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濕地是在台中市清水區,這裡是大甲溪出海口,也曾經是數百年前,先民渡海來台的重要口岸,就在清水最早發展起來的大街上,有一座比清水主廟紫雲巖,更早建廟的調元宮,也就是當地的三山國王廟,在地文史工作者追尋客家足跡,找出幾條可能的路線,在當年閩客械鬥的大時代背景下,許多客家人順著大甲溪進入山城地區,還有一些客家人留在清水,讓清水的文化更多元!接下來的報導,我們一起去找尋,清水的客家足跡。
虔誠地上香膜拜,清水古樸的三山國王廟叫作調元宮,同樣在這條大街上,走沒幾步,是知名的觀音大廟紫雲巖,兩個都是從清朝建廟至今,這裡是早年清水發展的重心。

[台中市客委會 委員
吳長錕]
其實在這個清水的整個開發歷史過程當中,那客家人他曾經是占有一席之地,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那如果從文獻去查詢的時候,事實上它(三山國王廟)比觀音廟(紫雲巖)的,建廟的歷史還要更久,它可以追到,是這個乾隆時代的1746年,那觀音廟是1750年==ns==

這個石桌是當初,這個豐原南坑管理人張文普,這個就是調元宮最早的管理人。

這是日治昭和七年,也就是1932年做的老石桌,經歷1935年台中大地震仍舊完好,只是當年大廟,不堪地震襲擊,現在的三山國王廟是1959年改建,而且只保留原來後殿重建,格局規模小了許多。

[清水三山國王廟管委會 副主委
蔡明森]
聽老一輩的人講,當初是客家人在這裡建了這個廟,後來他們就是搬移到豐原,然後這個廟就留下來,當初那個日據時代的時候,那大地震那個,廟有倒下去。

現在的清水,還保留下來最具客家味的就是三山國王廟,神尊與「巍煥東瀛」牌匾,都有近三百年歷史了,廟方管理人員早就福佬化,但是從老一輩那裡,聽來了不少當年的歷史。

[清水三山國王廟管委會 副主委
蔡明森]
老一輩的人講說,你經過這個廟,就是以前沒有水肥車,以前是用挑的,你挑肥不能從這個,這一條路經過,為什麼呢?因為經過的話那個,那個扁擔會斷掉,對神明不敬,這個都老一輩的講說,三山國王很靈驗的,就是不能對祂不敬。

連挑個肥,都要迴避,顯示當年對信仰的重視,另一方面也看得出,早年三山國王廟的地位==ns==明清時代,清水是中部重要的港區,中部客家人有極大比例是從清水一帶進來,繁榮了大街路,也在最熱鬧的地方建廟,只不過當年閩客械鬥,人數較少的客家人退走,不是轉為隱性,就是順著大甲溪,往山城遷徙。

[清水三山國王廟管委會 副主委
蔡明森]
客家人大部分的人都往,就是山區,就是豐原、東勢,還有那個石岡,卓蘭遷移了,不過那裡的廟,是三山國王廟非常多,所以我們如果說跟他們聯誼的話,他們很熱情,他們沒有在說以前客家人閩南人(械鬥),現在都沒有講這一些,就是有隔閡的問題。

除了往山城遷徙,另外一條路線,是往清水的山區走,有些越過大肚山,進入台中南屯定居!而就在清水山區,有一個海風里,保留完好的三合院聚落群,最特別的是,這些三合院都烙印上堂號,像這個是青陽堂,非常有古味,還有清河堂、紫雲堂濟陽堂等等,當地里長也曾懷疑自己是客底,只是幾代下來,從來沒聽長輩說過自己有客家人血統。

[清水區海風里 里長
黃堉睿]
因為我們開始辦農村再生的時候,有辦一些導覽進來,有一些教授來,發現,欸,奇怪,海風里怎麼有那麼多,很類似客家的建築,尤其像那個,那個屋瓦的邊邊那個板子,都是漆那個水藍色的啊,或是像我們的那個,那個堂號啊。

海風里的信仰中心是南清宮,主祀清府王爺,曾有一段時間沒有大廟建築時,里民想幫清府王爺尋根,到全台找了很多地方,都沒有找到類似神尊,後來才在新竹竹北的港清宮,找到同宗的神明,最有意思的是,地方上每次請清府王爺到家裡做客,乩童起駕時,說的都是客語。

[清水區海風里 里長
黃堉睿]
我們小時候喔,因為清府王爺那時候沒廟嘛。乩童他起駕的時候,他所講的,都是客家話,那時候大家也想說,欸,奇怪怎麼會?在這裡也沒人會說客家話,為什麼我們的乩童起駕是(說)客家,但是乩童退駕就說河洛語,說閩南語,他也不會說客家話。

而當地原本的地名,原來並不是「海風」,以前是叫「海豐」,更顯示了當地客家遷徙過程的可能性。

[清水區海風里 里長
黃堉睿]
那以前海風里的風,就是我們的豐富的豐,就是我們豐原的豐,跟現在的,那個海風吹得很大的海風,是完全不一樣,那這樣的過程裡面,當然如果能夠真的找到我們的根是客家的,那也沒有什麼不好。

類似海風里的例子,還有頂湳里,這裡有個地名叫「客庄」,有一條路叫客庄路,同樣也是三合院聚落,只不過客庄地區緊鄰大甲溪,百年前曾是商旅往來的渡船頭,比較像是從客棧概念演變過來的。

[台中市客委會 委員
吳長錕]
我們也不能說,絕對它是有沒有客家人住過,那根據文獻所看到的,目前所看到的解讀,比較傾向它是一個渡船頭的概念,因為過去呢,其實要到大甲溪是沒有路的,所以一定要透過這個渡船。

[清水區頂湳里 里民
賴香蘭]
以前的人,南部人過來,要過這個大甲溪,過不去,天晚了,就住在這邊,叫做客棧,久了以後,(這個)地名就改做客庄。

我爸爸也八十幾歲了,他也不會說客家話啊,我也不會說!

我們在採訪「客庄」地區發展過程,熱心的里民全跑出來幫忙,他們也意外發現好幾位客家媳婦,像賴香蘭,是從隔壁的外埔區嫁過來的,原來聚落裡,也有不少人會說客語。

[清水區頂湳里 里長
黃仁成]
人家就懷疑說,你們叫客庄,你們就是全村都是客家人,你們是客底的,是有可能是客底的沒有錯啦,因為,這是幾百年前的事情了,我也才六十幾歲而已,我也不了解啊。

[台中市客委會 委員
吳長錕]
當然我覺得,本來這種移民,本來它就是一種多元的啦,我們絕對也不能講說,絕對是沒有,特別(客庄)那個地方有一個叫水碓,水碓仔,那個水碓,其實據我們在做很多的文化研究的過程當中,它其實跟客家人,也許都會有關係。

先民數百年前渡海來台,固然族群械鬥決定了誰走誰留,但文化仍然透過建築信仰等等方式,生根了下來,像是清水客家留下的足跡,讓愈來愈多的福佬客,從發現自己是客底開始學習認同。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