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台灣的中元節前夕,常會看到像這樣閃亮奪目的粉紅色燈籠,一字排開,直挺挺豎立在許多橋上,而對「好兄弟」來說,「水燈排」就像燈塔般,指引水上的孤魂,上岸前往普渡祭場。不說你不知道,施放水燈這項文化已流傳了上百年,但製作過程卻難得公開,採訪團隊這回挺進工廠,大解密!


 

 

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水燈排緩緩升起,退後點看,整排粉紅色、直立的水燈,就像變形金剛一樣,大展絕招,站立起來,恭敬地向宮廟行禮。

桃園南崁五福宮主委

陳宗賢(右)

今天是用水燈排的,繞五大庄,三十五個村去踩街,完了以後那麼我們,踩完以後就到,景觀最漂亮的,地理環境最好的南崁溪的南崁大橋下,去那邊放水燈。

 

台灣民間習俗「放水燈」是每一年的重大活動,用意是希望無主孤魂循著水燈的指引,上岸接受普渡。

法師

陳勝鍵(左)

「水燈排」就是,為什麼要亮亮的,就是要引致這些,這些水魂,讓他看到照明的東西,我們到那邊把它照明,引致那個「水燈排」,最後還是要回到廟這邊,所以把他的魂引致到這邊做一個,做一個安置的地方。

 

其中「水燈排」遊行,更是中元節時期的一大重頭戲,高聳的「水燈排」是一種昭告,沿路招引「好兄弟」聚集到定點享用祭品,這項習俗在地方上已流傳許久。

桃園南崁五福宮總幹事

邱進賢(左)

早期的時候那個燈籠,那個不是像現在的有直流電的燈泡,以前都是用蠟燭點的,所以說我們跟班的,也要帶一些那個噴霧器的裝水,萬一著火了要把它滅掉,所以早期的放水燈,跟現在有些不一樣了。

 

如今的「水燈排」改用貨車載運,升起後高度可達四十二台尺,大約有三、四層樓高,透過機械動力設備,可以自由升降。水燈排車經過宮廟前,就會從平躺的狀態抬升起來。

桃園南崁五福宮總幹事

邱進賢(左)

我記得我們年輕的時候,大概民國四、五十的年代,那時候就是用人工扛的,不是像現在用車子載的,至於我知道大概一排,整個排的可能燈籠比較少一點,大概一排五、六個人要扛,不含的在拉,豎起來的時候要用繩子拉。

 

時光匆匆,社會環境一直在改變,「水燈排」的樣貌也不停變換,這靠的是背後有一大群人,不停突破又突破。

 

位於新竹新埔的工廠,每年中元節前就會裡裡外外忙翻,這一天難得有機會,客家新聞雜誌特地前進「水燈排」的秘密基地,直擊神秘的製作過程。

工作人員

謝應星(左)

這要綁緊,一排有八個,二十五排就有兩百燈。

 

工作人員邊講邊忙,雙手還趕著將一個個燈籠綁緊、對齊,如果一個燈籠是一個點,那從一個點先構成一條線,再組成一個面,完整一整面,可多達兩百盞燈籠。

新埔民俗藝術第四代

劉興星(右)

普遍台灣燈籠目前有四種顏色,分別一種是白色,白的是喪事用,廟會用的是黃的、紅的跟粉紅的,粉紅也有人說是桃紅,普渡就一般用紅的、黃的、粉紅的。

新埔民俗藝術第五代

劉保志(左)

八十八燈開始做,做到一百燈,一百燈後又要做更巨大,一百二十燈,一百二十燈做一做,又要做到一百六十八燈,一百六十八燈再做做做,現在又要大到兩百燈,一直改變改變後東西越來越大,這代表什麼,表示廟也有能力,表示廟有那樣的能力請好兄弟,足夠讓他們吃。

 

隨著現代社會客戶的要求提升,「水燈排」的規模不只越來越龐大,花樣也越變越絢麗。

新埔民俗藝術第五代

劉保志(左)

已經四十二尺了啊,四十二尺就等於一個貨櫃在路上跑,以前的時候沒這麼華麗,以前的水燈排僅小小支的,就像什麼榕樹枝幹,榕樹枝插得滿滿的,插滿後就做一個葫蘆形狀,就做成一個「福牌」。

 

仔細看,支架上布滿密密麻麻的開關,一座一座緊連在一起,要炫、要繽紛,全靠這個。

新埔民俗藝術第四代

劉興星(左)

雨板燈,這個有三個色,它有,一個燈就有三、四種色,有全彩的,有七彩的,有七彩跟全彩的燈,有了這個燈就更漂亮了,還有第二點是比較不會撞壞掉。

 

打造「水燈排」這項功夫,新埔劉家已經傳承了三、四十年,劉家人打從搭醮壇、豎燈篙、糊紙都能一手包辦,在他們手上,這項傳統工藝,儼然已經演變為精密工程。

新埔民俗藝術第四代

劉興星(右)

早期我隨著我爸做的時候,那時候做的「水燈排」,小小支而已,才一百燈,現在的人台灣人的要求,要製作更大的,更大的如果用竹子、樹枝製成的,無法做那麼高,後來改用鐵的,就可達兩百燈。

 

往前 這邊,往前,再來,往前,再往前,再來再往前。

 

第五代傳人劉保志,跟著父親做水燈,從小看到大,他迎上電力系統以及機械時代,這幾年還引進天車設備,把工程的概念帶進傳統工藝。

新埔民俗藝術第五代

劉保志(左)

如果沒有(起重機),這裡的人我再多請十個工人也不夠,沒那個力可以扛,對啊,現在如果沒有,如果有這個設備,我可省下二十人的力氣,因為這太重,這個一支就重達三、四百公斤,太重了沒辦法,一般人扛不動。

 

透過開關,將架桿操控到位,這根中柱就像人的脊椎一樣,得正、得穩,才能一舉吊起三、四百公斤重的「水燈排」。

 

前面呢,前面可以嗎,前面燈籠會碰上喔,要不要退一些。

新埔民俗藝術第四代

劉興星(右)

裡面是看到一根棍子而已,但裡面有很多秘密,許多的商業機密,許多技術,還有來的車輛,多達十幾種車輛,必須配合尺寸、規格,很困難,是我們客家人克服了,將困難打破。

 

整組的「水燈排」裝置和貨車合為一體,透過油壓設備操控起降,但最怕的就是豎起時燈籠脫落,工作人員用鐵線繞過支柱,旋緊,一圈又一圈緊密纏繞。

工作人員

劉宗智(右)

沒綁緊就怕會滑掉,綁緊就好了,一個水燈排要綁三處。

 

看看這令人嘖嘖稱奇的畫面,不得不說工作人員就像是有輕功一樣,小心翼翼像踩著獨木橋前行的同時,又能熟練地來回確認,每個交接處都詳細檢查,絕不放過。

工作人員

何寬宣(左)

綁緊比較重要,有跟我講過要纏麻花,我來好不好,自己角度要抓對,至少你會弄,我都不會弄,我弄會,你看新埔民俗門口那麼多鐵絲,我在那邊玩好久才會的。

工作人員

何寬宣(左)

檯子,綁好檯子這個才不會滑落下來,對,不會滑走啦。

新埔民俗藝術第五代

劉保志(左)

(油壓)這個設備最重要,如同生命支柱,因為我們要豎立起來、要放下來,甚至還要表演,表演,所以這個油壓設備要非常地精密。

 

壓下來,好,不然我不能動,壓,好 壓著不要動喔。

駕駛

陳國鎮(左)

我要回龍潭去,對啊,後面還有兩輛要來裝,我先走囉。

記者

許儷齡(左)

貨車在這進進出出,剛剛才一台裝好燈籠,準備回去,另外一台又緊接著要進來,整間工廠在中元節前,就是這麼上上下下忙得不可開交。

新埔民俗藝術第五代 劉保志 聲音來源(左)

一做,吼,沒日沒夜,全部的工人都累到翻過來,累到翻過來,沒辦法啊,沒辦法啦還是要做,不然時間趕不上,中元節也就是一天而已。

 

時間極度壓縮,分分秒秒都在做壓力測試,劉保志就曾經一個禮拜沒什麼闔眼,紅眼拚完三十輛「水燈排」,為的是確保出發後,任務圓滿完成。

記者

許儷齡(右)

準備出發以前,現在看到工廠內許多工作人員,正在確認,要確認些什麼呢。

工作人員

羅榮昆(左)

這個油壓台要拉緊,上下要操作的時候,必須用正確的做法,才不會危險。

 

來來回回再三檢查,出了工廠後就是備戰狀態,而且一次就是近二十輛車一起出門,這無疑是一場團體戰!

新埔民俗藝術第五代 劉邦彥(左)

轉彎的時候要先注意,對向有車子來嗎,我們要注意安全,才不會碰撞到人家的車,轉彎全都要注意就對了, (不然太長了),對 很危險。

 

黃色、粉紅色,十六輛「水燈排」,長長的隊伍在馬路上奔馳,一輛接一輛好不壯觀。考量到車身長,得盡量挑筆直、少轉彎的路線走。

桃園南崁五福宮主委 陳宗賢(右)

這個水燈排喔,那麼我們有十六排,五大庄有十六排,來到我們五福宮,來報到來敬神,然後開始出發,去到五大庄的每一個村。

 

採訪的這一天,「水燈排」一抵達目的地後,馬上就集結準備開始遊行,尤其晚上還要前進到人氣旺的大街上,開展變形。

 

十六輛水燈排車在馬路上豎起,旁邊還有車輛通行,華麗炫目的景象,所到之處吸引大批民眾圍觀,中元習俗也成了吸睛的燈光表演秀。接著再往溪畔,高高站在橋上…

新埔民俗藝術第五代

劉保志(左)

是要跟村莊內的這些好兄弟說,迎一迎 繞一繞 帶一帶,叫他們上車,今天義民爺普渡,上車,帶你去義民爺那裡普渡,如果哪裡的廟,哪裡的神明哪裡普渡,他們那裡放水燈,也一樣會請水燈排去。

 

放水燈的儀式在法師宣讀祭文、誦經後,一座座水燈座,順著水流緩緩漂往遠處,指引「好兄弟」上岸接受普渡。多年來,這項習俗就這麼一直流傳在許多地方。

 

中元習俗隨著時代演變,不但沒被遺忘,反而還更添科技感跟可看性,每年就這麼透過文化創新演繹,持續將舊傳統展現出新風貌!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