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長度38.8公里的蘇花公路改善工程,由於工程延宕,目前預計108年底完工。為了紓解預期可能湧入的龐大車潮,花蓮縣政府預計耗資七億,將193縣道北段0到8公里路段,從原本的兩線道,拓寬成20米,讓未來的觀光車流可以從台9線直接轉進193縣道,一路往南到達七星潭風景區,紓解交通,也帶動地方發展,拓寬範圍主要多在新城鄉。但花蓮地區的NGO團體和學者專家卻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道路拓寬不但無法解決交通問題、發展經濟,反而會讓新城鄉付出更大的環境成本,到底193縣道的拓寬會為地方帶來正面效益,還是負面衝擊,請看我們的報導。
新城鄉,位於花蓮縣北部,是經由蘇花公路進出花蓮市必經的鄉鎮。早在1875年,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率兵開鑿蘇澳到花蓮的道路時,這裡就是進入花蓮的第一城 ,因此稱之為「新城」。

[新城鄉 鄉長
錢自立]
新城鄉有很漂亮的風景區,有七星潭風景區,外鄉鎮人,或是大陸客來到我們新城鄉的時候,必定,會到我們的七星潭來參觀==ns==

這裡就是七星潭風景區,有著20公里長的月牙形海灣,是新城鄉最著名的景點,極具觀光發展潛力。

[陸客
王小姐]
我們從北京來的,然後就是因為時間比較短,然後大概只有3、4天,所以就想在花蓮這個地方度度假,然後看到好多人推薦說,風景很美,所以就過來看看。

七星潭,一直以來都是國人喜愛的觀光景點,而自從97年,政府正式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後,這裡更是陸客必訪。根據花蓮縣府觀光人數統計,102年造訪七星潭風景區有157萬人次,也就是說,一天約有4300多人到此一遊。這麼多的遊客量,是否有為在地創造實質的經濟效益呢==ns==

[七星潭居民
劉星]
現有的道路現況跟,就是遊覽車的停車位的現況來看,大家下,下車的位置,它是沒有可以擺攤,而且附近也是沒有店家的,對,在向日廣場那裡是沒有店家的,所以,就是人潮很多很多很多,就是一直沒有錢潮。

為了實際帶動七星潭的觀光產能,同時提早因應蘇花改108年底通車後,可能湧入的龐大車流和人流,花蓮縣政府計畫,將193縣道0到8公里路段,從原本的兩線道,拓寬成20米道路,如此一來,觀光車流將可以從台9線直接轉進193縣道,一路往南到達七星潭風景區,既可以把觀光的餅做大,又為交通瓶頸解套,因此整個拓寬案從縣府縣議員到鄉鎮長,不但推動積極,甚至期盼能在向北延伸。

[花蓮縣 議員
何禮臺]
因為這條道路的拓寬不只在地人的一個希望,觀光客未來到這個地方,對於它的訴求也好,對於在地的一個民生訴求、商業需求,以及觀光需求,尤其七星潭風景特定區,它是我們花蓮縣的縣級公園,緊鄰我們太魯閣國家公園,而這兩個腹地的一個面積並不都是很大,而且它的遊客量非常的大,所以未來這條道路的急迫性一個需要。

[新城鄉 鄉長
錢自立]
未來還希望說,繼續將這個193縣,一直拓寬到清水斷崖,因為這條線,是我們以後蘇花替通了以後,直接從清水斷崖,就可以從七星潭,然後193就直接到清水斷崖,就離開花蓮,是一個打通我們花蓮縣的任督二脈的一條主要的線路。

不過一些在地民眾、業者與遊客,卻不是如此樂觀看待。

[自行車業者
吳先生]
(拓寬)那就會變成說,造成七星潭這邊更塞啊!這邊已經夠塞了,如果你今天停車場不蓋多一點,那你遊覽車進來了結果沒地方停,然後停在路邊,然後大家就一樣,就一直卡卡卡卡,最後會越塞越多。

[陸客
王小姐]
就是台灣的特色在於它的那種,原始這種風貌還保留著,如果說太多的大巴車過來的話,我覺得就不太好,而且人擠人也不太好,如果說再把路稍微再拓寬一點點,但是在保留現在,現有的風景的情況下是OK的。

[花蓮市民
吳先生]
我一直覺得說,來這邊的遊客,絕對不是只是一個族群是,坐遊覽車的族群來,還有很多自由行的觀光,他們的玩法都不一樣,那我們的設計好像都是,在滿足這些大客車的,的遊客,那這樣的話,其實對當地居民並沒有很大的助益,因為陸客開放以來,那麼多年,我們知道,當地居民好像,都沒有受惠的方式。

沿著193縣道走著,眼前綠意盎然,這是木以成林的保安林所形成的綠色廊道,走進村子裡,電線桿上的標語寫著慢,有貓請減速,而小黃狗、小花狗在大街上行走,一派悠閒,一樣是進入花蓮市,行走在193縣道,與台九線車水馬龍的擁擠景況,有著不同的風情,因此在地團體建議縣府,比起拓寬加速車流,更應該珍惜,193縣道沿線的寧靜優閒,因地制宜適性發展。

[黑潮文教基金會
賴威任]
因為193現在它本身就是一條,尤其是0K到4K的這一段路,它其實是非常的清幽,那它其實真的適合人用,不管是用步行的,甚至用腳踏車的方式來到這個地方,那他隨時隨地都可以穿越保安林,進入到海邊去,那所以他可以享受的其實就是,觀光所帶來的,所謂的安寧、那個慢的這個部分。

[地球公民協會花蓮分部 主任
蔡中岳]
那你開更多的馬路,多半是使得車流越來越快這樣子,那車流大的情況下,然後如果這個停車場本身的空間又,腹地又有限的話,其實你最後的結果是,大家慢慢的開車經過,看完這個美景就離開了,你連停下來的機會都沒有。

然而縣府認為拓寬工程勢在必行,且一再強調,主要目的是交通安全。

[花蓮縣府建設處 代處長
鄧子榆]
在193縣道的拓寬上,當然我們第一個目的,是為了交通的安全,還有行車的安全,那我剛剛有提到說,因為它路幅小,而且它,它彎彎曲曲的,那所以這是我們第一個目的,那第二個目的當然就是配合蘇花改的通車,做這個計畫之前,我們也做了一個可行性評估的分析啦,那也有做了一個初步的,初步的調查跟分析 針對這個車流的部分,(所以它預估),(它可能會成長幾成嗎),(有做這樣的預估嗎),這個部分我們,當初在評估裡面都有,都有相關的資料啦,對,那詳細的數字可能要再看一下我們那個,評估報告裡面的內容,是。

但對於未來流量的推估或是環境評估細部的規畫,卻未能清楚說明,也讓公民團體質疑拓寬的必要性。

[黑潮文教基金會
賴威任]
其實,我們並沒有辦法去想像說,路拓寬之後,那當然我們相信啦,就是伴隨著人潮,那觀光的產值當然會更高。但是只是說我們,到時候相對應所支付的成本,我們是不是有辦法去負荷,對,那所以,在交通的部分,其實我們有更多其他可以解決的方法,那拓寬,似乎變成了公部門,它們所能夠想到唯一的解決的方法。

對於縣府的執意開發,公民團體也提出了適度改善交通,且相對友善的折衷的動線調整==cg==也就是從台九線轉接四線道的民有街,直接進入七星潭風景區,再經由高架橋,從華西路進入花蓮市==cg==不但可以達到分流交通的目的,維持居民現有的居住品質,也更能保留193線道0到4K,防風固砂的綠色廊道,降低環境成本的付出。

[花蓮縣府建設處 代處長
鄧子榆]
其實我們,我們現在整個路線的規畫,那這中間很重要的一段就是,有關於那個公墓的部分,那個公墓的部分,我們現在就是規畫一個外環道,那但是因為公墓它的外環道的部分,整個外環道過去之後大概剩下銜接到0K就是,大概距離剩下2、3公里啦,那後面過了公墓之後,就是再銜接到七星潭風景區大概也是,也是2、3公里,對,那所以我們在整個計畫裡面,我們就是依據以前,舊的公路局的這個拓寬規畫,那整個一次把它拓寬而已,那對整個路線的調整的部分,以最安全來做一個考量。

對於民眾的建議,花蓮縣府仍是不動如山,同時表示,整個計畫,交通部核定就是這條路線,一再強調以安全是最大考量==ns==

氣笛聲一響,漆彈隊員在草地上敏捷的移動,琵琶湖裡鐵人三項熱鬧的展開,五顏六色的花海,令人驚豔,遊客輕鬆的在木麻黃森林內騎著自行車,這裡是台東市舉辦各類活動重要的場域,森林公園==ns==這裡是入秋後,東北季風長趨直入台東市區的景象,早年為了防風固沙,台東市中華大橋附近有一大片木麻黃,又被稱為黑森林,後來政府為了開發觀光,闢建了森林步道和人工湖,把木麻黃「整理」掉了。少了防風林的屏障,也讓位在卑南溪口東北季風強勁,原本風沙問題就很嚴重的「沙城」台東市,為了觀光,而付出了每年風沙更加嚴峻的代價。

[花蓮高中 退休老師
廖美菊]
防風林它,它要讓這個東北季風定下來,讓它風勢減弱,讓鹽霧下降,對內陸的生態大概就會發揮保護的效果,所以它要選那種耐風、耐鹽的樹種,不是所有的植物都能夠當防風林的,那它如果退縮的話,它就,這風沙也容易被吹起來,因為沒有森林的庇護的話,風速很高、很乾燥,那風沙就很容易瀰漫,所以那個微細顆粒就很容易往內陸帶,對整個空氣品質的危害就很大。

公民團體擔憂的,便是環境成本。我們面臨的氣候挑戰越來越嚴峻,海岸倒退的狀況也日益嚴重,會不會還沒帶動經濟,卻先輸了環境?

其實整個七星潭這一整段的地方,就是像有防風林啊,它自然就可以保障到裡面的公路這樣子,可是其實我們這幾年可以看到就是,台灣的颱風越來越大,像現在我們這個木棧道的部分,就是今年蘇迪勒把它打壞的,那也在七星潭,就是我們一般大家印象,有印象那七星潭有公園的地方,其實那個浪會整個打到公園、打到馬路,甚至打到那個空軍的圍牆。

[花蓮縣 議員
何禮臺]
所以這次我建議花蓮縣政府,在開拓這條道路的時候,整個20米的拓寬案,盡量往西側移,就是能夠徵收到民有的這個區塊,民有地的區塊,不要去碰觸到防風林地,讓防風林的原始森林能夠繼續存在,維護地方的安全。

[花蓮高中 退休老師
廖美菊]
就是,這個現在的路本來是窄窄的,所以它西側的這一個林帶呢,就是居民留下來這些樹木呢,跟它(路)其實有點像是一體的,那我們把它拓寬以後呢,這個,西側的這一個樹林帶就沒有辦法跟它結合在一起,所以這個,路的那個通風效應越強的時候,對這個防風林的效益就會相對變少,所以,這個拓寬本身,就是增加了一個風廊,風廊就是說,風很容易在這裡通過,它這個地方就容易,日照下來蒸發很快、乾燥,在變乾燥以後對整個林帶的影響,還是會發生的。

台灣今年3月通過了海岸管理法,第一條就是要維繫自然系統、確保自然海岸零損失、因應氣候變遷、防治海岸災害與環境破壞、保護與復育海岸資源、推動海岸整合管理,並促進海岸地區之永續發展,緊貼著太平洋濱,與海岸保安森林的193縣道拓寬計畫,是否與之背道而馳?

[地球公民協會花蓮分部 主任
蔡中岳]
我們其實已經相對整個國家花了很多預算在做,海岸線的保護,或者是在做海岸工程,海岸內陸人民,他們居住,或者是生活品質,或生活財產的保護的工作,那你今天又要再把馬路給拓寬,其實,然後你要可能花更多的錢來做保護這個馬路,不要被因為這些砂石而有一些影響,所以,其實它其實是非常非常本末倒置。

[花蓮縣府建設處 代處長
鄧子榆]
我認為這個大概就是一個,一個互相衝突的一個問題,確實啦,你改善道路,拓寬道路的話,對於既有的這樣的一個,一個地景的維持當然會有一部分的影響,但是因為我們基於的是一個交通的安全為優先,我們193縣(道)它是委託交通部公路總局,那以前省交通處在代為管養,那他們已經,以前曾經就有做過一個30米拓寬的計畫,那也做過了環境影響的評估,那事實上我們這一次拓寬為20米,是降低了開發的規模。

對縣府來說,拓寬工程利大於弊,對議員、鄉鎮長來說,可能更巴望著地方發展。但是真的路開到哪,就發展到哪嗎==ns==有學者表示,拓寬馬路,讓大型遊覽車能夠更輕鬆迅速的離開,對地方發展無異是殺雞取卵。花蓮的濱海公路,台11線的拓寬就是一個鮮明的案例。

[水漣住民
吳小姐]
(以前這邊),(這一邊路還沒開以前),(這邊都是村子嗎)?對啊,因為這個村子被截兩半,就一邊,本來就比較集中一點,路開了之後就剩,就變成兩半,(這樣子有比較好嗎),(就是說地方上會比較),(就人家說開路地方會比較有發展),(你覺得開了路以後地方有比較繁榮),我覺得差不多,其實人,人口也沒有變比較多,車子流量也差不多,(車子流量也差不多),有啊,陸客來的時候有,車子流量有比較多,(那對你們的生意有幫忙嗎),沒差,(所以路開通對在地沒什麼影響嗎),沒有,車子比較多啦,或噪音會比較多而已。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副教授
戴興盛]
台11線拓寬,它穿過很多的社區跟部落,那這些穿過的社區跟部落,沒有一個地方是因為這一條路,因此現在發展起來的,最明顯的例子是那個水漣部落,它村莊整個中間被穿過去。

[黑潮文教基金會
賴威任]
當初(台)11在拓寬的時候剛好就是沿著社區的中間,那也因此,因為這一條的拓寬之後把社區分隔了兩邊,那對社區居民的凝聚力其實是有大大的降低,那也導致說,在水漣社區這裡來講的話,人口其實現在外移是越來越嚴重。

大馬路上車子急駛而過,幾串香蕉零星的在攤子上吊掛著,等待上門光顧的客人,進到水漣社的村子裡冷清得連隻狗影子都看不見,更別說車子==ns==

海風吹著,海水來來回回的拍打著,居民一派輕鬆天南地北的聊,遊客也在這裡找到舒適的角落,這是花蓮的北濱街,很難想像,10年前社區居民也經歷過道路拓寬的噩夢。同樣希望藉由道路拓寬能帶來地方繁榮,沒想到來的卻是連綿不絕的砂石車。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副教授
戴興盛]
像花蓮市北濱街,它先前是砂石車、大型車經過的道路,居民的生活品質非常的惡劣,所以那個地方毫無發展可言,那後來呢,大家想了一個辦法,把大型車引導到別的地方去之後,然後把車子的速度限制在時速40公里以下,然後現在的北濱街居民的生活品質也改善了,然後整個民宿通通起來了,那邊變成現在一個花蓮新興的民宿街,你可以看到很多的觀光客去那邊住宿,然後去海邊散步,還有騎腳踏車,我用這個例子來告訴大家說,其實觀光客他要的是一個比較悠閒的,比較美麗的生活的環境,是這個地方才會吸引觀光客。

[地球公民協會花蓮分部 主任
蔡中岳]
回過頭來是,我們一直在講說地方要發展,對不對,因為很多人說,你觀光客來這地方你又不來跟我買東西,你怎麼會讓我有機會這樣子,所以為什麼我們講說慢比較有機會,大概從來都不會是把車大量送進來是好事情,而是把人留在這個地方才是好事情==ns==

然而,後山交通相對不便是事實,有些在地人,對於花蓮就應該要慢活的說法,實在無法苟同。但是把東部弄得跟西部一樣,真的就會比較好嗎?不少居民也存疑。

[花蓮縣 議員
何禮臺]
我也希望,我們台灣的人,鄉親啊,也不要把花蓮當成是你的後花園,只要我們要開發一條小馬路也好,要做什麼事情,你們都反對,我覺得對花蓮非常的不公平。

[七星潭居民
劉星]
拓寬道路並不會讓這個地方更繁榮,在地人沒有辦法去從這個道路拓寬上面,獲得有實質的利益在,那有沒有增加就業機會,沒有啊,對啊,這些建設,這些相關的事情跟新城鄉的在地民眾沒有關係。

[花蓮縣府建設處 代處長
鄧子榆]
主要原則還是局限在我們的公路拓寬的範圍內,那如果能夠提供一些,就是我們額外能做的,對於未來這個整個發展,譬如說,能夠留出一些路幅,或者是留出一些,跟未來路幅能,還有它空地能銜接,銜接的一個區塊,那我覺得我們在公路拓寬的部分,很願意來,來去配合啦。

[花蓮市民
吳先生]
當然最憂心就是說它沒有辦法恢復,如果我們蓋了以後後悔了,發現說它會造成很多,原來我們沒有辦法預期的負面的影響,可是它是沒有辦法恢復的時候,我覺得是最憂心的。

193縣道的拓寬工程,在地方政府與民意代表的支持下,年底的土地徵收是最後一哩路,但在地公民團體仍不放棄,希望縣府能改弦易轍,提高大眾運輸的效能來取代拓寬工程,免得經濟、環境兩頭空。然而,道路開發雖然不見得能繁榮地方,在一直以來被視為「邊陲」、「後山」的花蓮,或許不少人仍願意賭一把。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賴冠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