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台灣的客家人,許多人大多想到桃竹苗、六堆地區,當然中部、東部也有客家身影,而今天,我們將首度帶您踏上離島澎湖,尋找客家人。澎湖群島由90座島嶼組成,又因為島上遍布俗稱野菊花的天人菊,因此也被稱為菊島。澎湖是一個典型的閩南漁村,人口有九萬多人,而根據行政院客委會97年度全國客家人口調查,澎湖廣義定義客家人有八千人,而單一自我認定最少也有二千人,根據了解,澎湖的客家人,大多是公務人員,或是從台灣嫁過去的客家媳婦,早年生活條件不是那麼好,交通又不發達,因此,日子相當艱苦,但客家鄉親總是秉持著堅毅的精神克服環境、文化等等的不適應,撐了下來。帶大家一起去認識這群澎湖的客家人。
漂亮的風景、新鮮又豐富的海產、還有充滿古早味的老聚落,這些都是到澎湖不能錯過的,不過你知道嗎,在澎湖這個閩南漁村裡,其實也有不少的客家人喔,現在就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去找澎湖的客家人。

橘黃漸層的柔和色調,隨風搖曳的天人菊,在陽光下散發迷人光彩,在澎湖到處可見的天人菊,不僅是澎湖的縣花,還藏著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





開民宿的女兒莊麗珠,在庭園裡種滿天人菊,因為天人菊對她們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



[澎湖媳婦
劉珍梅]
以前我就愛這種花,我老公怕我出去曬太陽,就一株一株花種在窗外,種一整排,讓我每天天亮一起床就可以看到花,就不用再出去外面看,(那你有很感動嗎),就是這樣很感動啊,才會說再怎麼辛苦都撐過去就對了。

[劉珍梅女兒
莊麗珠]
他們那個年代的人啊,一個男人種種花就被人家笑啊,笑他說,蔥不種、菜也不種,種這又不能吃,傻瓜啊,然後就被笑了,都不敢講說是要種給老婆看的,所以這個花對我來講,特別有感情,它對我的,對我來講是一個符號,是一個愛情的符號,所以我畫畫的作品裡面,我一系列都是畫天人菊系列就是因為來自於這樣的故事,所以它對我的背影(來講)是一種浪漫的追尋。



劉珍梅和丈夫在台灣認識,民國53年締結良緣。跟著劉珍梅來到老家,這裡是她剛嫁到澎湖時住的地方。



一百多年的咾咕石建築,斷垣殘壁裡,依稀可以想像,當年的生活情景。

[澎湖媳婦
劉珍梅]
東廂房、西廂房、大廳,都在這裡,整塊都在這,都倒光光變平地了。這個叫做咾咕石,咾咕石就是以前祖先發明說這樣圍起來不用黏,放著也不用水泥固定,很自然,幾百年都不會壞,強風吹也不會倒,圍起來要種菜的,種在裡面,(作物)才不會被風吹死,不然冬天一到,風一吹,菜都被吹死,這樣(圍起來)才種的起來。

四、五十年前,澎湖生活條件匱乏,而劉珍梅娘家可是台東望族,要嫁到澎湖,父母親相當不捨。

[澎湖媳婦
劉珍梅]
不肯,那裡,說那是鳥不生蛋、馬不拉屎的地方,妳怎麼待得住,我說,要不要而已啦,一旦嫁人了,再苦也要過就對了。(嫁過來時)吃番薯簽啦,那黑黑的,我問(婆婆)說這個可以吃嗎,(婆婆)她說我就是吃這樣的啊,我說我不敢吃耶。

早期澎湖生活艱苦,沒有田、沒有米、連喝的水都是鹹的,如果又得不到婆家疼愛,有些台灣人嫁來後受不了,不是逃跑就是跳海,因此對台灣媳婦的印象不是太好。

[澎湖媳婦
劉珍梅]
(婆婆)待我很好,(老公)他二姐說,什麼台灣人娶來會跑掉,財產一拿就跑掉了這樣,我婆婆就罵她說,妳弟弟哪有什麼財產啦,我媳婦比他更有錢喔這樣,如果不是我婆婆這麼疼我,真的 我就跑掉了。

劉珍梅42歲時,丈夫因病過世,她獨自撐起家計,含辛茹苦帶大四個孩子。



澎湖交通不發達,通常一年只回娘家一趟,劉珍梅說,每當她想家的時候,就會來看海。

[澎湖媳婦
劉珍梅]
想家就看日出的地方,東邊,東邊就台東啊,看到日出(就好像),哇 看到自己的家一樣,我如果去海邊看海,我老公就知道我在想家了,他會拿一個石頭讓我坐著,他自己就去撿(螺、蚌殼等…),回去就跟我婆婆說,是我們兩個一起撿的。

劉珍梅因為愛上澎湖男人,成為澎湖媳婦,也有人,因為愛上澎湖美景,從此定居。





開旅行社的詹雅棉,正忙著幫客人解說。七年前初到澎湖的她,一到這兒就賴著不走了。

[旅行社業者
詹雅棉]
朋友說要帶我來澎湖玩,我說要出國喔 不要啦,他說,澎湖不是出國啦,結果我來玩,看到澎湖玩環境不錯,就這樣(留下來)生活。

澎湖的旅遊業,只有半年生意,要搶這塊大餅,也沒那麼容易。

[旅行社業者
詹雅棉]
很辛苦喔,(一般)做澎湖旅遊或是旅行社的業務,一般都是做團體,旅行社都是做團體,我們做的性質不同,我們的客人幾乎大部分都是網路的客人,我們做的性質就是說,都是半自由行。



積極開拓客源外,也得常常找尋配合的業者,詹雅棉總要自己親自走上一遭。



一開始詹雅棉也開民宿,還兼營客家餐廳,不過因為不合澎湖人的口味,沒多久就收了,卻也因此,認識了不少澎湖的客家人。

[旅行社業者
詹雅棉]
(客人)來的時候,他說,你怎麼會做美濃客家菜啊,都會這樣和我說,我說,我是客家人啊。





[五金行老闆娘
林月英]
剛嫁來,那時這裡風很大喔,不曾來過,頭髮吹得很漂亮,坐飛機降到一半,就把我的頭髮吹亂了,鼻子,30多年前風很大,鼻子喔,那風啊,你在飛機上面要降落的時候,那風啊,吹得鼻子受不了耶。

環境、文化在在不同,女兒要嫁到這兒,父母總是有許多擔憂。

[五金行老闆娘
林月英]
吃的東西不習慣也要吃,我爸爸說的,我爸爸說,你嫁這麼遠,不要嫌不好吃喔,不好吃的東西你也要吃,人家如果吃兩碗,你要吃半碗喔,不要餓到就好了。捨不得,我爸爸哭三天,不讓我嫁到澎湖,哭三天,三天喔,要嫁來的時候也在哭,真的,現在都在流眼淚了。

為愛走天涯,來到陌生環境,林月英努力做個稱職的好媳婦。

[五金行老闆娘
林月英]
我都會忍耐啦,人講怎樣,我就怎樣啦,我不會說,所以大人會這麼疼我就是這樣,公公婆婆大家都很疼我,就是這樣。

不過早期在這個閩南漁村中,客家人幾乎是完全隱形。

[五金行老闆娘
林月英]
澎湖人或是台灣人聽不懂(客語),都說你們在講我們的壞話,他們的思想都是這樣,說客家人很壞這樣,所以我嫁來澎湖不敢說是客家人,真的耶,那時沒半個人知道。

但現在可不同了。







[滷味老闆娘
林秀英]
其實有些客家人,其實他來到這裡他不會講客語,就是你很難發現他是客家人這樣,所以你要是遇到願意講的人就會覺得,就有那麼一點感動。



這天因為採訪,這群在異鄉的姐妹,一個邀一個,有些人甚至到這天才發現彼此是客家人。



大家你一言,我一句,聊得相當開心,不過早在八年前,澎湖就有過客屬會組織,成員以公務人員居多,但因資金不足,維持時間相當短暫。民國67年搬到澎湖、做唱片生意的美濃客家人張玉招,就是成員之一。

[澎湖客家人
張玉招]
如果真的要算的話,要組織,人數也不多,一百多人有,(客家會的喔),嗯,(單單客家會的就有一百多人喔?),有,(可是名冊裡面沒有這麼多人耶),但是這個就是,我們比較有密切聯絡。

在澎湖,遇見客家,因為相同的語言,讓他們在異鄉得到更多溫暖,也更加珍惜彼此的緣分。下次來到澎湖,如果聽到一旁有人說客家話,可別太驚訝。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黃訓湧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