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www.pts.org.tw/hakka/mealc/file/mealcA/1109/9621.jpg&width=252&height=170)
台南縣楠西鄉的梅嶺是台灣重要的梅子產區之一,每逢梅花綻放的季節,如畫如詩般,足以吸引觀光客前來的風景點。但是95年12月3日發生了梅嶺大車禍,因而規定6.5噸以上的遊覽車,都不可以開進,造成梅嶺風景區的觀光產業大跌。面對一起事故所帶來的衝擊移民到梅嶺的客家第三代,要如何怎樣從谷底爬起呢?[楠西鄉灣丘村
梅農 洪文卿]
2、30年前,很適合它(梅子)的氣候,土地又肥沃,所以梅子隨便種隨便就漂亮,數量又夠。
[楠西鄉灣丘村
村民 魏正雨]
以前來這邊就開墾山園,香蕉這些都有,以前這邊也有香蕉市場,有香蕉乾什麼都有。
[楠西鄉灣丘村
村民 羅濟果]
就是這幾年啦,像我一個月做不到10桌,生活過不下去了。
2006年12月3日,台南縣梅嶺的山坡上,「蹦」的一聲,廿幾個家庭為之心碎,哀傷的場景令人無不鼻酸,而大型遊覽車及山區觀光旅遊的安全問題,更成為大眾注目的焦點。
95年梅嶺發生一個很大的車禍,一台大型遊覽車翻覆,造成22人死亡,從此過後來到梅嶺南188線5公里處,你看得到很多這樣的紅色牌子,它規定6.5噸以上的遊覽車,都不可以開進梅嶺風景區,也造成梅嶺風景區的觀光產業大跌。
[梅嶺休閒農業區
主委 徐炳勳]
大約差了七成到八成,遊客的銳減度很快,從大車禍那天就有將近40部遊覽車,車禍一過整個人都不見了,整個人潮都不見了。
梅嶺風景區位於台南縣楠西鄉灣丘村,自八零年代就是全國有名的賞梅區,每年冬末初春時,梅嶺便猶如白雪覆蓋般,美不勝收的景色,讓遊客趨之若鶩。
[梅嶺休閒農業區
主委 徐炳勳]
最好就是我們的80年,80年到92年這十幾年是最好。好到你像現在的時間,差不多10點來講,就從楠西轉梅嶺的路口就開始塞車了。
[楠西鄉灣丘村
梅農 洪文卿]
我們梅嶺,香蕉山會改叫梅嶺,就是因為香蕉沒落後,整片山嶺都是梅子,開花的時候整片白茫茫的像是下雪一樣,又很芬芳,所以才吸引很多遊客。
一會兒爬上樹梢,一會兒又站在樹下,一會兒用鋸的,一會兒又是用劈的,洪文卿就這樣如蜜峰般,圍繞在梅樹旁跑上跑下。
洪文卿原是嘉義竹崎人,在父親那一輩大概民國40幾年時,才遷移到梅嶺。
[楠西鄉灣丘村
梅農 洪文卿]
民國46到48年的時候,第三批移民到這來,(從那邊來的)這批大部分都從嘉義縣來的,(就是你爸爸那時候)對,我聽說我大約三歲,就下來這邊了。
梅嶺可謂是一個典型的島內移民村,在此種梅樹的住民早期約可分成三次的移民潮,<CG IN>一批是1957年到1959年間,從嘉義竹崎、梅山搬來的移民,在台灣光復前後,也有一批從台中、彰化、雲林等地來的移民,而在最早卻是在1920年後日治時期,從新竹苗栗來的。<CG OUT>
[梅嶺休閒農業區
主委 徐炳勳]
我們第一梯次,是新竹苗栗,第二梯是台中彰化雲林那一帶是第二期的移民,民國30幾年,大約台灣光復前後那幾年,那邊也是客家人,來的也是種香蕉。
[楠西鄉灣丘村
村民 徐茶妹]
一直跑,一直跑,阿里山也待過,我爸爸也待過阿里山,又再去探聽到這邊有可以工作,才過來這邊討生活。
這三批的移民潮裡,客家人佔了大多數,像坐在徐家夥房禾埕聊天的這群人,就有苗栗客、竹崎的福佬客及嫁給客家人的福佬人。
[楠西鄉灣丘村
村民 徐劉月娥]
日本人那時候,沒有人要來這住,這麼深山,山豬、山羌滿山都是,又種不到東西可以生活,沒有人要來住,他就移民來這。
[楠西鄉灣丘村
村民 林莊招]
我們家族裡的人,也沒有聽到說講客語,我也不知道,我婆婆就講說叫「阿suˊ」,叫叔叔叫「阿suˊ」,阿伯、阿叔,小叔,這樣叫。
小小的禾埕就猶如梅嶺地區,由各個族群所組成,雖然他們講不同的母語,但他們幾乎都是來這邊種香蕉的。
[楠西鄉灣丘村
村民 徐劉月娥]
日治時期種香蕉就叫香蕉山,你看香蕉山3號。
[楠西鄉灣丘村
村民 羅濟果]
日本人鼓勵讓你種香蕉,也不用繳稅,不用收錢讓你自由去開墾,讓你自由,你自己開墾的就變你的,等成功了再繳稅。
[楠西鄉灣丘村
村民 魏正雨]
香蕉到後來,日治時期一年好幾次颱風,颱風打掉,大家能跑的都跑了,日治時期人說的香蕉不好就不收了,要不然我們香蕉山的香蕉是很好吃的。
香蕉漸漸沒落後,舊稱「香蕉山」的梅嶺,才開始出現梅子的身影。
[梅嶺休閒農業區
主委 徐炳勳]
那時候的青果合作社就是賺錢了,就是撥一點公基金,就是現在講的公基金,就是買梅子的樹苗,分給那些蕉農種,梅子種的地方就是比較陡峭,比較邊坡的地方。
四十多年來,梅嶺從一、兩叢的梅樹生長到現在滿山遍野,目前約有2000多公頃的梅園,十萬株的梅樹,年產量達到500萬台斤,是台灣重要的梅子產區之一。
[梅嶺休閒農業區
主委 徐炳勳]
從70到80年代是梅嶺的全盛時期,因為梅嶺會改名事實上,只是當時的謝東閔,謝副總統當時有來看一下,整山都是梅子為什麼還叫香蕉山,所以就取一個叫梅嶺。
[楠西鄉灣丘村
村民 羅濟果]
梅子(價錢)很好,那時候工廠有在收,最好的時候一公斤30元,一台斤18元,最好的時候,(不過現在呢),現在工廠就去大陸買了。
一方面因為青梅的價格不穩定,另一方面由於遊客越來越多,因此許多的梅農便轉型做餐廳生意。
[梅嶺餐廳業者
徐文川]
比較早以前就種香蕉,香蕉完了就種梅子,梅花開的時候梅嶺就很漂亮,大家都來這邊玩,大家就改做餐廳。
[梅嶺休閒農業區
主委 徐炳勳]
事實上所有的餐廳都是由農民轉型的,因為我們這裡沒有外來客,來這邊開餐廳做什麼生意的,都是農民轉型,我們90年成立休閒農業區,我們就是農委會開始輔導我們,就是星期一到星期五就是作農民,星期六、星期日就是要作商人,就是要你出來作生意,把你的農產品加工或是堅果拿出來賣。
在政府的輔導下,有資本的農民就轉型餐廳,而比較沒有資本的農民,便把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加工販售,像70歲的陳阿瑞兩夫妻,今天就趁著天氣還不錯,忙著將芒果醃製烘乾為芒果乾。
[楠西鄉灣丘村
果農 陳阿瑞]
種芒果,就在山上有做一點小生意,就想說自己做一點來賣,我們賣這樣的青果賣不了多少錢,我們如果有這樣加工過,這樣賣比較有錢賺。
梅嶺自開始推展休閒觀光產業後,十多年來可謂熱鬧非凡,全盛時期餐廳甚至多達30幾間,但到現在卻只剩下10幾間餐廳了。
[楠西鄉灣丘村
村民 羅濟果]
就是這幾年啦,像我一個月做不到10桌,生活過不下去了,(好的時候有多少),差不多5、60桌。040844就有遊客來加減做,又兼做送報紙。
從山巔到谷底,從興盛到沒落,自梅嶺大車禍,來客量一落千丈後,梅嶺人開始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辦。
[梅嶺休閒農業區
導覽員 呂錦銘]
這是我們梅嶺的第一站,叫蝙蝠潭眼鏡洞瀑布區,這個瀑布最好玩的地方就是,夏天有下雨的時候,這2、30公尺的水在潑。
梅嶺人想到的第一個方法,就是為遊客做更深度的導覽解說。
[梅嶺休閒農業區
導覽員 呂錦銘]
這是我們民國10年,日治時代鼓勵我們移民來這做的,因為要出入要做這個橋,要不然這是懸崖峭壁,當初這個糯米橋,現在全台灣糯米橋可能只剩下我們這一座,糯米橋以前就是用石灰、糯米、黑糖這些攪一攪後,用石頭砌起來,到現在還很堅固,你看和牆壁還黏很緊。
無論是古意盎然,寧靜的促立在灣丘溪上的糯米橋,或是如鬼斧神工般,大自然沖刷出來的峽谷瀑布,多變的自然景觀是梅嶺人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
[梅嶺休閒農業區
導覽員 呂錦銘]
我是盡量復原自然為主,將天上飛的,包括這邊的蝴蝶鳥類,包括水裡面的魚類。
而自然界的蟲鳴鳥叫,也是梅嶺人正在運用的,梅嶺的居民開始進行復育,像是沼澤、水池等生態,並作為遊客教學之用。
[梅嶺休閒農業區
導覽員 呂錦銘]
現在看到的這個水草,浮水植物這個是槐葉蘋,槐葉蘋會將水面都蓋起來,根會在水裡面過濾水質,另外那個停水植物叫傘輪草,傘輪草和香蒲這邊有種植,所以蛙類有要藏的時候,讓它有立體的空間可以躲。
[梅嶺休閒農業區
主委 徐炳勳]
其實梅嶺裡面的內容,它有很多東西都很豐富,生態也豐富,景觀也豐富,它的懸崖峭壁,只是我們梅嶺沒有辦法把它整合往外行銷,就是行銷的部分對農民來說是很弱的一環。
白雪靄靄的梅林、波光粼粼的河流,再加上奔騰壯觀的瀑布,梅嶺的景色歷經各世代的歲月,都未曾改變;從生產、加工、販售到服務遊客,梅嶺人經過了數十年的奮鬥及改變,三年來,一起事故,讓梅嶺跌到谷底,何時能爬起,又要怎樣爬起,這將是新一代梅嶺人所要面對的功課。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