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客家史詩電影《一八九五》將於11月7日上映。耗資了六千萬、拍攝完成的電影《一八九五》,是根據一八九五年乙未戰爭為背景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描述的是台灣人民,無論是客家人、福佬人或原住民,保護家園、抵抗侵略的感人故事。一八九五年的乙未戰爭,是台灣史上最大的一場戰爭,當時客家籍的吳湯興、姜紹祖、徐驤等帶領著無數客家義民,義無反顧的守護著台灣這塊土地。抗日三秀才也已入祀台北市圓山的忠烈祠,在一百年後,電影《一八九五》也首度把這段歷史更搬上大銀幕,並少見的用客語演出,除了要記錄這段台灣的故事,也希望讓客語被更多人聽到。透過電影《一八九五》帶您穿梭時空、了解這段歷史。
拿起簡陋的武器,在竹林裡打游擊戰,以苗栗秀才吳湯興為首的客家義民軍不惜犧牲、以寡擊眾、英勇抗日,這是11月7日正式上映的《一八九五》裡的電影片段。
[電影一八九五
演員 溫昇豪]
最難就是他心裡面的壓力,因為你知道嗎?那時候你等於是被離棄的孤兒,沒有人來救你呀,祖國的人都回祖國去了,騙你說要來支援也沒有來,你只能苦撐,憑藉著對土地的熱情。
事實上,這個故事就真真實實發生在一百多年前的台灣,它是台灣史上最大的一場戰爭,史稱乙未戰爭。
一八九五年乙未戰爭的爆發、和甲午戰敗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有很大的關係。當時日本派兵接收台灣,台灣人為了保護家園、群起反抗日本統治。
[電影一八九五
劇本原著 李喬]
反抗來自於生活,為生活才反抗。客家人也好,福佬人也一樣,這塊土地是我們代代努力得來的,血汗換來的,所以大家有個心是什麼?保鄉衛民,保衛我的家園。
其中,新竹、苗栗一帶客家人吳湯興、姜紹祖、徐驤所率領的抗日行動最為壯烈,雖然他們也知道自己和日本軍的兵力相差太多、這是一場苦戰,但他們還是打定主意要用全部的生命,來保護這個家鄉。
[吳湯興的曾孫
吳博文]
以前我曾祖父(吳湯興)非常有錢,銅鑼到三義東邊山全都是他的山。聽說一整片山都是他的、田地一萬多甲,全都被日本人沒收呀、被日本政府沒收光了。
[電影一八九五
劇本原著 李喬]
什麼是英雄?可以不用死去死的,叫做英雄。黃賢妹和吳湯興,徐驤也好、尤其姜紹祖大老闆、有錢人呀,全都家庭很美滿、事業很大,很有錢呀,但是他放棄,去死,所以非常難得。
過去,很多人都知道甲午戰爭,但是知道乙未戰爭的人是少之又少,封塵了許久,一百年後,這段歷史首度被搬上大銀幕。這群客家義勇軍為了家園、為了子子孫孫,甘願拋下小愛、挺身抗日的情操,才有機會被看到。
[一八九五試映會
觀眾 陳振永]
很少看到客家的電影,感覺很好呀,主要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後人不知道呀,現在看到覺得很感動。
[一八九五試映會
觀眾 邱老太太]
台灣的歷史我們應該要了解,看了才曉得他們很辛苦,犧牲非常大。
[一八九五試映會
觀眾 徐水妹]
電影好看嗎?好看,好看。阿婆,第幾次來電影院?以前曾經看過,以前曾經看過,第一次看客家電影。
[電影一八九五
演員 楊謹華]
觀眾可能會覺得,我幹嘛看客家語、我又不懂客家話。像很多人不懂得英文、他還是看好萊塢看得津津樂道,不懂得廣東話,像周星馳的片子講廣東話,也是看得津津樂道,所以這部電影語言絕對不是觀眾們的障礙。
拍戲現場、演員們一字一句確認著客語台詞的發音。說客家話,可以說是他們拍《一八九五》這部電影面臨到的最大挑戰,這對在戲劇界已經身經百戰的唐美雲來說,也不例外。
電影《一八九五》的演員裡,除了飾演義軍統領吳湯興的溫昇豪之外,幾乎所有的主要演員都沒有說過客家話,對他們來說最難的不是演戲,而是客家話的咬字和發音。
[電影一八九五
演員 楊謹華]
英文也出來了,注音也出來,奇怪的中國字也出來了,所以看到我們劇本上面都是滿滿的那種,很奇怪的那個、幫助這個字發音的那種代替的符號。
[電影一八九五
演員 張書豪]
我覺得這最難的是,難在雖然說是唸、唸這個台詞,但是你要有很多種感情的表達,我是覺得,譬如說你講這個台詞,你要把它背起來,一個嘛,再來還要不要錯,發音不要錯,然後客語有一些重音,轉音,就是要注意,我還要把我要把我要表達的情緒表達出來,加上動作,我覺得那真的很難。
花了六千萬、拍攝完成的電影《一八九五》,號稱全台灣第一部客家史詩電影,它是根據乙未戰爭為背景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
姜紹祖、吳湯興是真有其人,現在在新竹北埔、苗栗銅鑼都還可以找到姜紹祖和吳湯興的墓。
記者來到苗栗銅鑼,找到了吳湯興的墳墓,不過這裡沒有他的骨骸,是他的衣冠塚。
[吳湯興的曾孫
吳博文]
以前修墳的時候就找不到吳湯興的骨骸,我們找到彰化二林,聽說在八卦山、受到重傷,二林人用拖板車拉到二林去。幫他治病,結果我們去找找不到他的骨骸。
吳湯興的曾孫吳博文,今天用清香祭拜祖公祖婆。
連骨骸都找不到,可見當時戰況之慘烈,看著祖堂裡的阿公婆牌,吳湯興的曾孫吳博文為曾祖父的抗戰精神感到驕傲,問他會不會覺得曾祖父很傻,他笑著說如果換成他,也會做出同樣的決定,他相信即使當時曾祖父因為抗日必須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一定也不曾後悔。
[吳湯興的曾孫
吳博文]
吳湯興是十九世祖,在第二排,由左向右第三個叫興官。為什麼叫做興官?因為他真正的名字叫做吳湯興,日本時代統領義軍抵抗日本人,就怕日本人抓,他就一直逃、一直改名,怕被日本人抓到。
為了抵抗日本統治,吳湯興幾乎是有家歸不得。他當然也想平凡的生活、陪伴家人,但是為了捍衛家園、他選擇堅持抗戰,飾演吳湯興的溫昇豪說,吳湯興當時那種內心的煎熬,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
[電影一八九五
演員 溫昇豪]
你要面對你的家庭、你要拋妻棄子,離開你熟悉的家園,你要看著你的弟兄一個一個的死去,我想沒有人想當英雄,在那一剎那,你只想安安穩穩的過日子,這一部分是最難的,你要如何在這個困境中打下去呢。很不容易、很不容易。
當然丈夫出去衝鋒陷陣,做太太內心的煎熬,絕對不會亞於丈夫,飾演吳湯興太太黃賢妹的楊謹華說,她雖然也害怕失去丈夫、但是為了家園、為了其他人的生命安全,她選擇支持丈夫、作他的後盾。
[電影一八九五
演員 楊謹華]
我們有一場戲就是,我們的僕人,去打仗回來卻是一具屍體回來,其實那時候我相信,黃賢妹那時候的心裡是,會非常的恐懼跟害怕,因為隔一天老公吳湯興就要再去打仗了,她真的很害怕,下一次被抬回來的是他。
除了吳湯興,當時參與抗日的英雄、還有他,十九歲的姜紹祖。
姜紹祖是新竹北埔墾首姜秀鑾的曾孫,當他得知吳湯興招集義勇軍時,他除了自願捐錢捐糧外,也成立敢字營,響應抗日義舉。
這裡是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天水堂,這是姜家的老家,他的後代子孫到現在都還住在這裡,這裡面有他們的阿公婆牌。
新竹北埔姜紹祖墳上的墓碑清楚寫著姜紹祖三個大字,但是來到姜屋祖堂、找遍了阿公婆牌上的名字,就是找不到姜紹祖三個字,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文史工作者
彭瑞麟]
可能大家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沒有姜紹祖的名字。其實姜紹祖的本名叫做姜金鞰,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十七世祖,上面有寫著姜金鞰先生,姜金鞰先生就是姜紹祖先生。
這一場火燒蔗園,客家義勇軍寡不敵眾、被日軍擊潰的戲,讓飾演姜紹祖的張書豪演來特別難過,他說被日軍抓到的那一刻,他彷彿能強烈感受到姜紹祖那種愛國愛鄉的心情。
[電影一八九五
演員 張書豪]
蔗園被抓嘛,我跑出來被抓到,然後日軍叫我跪下,然後我不跪,到最後我跪,他把我拖走的時候,我回頭看那蔗園,那是我們台灣土地,被他們放火燒。那種家園被人家掠奪的那種感覺,那時候我在演那場戲的時候,我自己很想哭。
就是這份愛國愛鄉的情操,讓姜紹祖拋下已經大肚便便的太太、逕自離家抗日去。
他要太太安心待產,說自己一定會趕回來、陪她生孩子,不過卻沒想到、兒子還沒出生,姜紹祖就死了,那一年,他才十九歲。
[姜紹祖的孫子
姜烘楷]
如果是你,你是那時候的他你會去嗎?可能會喔,怎麼說?那時候被日本人佔領,大家不服呀,當時人的思想,要保衛鄉土。
[電影一八九五劇]
台灣這塊土地,今天生活還可以,雖然現在股票跌了,今天台灣的子子孫孫,這塊土地是我們的先民,很艱辛共同奮鬥的,我們這一代、這塊土地要保護,我們要留給後代,後代也一樣要保護。
一群回不了頭的人、一段被人遺忘的歷史,一百年後躍上大銀幕,重現在世人面前。一八九五乙未年,客家義勇軍為了保家衛國、挺身而出,最後雖然戰敗,卻用生命和鮮血寫下客家人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愛。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陳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