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靠山區的地帶、一群客家鄉親已住了好幾世代,但現在幾乎聽不到客語了。不過嘉義縣竹崎鄉的鹿滿社區發展協會,四年前開設了客家歌謠班,由於鹿滿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村民不是福佬客就是福佬人,大家都不會說客語,只好從咬字開始從頭學起,相當的辛苦。苦練多年的他們、在今年的成果展演中,有相當不俗的表現,受到許多外地客家鄉親的喝采。:大鼓響徹了雲霄、銅鑼聲充滿著熱情,嘉義縣竹崎鄉鹿滿社區鑼鼓隊一出場就令社區活動中心現場熱了起來,室內演出也隨即開始。



週末假日、鹿滿社區發展協會主辦的這場「客家歌謠研習」成果展演活動吸引了許多鄉親前來,大家都非常開心的在現場欣賞歌謠唱曲演出。



成立八年多的鹿滿社區發展協會在四年前開始開班教唱客家歌謠,由於鹿滿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村民都不諳客語、班員們大多要從最基本的咬字逐字學起,這次演出有些班員還是在幾個月前才開始學起客語和客家歌,但演出中大家的客家歌謠卻又表現得相當道地,鄉長在欣賞表演後也誇說不簡單。

[竹崎鄉
鄉長 王焜弘]
竹崎鄉雖然客家人比較少、但是我們對客家的那種文化我們很認真在學習,因為我們差不多兩三年而已,那現在有這種成果對我們來講是很高興。

除了鄉長表示欣賞外、這次應邀前來參與活動的嘉南兩地的客家鄉親也對鹿滿歌謠班感到欽佩。

[台南縣客家文化協會
理事長 張永清]
今天來到這邊看到他們慢慢的對母語、對客家歌,用歌謠班來帶動、非常好,我看到他們很大部分是福佬人,他們也非常認同我們客家。

[嘉義市客家文化協會
理事長 林松蘭]
其實我最欽佩這個鹿滿社區,他們一直以來都很努力,雖然說他們都不是很會說客語,不過他們客家文化的傳承他們做得很好。

[美和技術學院
教授 溫紹炳]
其實他們這個社區、鹿滿社區福佬人比較多,客家人佔一小部分,不過他們辦客家活動不會輸給嘉義市、台南市、台南縣這些客家人多的地方,非常難得。

:活動中、嘉義市與台南市的客家協會一同與鹿滿村民同台飆山歌,曾擔任台南地區客家八音團長的工學博士溫紹炳教授就認為、這個幾乎聽不到客語的地方,竟能開設客家歌謠班、而且還能有如此的純熟表現、真的是不簡單,歌謠班的學員們則多表示、參與了歌謠班之後真的讓自己受益良多。

[鹿滿社區客家歌謠班
學員 黃素娥]
我是閔南人,但是社區辦這個客語的教學跟那個客家歌謠的練唱,原本是對唱歌有興趣然後就先來學,我是覺得從唱學起,可能要來學客語比較簡單。

[鹿滿社區客家歌謠班
學員 陳彩鳳]
感覺學一些東西很有趣,不會說就多少學一點,這樣很有趣,有學到什麼嗎?學到了幾首歌蠻好玩的。

[鹿滿社區客家歌謠班
學員 劉子錡]
我來這裡學習了三個月的客家歌謠還有一些客語的會話,然後學習的蠻多,這裡一個好處就是說,就是能跟社區村民一起共同學習跟成長。

鹿滿社區客家歌謠班的學員們十之八九原本連一句客語都不會說、更別說是唱客家歌,擔任樂曲演奏和伴奏的班員們大家也一樣、多數人在開班前從不曾學過樂器,但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都能夠把客家歌的曲風詮釋出來。

[鹿滿社區客家歌謠班
學員 周諭葶]
它(客家歌謠)的那個調跟平常的都不一樣,就是其實它有一點就是跟別的不一樣的韻味,大概哪一種不一樣,我覺得要用感覺吧。

還在唸書的周諭葶三年前加入鹿滿社區客家歌謠班,因為學過國樂、彈奏起客家歌謠總是很快就能上手,而其他過去未曾學過樂器的學員們大家多以二胡作為主要學習樂器,其中相當特殊的就是這些以水管加上回收鐵罐所做出來的環保二胡、令外地來的鄉親們看了都感到神奇。

[台南客家協會歌謠班
班員 林添増]
這次來看到他們的這個很環保的環保二胡感到很好奇,就想要拉看看,沒想到聲音不錯喔,這麼簡單的材質做出來的樂器聲音都這麼好,感到很實在、鄉下地方能有這種音樂真的很好聽,不用買多少千元多少萬元的。

這些環保二胡全都是由歌謠班的樂團老師陳振龍以環保回收素材製成的,因為對於客家音樂和文化都非常有興趣,只要是社區有任何客家相關活動、陳振龍都會幫忙到底。

[鹿滿環保國樂團
團長 陳振龍]
一講到客家要幹什麼,我差不多什麼最重要的工作我都不做啦,我都跟他去了。

認同自己是福佬客身分的陳振龍雖有心學習祖先所說的語言-客家話,卻因為一直無法把客語說得字正腔圓而感到遺憾,不過他將自己從小自學音樂的功力盡量的傳授給所有想學音樂的鹿滿鄉親,希望用這種方式來推廣客家文化。

[鹿滿環保國樂團
團長 陳振龍]
任何一個人想和我學音樂,像是揚琴、二胡這些,我都會說你這次怎麼進步這麼多,他就會想老師說我進步那麼多,他就會發生那種興趣,越興趣他就越會、越學就越會了,所以我教很多學生出去了。

除了幾乎沒有多少人會說客語外、舊名為鹿麻產的鹿滿村和整個竹崎鄉都一樣,每個角度看起來都有著台灣各地客家庄的影子;一望無際的菸田看起來有幾分美濃樣貌、墳墓型的伯公廟也和六堆的在地伯公相似,另外、已有數百年歷史的客家傳統信仰-鹿滿三山國王廟則是竹崎鄉親的信仰中心,這座三山國王廟還受到嘉義各地的福佬鄉親景仰,也算是一種閔客文化融合。

[鹿滿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張貴忠]
因為我們在竹崎這裡、我們三山國王廟也沒有這麼大間的,都只在家裡拜而已,這間廟大部分人都會來,因為從這裡移靈出去拜的有非常多、從這裡移靈出去的很多,所以我們這個客家神不會被人分別成這是客家神還是福佬神,我覺得客家神應該會讓人覺得比較莊嚴。

[三山國王廟
常務監事 劉興賓]
這個三山國王廟就是以前我們村裡許姓人家在唐山渡海來台時就帶過來台灣直到現在,所以到現在已經有兩百五十年的歷史了,本來是家裡祭祀而已,後來因為神威顯赫、救民救苦、為人改運,就變成現在這個三山國王廟成了這裡人們的信仰中心了。

和陳振龍及張貴忠一樣,認同自己福佬客身分的三山國王廟常務監事劉興賓不但參與了社區客家歌謠班、學習二胡及客家歌謠,他更苦練客家話、通過了初級客語認證,他希望這種把客家找回來的風氣能在村裡越發興盛。幾年下來、從傳統信仰到社區營造,竹崎鄉鹿滿村的客家色彩也真的越來越濃厚了。


嘉義縣竹崎鄉的鹿滿村這裡,是個十分有趣的地方,在這裡文史工作者曾做過統計,大致上約有百分之六十幾的村民都是祖籍在廣東的客家鄉親,而且在這裡還有客家傳統的三山國王廟,還有就是傳統的伯公廟也有非常多,另外還有像是社區的活動中心裡,常常不管晝夜還是星期幾,都會有客家歌謠、這個歌謠班的歌聲會傳出來,就像是一個很傳統的客家庄一樣,但是很奇特的是,這裡差不多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鄉親都不會說客語了,真的是一個很有趣的地方。

整個竹崎鄉即使說福佬語的鄉親近百分之百,但許多家庭在對長輩的稱謂上卻又保留著客語發音,例如姑姑和叔叔等稱謂、都還是和傳統客家家庭一樣的發音,只是令人感到奇怪、為什麼一個超過半數都是客家人的地方,最後客家話會幾乎失傳。

[文史工作者
簡茂宏]
為了避免被歧視、為什麼?因為我們說、你說「客人」他會接受,有時候、但是一般閔南人他講客家人他不是講你客家人他是說「客人仔」,音調不一樣變成帶有歧視的意味,有人不想被人歧視,他就一定會學閔南話,所以最主要是變成、所以竹崎鄉的人口數祖籍客家佔一半以上,但是現在能說客語的家庭沒幾戶,但是可以從他們從長輩的稱呼還有從他們祭祀的儀式裡可以看出他們是源自客家還是福佬。

數百年來的族群消融不但令開庄三百多年的竹崎鄉客語傳承中斷、過去多數鄉親甚至完全不清楚自己的福佬客身分,長久以來客家文化的每況愈下、看在有心的少數鄉民眼裡真的是情何以堪,鹿滿社區發展協會理事彭澄宏在退休後、就是在這種心情下帶動社區成立了客家歌謠班。

[鹿滿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 彭澄宏]
我辦了這個班之後、我們社區鄉親變得更和樂了,每個人的互動增加了,像這樣每個人每星期都希望可以來這裡娛樂,唱歌唱歌更加的歡樂,算起來我有責任,我到現在還會說客語,竹崎鄉會說的已經沒有多少人了。

彭澄宏是竹崎鄉極少數尚能說流利客語的客家人,但事實上、彭澄宏的家族並不像其他竹崎鄉的福佬客一樣、是數百年前就來到竹崎開墾,彭家是一直到日治時代、才從新竹南下到竹崎發展的。

[鹿滿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 彭澄宏]
上兩代像我祖父、我祖父那一代他的叔伯,像我伯公都有南下來這裡租田、為了耕田南下,原本北部的生活也不是很好,我聽說我曾祖父那一代是種茶葉的,茶產業失敗了,才搬到南部這裡耕田,以前剛搬下來的是侯很辛苦,都要砍柴、租田地。

不管是來台第幾代、無論認同於哪一個族群,在竹崎鄉鹿滿村這裡永遠是和樂融融、不分你我,這也是整個台灣人文與歷史發展的縮影;雖然社區資源與相關補助一直非常有限、有心於文化推廣的鹿滿人就是能夠甘之如飴,看著鹿滿社區歌謠班學員在台上滿是自信的演出,每個團員們都讓觀眾看見了,只要願意學、願意做,即使不會說客家話的人都可以成為推廣客家文化的一份子、在傳承客家的舞台上讓人驚艷。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