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濕地是在台中市清水區,這裡是大甲溪出海口,也曾經是數百年前,先民渡海來台的重要口岸,就在清水最早發展起來的大街上,有一座比清水主廟紫雲巖,更早建廟的調元宮,也就是當地的三山國王廟,在地文史工作者追尋客家足跡,找出幾條可能的路線,在當年閩客械鬥的大時代背景下,許多客家人順著大甲溪進入山城地區,還有一些客家人留在清水,讓清水的文化更多元!接下來的報導,我們一起去找尋,清水的客家足跡。
虔誠地上香膜拜,清水古樸的三山國王廟叫作調元宮,同樣在這條大街上,走沒幾步,是知名的觀音大廟紫雲巖,兩個都是從清朝建廟至今,這裡是早年清水發展的重心。
目前分類:417-468集(2015年) (211)
- Jun 11 Thu 2015 17:08
440集-清水尋客跡
- Jun 04 Thu 2015 16:50
439集-「陷」入困境?
高鐵沿線地層下陷年度監測報告日前出爐,這是去年全年度監測的大數據,結果顯示彰化雲林地區有三個路段下陷再擴大,整個下陷面積也從前年的106平方公里,增加到去年的309.7平方公里。台灣面臨十年大旱,學者專家擔憂超抽地下水,恐怕將迫使高鐵橋墩加速下陷!為了解決搶水導致地層下陷問題,經濟部水利署興建中的湖山水庫,即將在今年底啟用,不過,環保團體看法不同,認為湖山水庫將會是繼集集攔河堰之後,另外一個環境災難,建議應該比照核四,興建好後封存!政府想盡辦法,想要減緩地層下陷壓力,方向究竟對不對?農委會正大力推動彰雲地層下陷區的「黃金廊道」節水計畫,又能達到多少效果?來看我們的報導。
經濟部水利署委託的專業監測單位,每個月都會來到這座,位於土庫國中的地下水觀測站,測量地層壓縮變化數據,最後再彙整出全年度的地層變化量,這個地層下陷探測井有三百公尺深,鄰近高鐵與台78線交界處,過去四年來,這裡是全國地層下陷最嚴重的地點==ns==
- Jun 04 Thu 2015 16:46
439集-南機場X台北客
講到客家人到台北城打天下的足跡,不免都會提到克難街、南機場,「南機場」是日治時代遺留下來的地名,日治時代此地是日本陸軍的練兵場,在松山機場還沒建設前,是飛機練習升降的地方,戰後,練兵場改建成青年公園,不過這個區域仍常被稱作南機場。而其中一條彎彎曲曲的破敗道路克難街,後來也成了萬華區的國興路、青年路與萬青街。據考證,克難街應該是台北市第一條客家街,因為剛上台北打拚,手頭比較緊,客家鄉親只能在台北城邊陲地帶落腳。五十多年前興建的八到十二坪小坪數國宅──南機場國宅,後來也成為客家鄉親入住的好選擇,時至今日都還能在這裡找不少客家鄉親。
這體育服、制服就像這樣,這樣的就是制服。
- Jun 04 Thu 2015 16:44
439集-南機場X樂活
講到南機場,現在多數人會想到的大概就是南機場夜市。五十年前這裡曾有台北市最早最先進的國宅,半世紀過後,光環褪去,成了破敗的老舊社區,老人、低收入戶、新住民比例高,有人說是台北市的貧民窟,不過,在這裡當了十六年里長的方荷生,卻想辦法織出社區照護網,看顧弱勢里民,除了政府有限的補助之外,他想方設法募物資、募錢、找人力,用社區的力量撐起社會福利服務。
夜幕低垂,華燈初上,喧鬧繁華的夜市湧入覓食的人潮,這是多數人熟悉的南機場==ns==
- Jun 04 Thu 2015 16:40
439集-旗山手工香
受到大量進口便宜香的衝擊,再加上機械化的產製取代手工,台灣的傳統製香產業已逐漸沒落,僅存的製香師傅也都上了年紀。不過,在高雄旗山,有一位年僅37歲的年輕師傅徐銘懇,傳承了父親精湛的手藝,繼續手工製香的工作;除了客製化、開發新商品,也開放工廠供人參觀、舉辦體驗活動,希望讓更多民眾了解台灣傳統製香產業、也懂得如何分辨香的好壞,當然,更重要的是,要把父親的精神延續下去。
浸水、沾粉、攤開,一大束的香,在製香師傅的手裡漸漸成形。
- Jun 04 Thu 2015 16:37
439集-掌牛妹空中傳客
每週日晚上,廣播節目「宜蘭客家情」準時在空中放送,已經持續了15年之久,在宜蘭這個客家人口比例不高的地區,一個客家廣播節目能做這麼久,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個節目從企畫、採訪、錄製,完全由「掌牛妹」王秀玲一手包辦。王秀玲是南投國姓人,第二次到宜蘭是訂婚,第三次到宜蘭就是結婚了,當時沒想到宜蘭這麼遠,因為想家,老是哭溼了枕頭,不過公婆和老公都很疼愛她,也樂見她做喜歡的事情、鼓勵她參與客家社團和事務,15年來,王秀玲藉由廣播讓宜蘭平原上各族群一起認識客家,這兩年她還迷上了攝影,用鏡頭留下許多宜蘭美景。
宜蘭、宜蘭我愛宜蘭,客家、客家我喜歡客家,聽眾朋友大家晚安,大家好,我是「掌牛妹」,這個禮拜下雨下得這麼多,不知道聽眾朋友你們過得心情好嗎。
- May 28 Thu 2015 17:09
438集-農保,真有「保」?
農委會去年修法提高請領老農津貼資格,為了能真正照顧到實際、且長期務農的農民,避免假農民領取一個月7000元的老農津貼,由農保投保年資滿6個月、年滿65歲就可請領津貼的規定,改為年資要滿15年才能請領,修法前已加入、但未滿15年者則減半領取。配合法規修改,內政部也行文全台農會,協助清查農民資格。以高雄美濃為例,加入農保的1萬3千人當中,就有4600多人,名下沒有農地,這個比例高達百分之卅五。而這些農民最近都接到政府的清查通知,引發不小恐慌,擔心農保資格會受到影響;這些農民有的是長期承租土地耕種、但拿不到租賃契約;有的是土地仍在父母名下,卻沒有和土地持有者在同一個戶籍的。政策的調整似乎無法真實反映農村實際的變化與現況,若是單純延長投保年資,結果只是提高了請領津貼門檻,但在缺少必要的認定標準情況下,「假農民」問題一樣會存在。
再過二個禮拜,田裡的稻子就可以收割了,辛苦耕耘了半年,總算有好收成。76歲的傅春富,當過產銷班班長、也曾獲選為模範農民,但近來政府著手清查農民身分,卻讓名下沒有土地的他,感到擔憂。
- May 28 Thu 2015 17:08
438集-老TED社區舞台
全球無論耐就是老人家僅來僅多,大家都要來面對,市政府、社區、醫療社福機構應當要關心,特別的是2014年起,清華大學有一群學生,整了「老玩客」團隊,用非典型的方式,來關心在地老化的問題。他們與新竹東區公園社區發展協會合作,用創新服務,帶領社區長輩走出去,他們改變以往社區活動不果就是唱歌、跳舞的方式,結合科技以及現在年輕人親關心東西,開了多樣的課程,包含藥這些長輩來做一名演講者、說自己生命故事的TED演講活動,以及怎麼用智慧型手機的課程,要這些老人家,找回自信和成就感。
手裡拿著相片,回想獲得模範母親時的榮耀時光、今年70歲的葉照美,整理好獲獎彩帶,以及擔任志工的紀念獎狀後,依序放入提袋中,這天她特別打扮,滿身的客家味,準備參加一項特別的活動==ns==
- May 28 Thu 2015 17:07
438集-打造關西藝術街區
人生有幾個十年,原本在企管顧問公司工作的盧文鈞,辭掉穩定的工作,打算用十年,打造關西成為一個藝術小鎮。前年因為接了一個輔導案去到關西,想說案子結束,業者才輔導一半,實在可惜,於是他辭掉工作,到關西駐點,找了間老屋當工作室,繼續輔導業者,還把老屋打造成一個「有機」二手書店,但書籍不買賣,透過二手書的交換,讓關西人和書店產生關係,書店不以賺錢為目的,盧文鈞靠著接案維持開銷,他說只是想圓一個夢,想為自己的人生留下些什麼,沒想到,一開始只是自己想做,卻藉由書店這個點,漸漸的吸引了其他的手作業者、藝術工作者等,現在加上正在整修中的空間,已經有六間文創店的進駐,數量持續增加中,原本沒落的老街,開始有了人氣,盧文鈞以日本的越後妻有為例來當目標,要用十年的時間,把關西打造成一個藝術小鎮。
他摸手,他就坐著,坐著給他摸,他不用你說,就一摸,你做什麼做什麼,他就說得清清楚楚這樣。
- May 28 Thu 2015 17:05
438集-找回水中精靈
水中精靈台北赤蛙也有人說是雷公蛙,是國內二級保育類動物,過去旦旦在台灣西部低海拔溼地棲息,現在因為棲地越來越少,農業型態也改變,目前僅台北三芝和石門、桃園龍潭和楊梅、台南官田,及屏東內埔和萬巒等地,仍可見的到雷公蛙的蹤影,其中桃園楊梅幼獅工業區內的731戰備陂塘,有卡多又穩定的雷公蛙,在2012年正式公告劃設為「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有1.11公頃寬。是全國最小的野生動物保護區,除了雷公蛙,陂塘裡還有許多豐富的保育物種,只是近幾年來,雷公蛙的越來越少,從過去的200多隻,到現在只剩無10個,讓保育人士相當憂心。
夜幕低垂,正當人們結束一天的忙碌,此時陂塘裡的交響音樂會,正如火如荼的展開,蟲鳴多重奏,配上響亮的蛙鳴,初夏夜晚的陂塘熱鬧無比==ns==
- May 28 Thu 2015 17:04
438集-田中博士吳聲昱
人稱「田中博士」的吳聲昱老師,不僅在桃園龍潭復育雷公蛙,他也是國內第一位,成功復育原生種台灣萍蓬草一般人把它說是水浮蓮的水生植物專家,他當昏對於水生植物,也研究當徹底,雖然只有國中出業,但有許多學者、專家,都還得跟他請教或討論水生植物的相關問題,足跡遍布全台,去尋找台灣的水生植物,就像找寶一樣,這些看來無用的「草」,在吳聲昱老師目珠頭上全部都是「寶」。
黃昏時分,一朵朵小黃花直挺挺站立在陂塘中,在夕陽餘暉的照耀下,更加閃亮動人,蹲在陂塘邊的草地上,吳聲昱老師介紹著陂塘裡的原生種台灣萍蓬草,說著說著他好像看到了不速之客==ns==
- May 27 Wed 2015 18:32
437集-不停灌,怎麼辦(一) 農業用了太多水?
我們要談的是農業用水。台灣降雨量創新低,去年10月到今年2月的降雨量,創下68年來同期最少的紀錄,部分地區民生用水還到第三階段限水,上次第三階段限水是13年前,而農業用水是最先被犧牲的,今年一期稻作包括桃竹苗、台中及嘉南部分地區停灌休耕,面積達到4萬3千多公頃。農業用水占全台總用水量的7成,其中灌溉用水就占了6成3,其實這個比例與世界各國平均比起來並不算高,而且農業的功能不只是生產而已,也包括生活和生態。只是面臨旱澇兩極的氣候變遷,農業用水得更有效率地利用,但要怎麼做呢?節目一開始,先帶大家去看看,停灌區農民如何想辦法自尋水源不休耕,以及探討我們該如何讓農業用水適度地減少。
- May 27 Wed 2015 18:31
437集-不停灌,怎麼辦(二) 高效利用灌溉水
說到農業節水,許多人會提到的是以色列。以色列60%以上的國土處乾旱與半乾旱狀態,但由於長期致力於發展節水技術,自建國以來,農業生產增長了12倍,農業用水量只增加3.3倍。尤其以色列的滴灌等技術,台灣也越來越多農民師法,像雲林彰化地區,去年開始推動黃金廊道計畫,希望能夠減少農業用水,減緩地層下陷,其中不少種瓜果類作物的農民,便是使用滴灌技術,讓用水只需要原本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而且不僅省水,也省工。台灣這樣的灌溉方式發展得如何?有什麼條件與限制?來看這則報導。
- May 27 Wed 2015 18:30
437集-不停灌,怎麼辦(三) 有效利用回歸水
不談養殖、畜牧用水,水利署統計台灣灌溉用水比例占總用水量的63%,要談農業節水,除了加強管理灌溉用水,還要有效利用回歸水,也就是伏流水。所謂伏流水,就是潛藏在地表水層與阻水層中間緩慢流動的淺層地下水,台灣伏流水開發現況如何?有什麼困難嗎?而除了水源的有效運用,另外還有一點就是要減少漏水,因為根據統計,全台灌溉溝渠平均漏水率約為30%,以年平均灌溉水量112.6億噸來算,等於一年平白無故流失了33.7億噸的水,不過水利設施的改善,牽涉的就是龐大的經費。水資源面臨內憂外患,恐怕不是等雨季來就能解決的。
- May 26 Tue 2015 15:33
436集-爭一口「氣」
我們去年曾報導過彰化大城鄉台西村,這個被汙染折磨卻被遺忘的小村庄,台西村是彰化縣最接近六輕的村庄,與398支煙囪隔溪相望,每當夏日南風吹起,村民就飽受煙塵危害,是彰化縣罹癌率最高的地方,但一直苦無科學證據,四月初村民們的健檢報告出爐,他們尿中八種重金屬濃度,都高於比六輕所在地雲林麥寮的鄉民,空污毒害更甚雲林,也別以為不住在重工業區附近就能僥倖逃過,你只要呼吸,無時無刻不受到空汙戕害,空污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是世界公認的一級致癌物,根據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算出,2014年,台灣PM2.5平均值將近每立方米30微克,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值的兩倍,堪稱台灣人健康的重大威脅,要怎麼做才能降低PM2.5濃度,讓下一代無懼呼吸,來看我們的報導。
- May 26 Tue 2015 15:31
436集-燕南飛,或難飛(上)
台灣平均從農年齡為62歲,農村人口老化非常嚴重,屏東是台灣的農業大縣,人口數約8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數約38萬,也就是縣內有四成以上居民都是以農業維生,但同樣面臨農業人力斷層的問題,屏東縣政府去年首推「燕南飛計畫」,鼓勵年輕人返鄉務農,提供農業課程,也為學員安排實習地點,分成半年的蔬菜類實習,跟一年的果樹類實習,還祭出每月1萬,最多可領36萬元的補助,初期有208位學員報名,篩選後有72人入選,到了今年四月底,所有學員的實習都完成,這時只剩43位學員留下,有人正在整地,準備開始農夫生活,有人已經小有成果,當然也有人在過程中,發現自己不適合從農決定退場,發現田園夢。
- May 26 Tue 2015 15:30
436集-燕南飛,或難飛(下)
燕南飛計畫只是其中一個吸引年輕人返鄉務農的方案,近年來不論是中央,還是各縣市政府,都相繼推出補助計畫,日前國發會通過,農委會所提出的「新世代農業工作者培育方案」,未來六年將投入新台幣30億元,輔導1萬2500位青年從農,號稱讓年輕農夫年薪百萬,看似誘人,民間也有人自辦類似的農業師徒學習計畫,要幫農村缺工的問題找解決方案,今年初屏東風土合作社負責人劉哲瑋,就找了幾位農友,一起參與這項培育新血計畫,不同的是,參加學員沒有補助可領,還得自己花錢學習,也許這樣,更能看清自己在農村的位置。
- May 26 Tue 2015 15:26
436集-三元街,十一年後
台北市通化街是五、六十年前,客家人北上發展的聚集地,但卻很少人知道,在台北市林業試驗所後方的三元街,也是離鄉背井、外出打拚的客家人停泊的港口,因著同鄉情誼,一個牽一個,聚集落腳於此,十一年前,我們就報導過這個台北市充滿人情味的小客庄,只是都會區客家文化環境原本就嚴苛,第三代子弟語言流失彷彿是必然,十一年後,三元街還面臨都市更新,客家鄉親走的走、搬的搬、老的老,三元街小客庄正漸漸走向夕陽。
- May 08 Fri 2015 17:58
435集-種電不種田?
台灣美麗的農村,農地種農舍的情形日愈嚴重,中南部的特定農業區,這兩年農地種太陽能板的面積也多了上百倍,也就是一般稱呼的「農業大棚」,支持種電的一方認為,農地休耕嚴重,讓地力休養生息二十年,又減少超抽地下水,一併解決了地層下陷問題,尤其是在雲林縣,還可發展成「綠能首都」;而反對種電者認為,農地不農用,面積越來越小,既不利於機械化耕作,更讓年輕人難以回鄉務農!無論如何,農地兼種電現象,已成中南部新趨勢,更甚者,不少農地打著「農業設施附屬綠能設備」名義,實際上種電不種田,今天的專題,我們採訪雲嘉地區,一起來省思太陽能板的綠能發電,究竟會對台灣土地帶來什麼影響?
外面烈日當頭,在這整片大棚底下不必揮汗工作,顯得涼快許多,這裡是雲林麥寮,她們來自隔壁的崙背鄉,幫忙清除農地上的雜草。
- May 08 Fri 2015 17:52
435集-無障礙旅遊巴士
台灣有超過120萬人領有身障手冊,但復康巴士不到2千輛,不僅數量極度不足,復康巴士也只有針對領有身障手冊者的醫療服務接送,行動不便者要出門旅遊,常是困難重重。因為自己的外婆就遇到這個困難,許佐夫便成立了民營復康巴士,還推出無障礙旅遊服務,近期他們推出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體驗活動,讓行動不便者也能親臨這重要慶典。帶大家一起去看看,也了解台灣無障礙環境的現況。
鞭炮聲四起,來自各地的陣頭帶來精彩表演,沿途信眾夾道歡迎,這是一年一度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活動,許多熱情的民眾每年都會參與這場盛會,而今年隊伍中,卻有幾位坐在輪椅上的長輩及身障朋友是頭一次參與,還親自體驗鑽轎底這項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