們這一代就沒有辦法講了。

語言流失,更不能忘了自己從哪裡來,因此每年這群李氏鄉親都會回到福建上杭的宗祠祭祖。

[桃園李我任宗祠委員
李創立]
看到那個建築那麼莊嚴,我是嚇了一跳,那個時候還在修路,路不好 還要走一段時間,確實是很壯觀。

[桃園李我任宗祠委員
李詩妹]
清明前後,我們會去祭祖,李氏的宗親都會去開會,每個人都很親切 都很歡迎我們。

族譜、宗祠都提醒著人們不要忘了家族歷史,對李氏子孫來說,宗祠不僅凝聚了宗族,更福蔭著世世代代,延續客家血脈。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李鴻祺 范群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