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吉安鄉的干城村,擁有來自中央山脈的純淨水源,孕育出干城豐富的農產,吉安鄉公所計畫將把干城推動成有機村,以提升農業產值與環境品質,當地居民、民宿觀光業者、和有機農民都樂觀其成,只是計畫區裡,九成以上都還是以慣行農法耕種,而據鄉公所調查,區域內願意配合的地主僅有2成1,有條件願意的也才1成3,如何取得大家共識,是一大難題。而全台第一個有機村,同樣位於花蓮,富里鄉的羅山村,當初也是歷經許多波折和挑戰,才取得村民認同、得以推動,他們又是怎麼成功的,一起來看。
清澈圳水,源源不絕,流過吉安鄉干城村,這是來自奇萊山的恩賜,鄉公所預計要在干城一街、台九丙線、吉安路六段、以及吉安圳中間的範圍,設置有機專區,面積約一百公頃,看上的,就是這裡的天然環境,以及獨立、乾淨的水源,希望透過專區設置,提升農業產值及環境品質,原本就在這塊土地以有機方式種植的農民,很是開心。

[吉安鄉農民
蔡石金]
很好啊,因為,因為大家都種有機的,對大家都好。發電廠的大排水溝下來就分支這個小水溝,小水溝上面又沒有人在種什麼東西,做有機的最好。

穿梭在茭白筍田中,蔡石金說,吉安圳水溫度低,種茭白筍最好,而且不噴藥也能長得好。

種芋頭,我有種一次,就這麼小,長不起來,沒有灑藥,就給我想到種茭白筍,我不要灑藥,但是草,用割草機割, 我種了不用灑藥,就可以。

而另一頭,單語溱的火龍果,也快收成了==ns==

這快要成熟了,(快成熟了),對,快要成熟,再等一、兩天,就可以,也不能太,太熟==ns==

[吉安鄉農民
單語溱]
至少這裡的空氣,一片,都會很,都會很好啊,人家說,欸,干城有機村,就知道這裡,不管種菜也好,種水果都好,就變成會形成一個,一個,一個型態。

這樣的好環境,也吸引在隔壁的福興村,經營了十幾年有機農場的趙子崙加入,他即將在干城租下約四公頃的土地。

[吉安鄉有機農場 經理
趙子崙]
它是吉安大圳的源頭,那對於整個土壤啊,或是種植的植物來講,其實它是一個,比較,做有機村來講其實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干城村環境清幽、又有自行車道,光看眼前風景,就是一大享受,對於有機村的設置,觀光、民宿業者也都樂觀其成。

[干城村民宿業者
酆愛國]
配合他們成為一個有機村以後,所有的產品我們也能夠利用到,一方面就是說,對這個地方的農民來講,他有一個好的收入,另一方面對我們來講,我們也有一個好的食材,那這樣來供應給我們的客人,互利的情況之下,請問,他們有收入,我們有好食品,那客人為什麼會不來。

[干城村民宿業者
翁念叔]
我們的客人來到這個地方,他們當然會希望說,來這邊有花蓮的好山好水,新鮮的空氣,乾淨的水質,結果呢,旁邊在噴農藥,那感覺是非常不舒服。我這邊曾經有客人會因為說住宿到一半,那因為晚上住,隔天早上客人看到噴了農藥之後他們就是,就是很匆忙就離開這個地方。

願景很美好,但在公所規畫的區域內,九成以上還是以慣行方式種植,農民想做有機,並不容易。

[吉安鄉農民
單語溱]
我總不能跟他講說,你不要噴,每次噴的時候我就戴口罩,因為真的很臭,有時候觀念要慢慢的溝通,這樣子啊,(有的人聽不下去),聽不下去,因為,像我們的田租給,租給那個芋頭的,他是用最強的,可是他的利益很高,可是,不是他吃,是消費者吃啊。

目前干城主要作物是芋頭、韭菜等,吉安鄉引以為傲的農產,但是農民也坦言,因為病蟲害的關係,不得不以慣行方式來種植。

這個要用這樣==ns==你看看,這樣就很漂亮,這樣,這樣就好了==ns==

[吉安鄉農民
林文生]
沒有用農藥是沒有辦法,牠會,這個蟲牠會吃這個芋頭,先吃葉子,然後再吃它的莖。

林文生種了十幾年芋頭,他說芋頭最少要十個月才能收成,期間至少得施肥十二次,並不容易照顧。同樣不好種的,還有韭菜。

[吉安鄉農民
李侑璋]
它有病害啊,也有蟲害,對啊,本身就是說,因為,蟲牠也是會進化的,對啊,所以說你還是,還是,就是說它蟲害比較多所以說,比較沒有那麼好顧。

李侑璋家種韭菜已經三十幾年,他是第二代,每天半夜兩、三點,就得出門割韭菜。

第二代都不太願意接就是,做這個太辛苦了,下雨天、颱風天還是要出門。

吉安鄉是繼宜蘭縣三星鄉之後,全國第二個全鄉通過吉園圃認證的鄉鎮,採收之前,芋頭、韭菜等農作物得先送到農會檢驗室,確認沒有農藥殘留後,才能採收。但現在干城要以更高的標準,推動有機農產、打造有機村,未來這些在計畫範圍內的芋頭或韭菜園,也許就得遷出。

[吉安鄉農業觀光課 課長
馬振評]
有些大面積是種芋頭的,當然是,如果他可以轉有機是最好,如果不行,吉安的地也滿多的啦,那你如果是種芋頭也可以在南華,或者在其他非干城的地方來種。

[吉安鄉干城社區協會 理事長
楊豐碩]
就那個慣行農法的當然反對啊,但是,他不是說,不是說是,他為了利益才反對啦,但是為了健康他也贊成,所以我就鼓勵這個做大,幾十公頃的那種的,幾十甲地的芋頭田的老闆,移到那邊去,這邊的再慢慢地租給做有機的這樣,這樣來推廣可能,交換土地嘛,他的利益不會減少,我們這個村子,也可以做有機。

吉安鄉公所說,未來將輔導農民轉種五穀雜糧、或是紅藜等作物,但是農民心有疑慮。

[吉安鄉農民
李侑璋]
我是能接受,可是一般的農戶的話,不容易接受,很簡單嘛,譬如說,現在在種田的,大部分都是五十幾歲、六十幾歲的,這些人的話,他已經做農做這麼久了,講難聽一點,二、三十年,你要叫他如何改變,不容易,除非他的觀念願意改,再卡到,譬如說生活方面的問題,我沒有收入的話,我怎麼維持家庭呢。

[吉安鄉農民
林文生]
叫你種什麼你就種什麼,種下去,種簡單,採收以後,銷出去的價錢的高低,問題就是這樣,是不是,政府有沒有這一個來輔導你們。

[吉安鄉干城社區協會 理事長
楊豐碩]
最好是政府要有決心,決心說要支持三年到五年,他轉型下去以後,以後他這有機田做起來的時候,那種的,那田的那種養分就夠了,不會說像以前這樣,一定要慣行農法才可以做。

鄉公所說,未來會以契作的方式收購有機農產,但有機村的推動,需要很長的時間,除了政府及相關單位帶頭,在地人的共識凝聚,更重要。像是這一百公頃的有機村計畫範圍內,約有700筆土地,380位地主,鄉公所調查了其中143位地主,對於建置有機村,願意投入的僅有2成1,有條件願意的僅1成3。

[吉安鄉農民
李侑璋]
小農戶的話,有很多可能是,他是種有機的,我種不多,種一分地,對不對,可是他不租你啊,對啊,除非,你比他多的錢,田租,我才願意租給你。

[吉安鄉有機農場 經理
趙子崙]
就租金的部分來講,他們希望的就是,不要低於現在租給這些種,種芋頭啊,其實這樣子,對於有機業者來講,它是有,有部分的壓力,因為畢竟之前可以,可以灑農藥的種植的東西,跟現在有機,要過渡到能夠有機種植的這個過程當中,會有一個,一個緩衝期==ns==

層層而上的稻田,綿延不絕,還能眺望美麗的縱谷景觀,這裡是富里鄉的羅山村,也是全國第一個有機村,民國91年,開始要推動的時候,也是困難重重。

[富里鄉有機農民
林運枝]
政府在推廣這個農藥,對啊,噴一噴,化學肥料灑下去,產量多很多啦,多兩、三成出來。

[富里鄉農會推廣部 主任
林輝煌]
那時候的村長說,一般化學都做不好了,幹嘛還要推有機的,對,我們有什麼條件可以來做有機,在人的方面是很難溝通,那時候,有時候在開座談會的時候,有時候才兩、三個人,村民啦,對啊,真的推得很辛苦,對啊。

[富里鄉羅山村果樹產銷班 班長
陳火木]
那時候水田有些不做嘛,我也時常跟他們一起來,來勸導他們這樣,他說那個蟲很多啦,我說這個蟲,果樹我都種過了,剛開始你做的時候真的,我們都噴農藥的話,壞蟲牠比較不容易死,好蟲是,先死了。

十多年來,羅山有機村不僅打出名聲,也一直維持至今,但羅山的產業不只停留在生產面,也結合觀光休閒,創造出更大產值。

[花蓮農改場 場長
黃鵬]
比方說這麼好的環境,但它也要有可以休息、可以吃飯的地方,那怎麼樣就是說這些的利潤,這些創造的利益,可以讓整個社區分享的話,這個才比較能夠走遠下去。

然而能成功的原因,最重要的還是在人。

[富里鄉農會推廣部 主任
林輝煌]
作物端這一方面,能夠用一個比較好的價格,來收購他們的,所生產的一個稻子,也經過很多的會議啦,很多的會議,跟共識營的一個活動,慢慢的將社區的居民,再把他串起來,讓他們的,讓他們的想法改變,對。

[富里鄉有機農民
林運枝]
我們發現到說,常常噴藥,也,蟲也不會死了啦,牠蟲會抗藥,會抗藥性就來了,一直噴、一直種,對自己身體也不好,陸陸續續就有人做有機了。

[富里鄉羅山村果樹產銷班 班長
陳火木]
好像台灣,找一個村莊做有機的還沒有,不但台灣沒有,外國也沒有一個村全部做有機的,我說我們走出去的話,可以抬頭挺胸,這很驕傲的。

[照片提供 花蓮農改場場長黃鵬]
然而卻也不是每個案例都能成功,民國97年,農改場評估,光復鄉大豐、大富的封閉地形,非常適合發展有機村,還成立了推動小組,但人口老化、外流,農地大多已經休耕,每次上研習課,老師比農民還多,最後失敗。

[花蓮農改場 場長
黃鵬]
那邊也正好是一個水源地,正好水進來,那邊也休耕了很多年,環境也非常好,但是它會休耕,也是另外一個就是說,代表農村老化。

那麼吉安的干城村,是否也會遇到同樣問題呢?

[花蓮農改場 場長
黃鵬]
那基本上這邊,它的田,本來還是有在經營,我們可以看到,這邊的田代表還是有這些人力,有時候可能就是說是外地人買去,那怎麼樣能夠整合起來。

[吉安鄉干城社區協會 理事長
楊豐碩]
現在六百坪一千多萬,賣一賣,有的人賣個兩分地來就不用工作了啦,我也想要賣啊,但是也是有一份掙扎,想想不行,我們還是要留下來。

[富里鄉農會推廣部 主任
林輝煌]
人的支持度是最重要的,過來就是,過來就是產業面,產業面的支應,看你們整個社區裡面有什麼產業,大家都要盤點出來,所有的農民、還是居民,要簽一個共同的一個生產的一個公約,對,應該是這樣才會成功啦,要不然,有的做,有的不做,是不會成功的。

[吉安鄉有機農場 經理
趙子崙]
三十年、五十年、甚至在一百年以後,我們的子孫還能在這個地方,過著這種,生產、生活、生態,這樣子的情況都能夠兼顧的這樣子的生活,這樣才是當農夫,除了賺錢以外,比較,比較需要去思考的部分==ns==

和羅山的山坡地比起來,干城的平原地形,在鄰田污染的防治上更加困難,不過干城村作物多樣、又鄰近市區,在發展一級農業生產、二級加工、和三級觀光休閒上,皆具優勢。推動有機村固然是一個美好的目標,但眼前困難重重,營造有機村前,或許得先把人們的觀念給營造起來。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