豔陽日下,天氣越來越炎熱了,此刻能大口大口吃著冰涼的西瓜,是人生一大享受,而目前正是全台西瓜盛產的季節,記者陳君明、洪炎山將以鏡頭帶您到西瓜故鄉的花蓮鳳林鎮,視覺饗宴碩大甜美的西瓜,及聆聽鳳林述說西瓜背後的故事。在此也探討在台灣城鄉差異問題越來越大之下,花蓮縣鳳林鎮的人口結構或產業文化,產生哪些的劇烈演變。也希望每個人在享用農人成果的農產品時,可以多留心一下、多認識一下,每個在地的故事。


[菸樓民宿業者
王春蓮]
他們的經濟命脈都是種菸葉,以前日本人來這邊,大部分做的是大阪式菸樓,還有種菸葉這些。

[鳳榮地區農會供銷部
主任 徐秀枝]
吃到鳳林的西瓜,大家一定會稱讚,它的水分或是甜度,或是沙度一定很夠。
連日來的豪雨,讓花蓮縣鳳林鎮的天空灰濛濛一片,傾盆而下的雨勢,讓許多農民的臉上多了一層憂心,來到花蓮溪畔,看到的是連綿不絕的綠色棋盤,一顆顆透綠的西瓜,如棋子般分散其中,即使全身早已溼透,猶如棋士的農民,仍忙碌的在棋盤中穿梭,收割著這半年來的辛苦。



由於鳳林地區的河川每年經過河水沖刷後,讓河床一直都有乾淨的砂質土壤,減少生長期間受到病菌感染的機會,使得西瓜成為鳳林很重要的一個農產業。

[鳳林鎮西瓜產銷班
班長 莊張港]
西瓜區像現在我們站的地方就是中心埔,就三百多甲,集中在這中心埔,當然還有其他地方,中興橋那邊還有一些,鳳林就變成西瓜專業區。

[鳳榮地區農會供銷部
主任 徐秀枝]
大部分在河川地,像我們這萬里溪橋的河床,因為很乾淨,每年下雨有沖洗過,這土質很好,農民又有用很好的黃豆來當基肥,又有有機肥來加強,所以它品質很好的原因。



品質受到市場的肯定,也使得鳳林西瓜到了產季,便成為市場的寵兒,但由於西瓜的產季短,保存也較不易,因此無論天候如何,瓜農都要和時間賽跑,盡快送到市面去。

[鳳榮地區農會供銷部
主任 徐秀枝]
大部分還是大盤商在收,因為盤商每個地方不一樣,他們分散的速度比較快,因為西瓜的收成期比較短,沒有辦法拖,成熟就要出去,所以現在要集中大家的力量,看怎樣將產品送到各個地方,所以農會出面,就是希望價錢不要讓瓜販壓的太低。



嘴巴講得頭頭是道,手也不停的,將今年自己種的西瓜切給大家品嚐,今年已經68歲的林財興阿伯,目前種有八甲地的西瓜,雖然今年的西瓜品質好也算是大豐收,但生產成本的增加,讓他備感壓力。

[鳳林鎮北林里
里民 林財興]
一包肥料之前兩百多,現在四、五百,豆餅之前兩塊裝的五百多元,現在差不多快一千元,現在工作不能做了,農民快做不下去了,快不能過活了。

收入沒變,生產成本卻增加,使得農民很難生存,即使鳳林西瓜如此有名,但僅依靠西瓜生活畢竟不容易,也使得鳳林整個村莊的人口結構產生變化。

[花蓮縣牛根草社區促進會
總幹事 蔡金仁]
來鳳林看全部都休耕,一直靠南邊,玉里、台東池上那邊,土質比較好、氣溫比較好,所以那邊種稻或什麼還可以,我們這邊就比較沒辦法。

[鳳林鎮北林里
里長 邱煥光]
現在的社會不一樣了,年輕人都到外地打拼,大部分老人家在家裡,我們這獨居老人很多。

也因此鳳林鎮大多數是老人家,也是全台人口外移最嚴重的鄉鎮,來到鳳林鎮北林里的老人聚會場所「老頑童之家」,隨時看得到一群老人家聚在此,除了偶爾有志工帶動跳健康操外,其他時間幾乎無所事事。

[鳳林鎮北林里
里民 翁自有]
那有種什麼,廢掉以後,就休耕了,變休耕了,沒休耕的就還有種稻,還有些種一些花生,玉米也有一些。

[花蓮縣牛根草社區促進會
總幹事 蔡金仁]
我們鳳林鎮整個產業一直改變到今天來說,現在靠政府補助轉作休耕,老人家也習慣了,每天閒閒的不知道要做什麼好。

像老頑童之家的主人翁自有,自八歲隨著父親從新竹搬來鳳林,可以說一生都與農業為伍,而鳳林的客家人幾乎都是這樣,畢竟當初鳳林的建庄,就是為了發展菸葉而建的移民村。

[鳳林鎮北林里
里民 翁自有]
我小時候八歲,我爸就在這邊工作回去帶我過來,(從那邊)從湖口的青埔,青埔村那邊過來,他們(日本)專門請他們工作,墾園的工作,種菸草。

[鳳林鎮北林里
里民 林財興]
以前的菸葉比較漂亮的一公斤,最好的等於是工作一天的工錢,以現在來說,差不多一公斤一千元。以前比較好的菸葉,包的很好,(有多好)包好幾層,怕現在下雨的時候,會潮濕變色,菸葉的質都會變。

除了菸葉外,許多人也配合當時的政策種甘蔗製糖。

[鳳林鎮北林里
里民 翁自有]
有園就可以,不用怎樣去申請,要去登記要種多少,要種多寬,要去(製糖)會社登記,要種多寬。

翻著一張張的老相片,這些照片都是牛根草協會,歷年來進行鳳林文史田調收集的,對於當時種甘蔗的熱鬧情形,卻不是可以從相片裡看得到的。

[花蓮縣牛根草社區促進會
總幹事 蔡金仁]
樹上掛一個鐘,每天早上要上工的時候,要起床要吃飯,就鐘一拉,整排的工人就起床了,就開始工作,到下班的時候,(甘蔗)園裡面的工人,聽到了就回來吃飯。

無論是菸葉或是甘蔗都曾經讓鳳林這個小鎮很繁榮,但好景不常,隨著菸葉與甘蔗的沒落,鳳林鎮似乎也安靜下來。

[花蓮縣牛根草社區促進會
總幹事 蔡金仁]
一直到民國五十幾六十幾年的時候,那時候鳳林鎮人還是種稻和種甘蔗最多,但是到了民國七十幾年的時候,就整個農業政策一直沒落,包括到現在民國九十七年,鳳林鎮變成完全沒有人種甘蔗,沒有人種花生,全沒有人種稻了。

時代讓耕作改變,而整個鳳林的農村文化也隨之產生斷層。

[花蓮縣牛根草社區促進會
總幹事 蔡金仁]
包括我今年五十歲了,在鳳林我也算年輕的,所以從我這一代以下的,對耕種變得很陌生了。

而鳳林的重要經濟命脈,菸葉產業的消失,更讓菸葉重要的工作場域「菸樓」,面臨消失的危機。

[鳳林鎮北林里
里民 林財興]
以前就是沒有工作,先幫人家做,後來才自己做菸樓,自己做(菸業),做了十幾年又沒有好做,所以菸樓就廢掉去了。

[花蓮縣牛根草社區促進會
總幹事 蔡金仁]
菸葉不種了,那農民要做什麼,一樣要轉作,菸樓要做什麼用,鳳林號稱還有48棟菸樓,實際上大概沒有這麼多。5018就荒廢在那邊,當倉庫或是當閒置間。


正在為我們介紹藏在房間背後的玄機的,是這棟房子的主人王春蓮,精緻的裝潢讓我們忽略了,它是有八十多年歷史的菸樓。



就在大部分的菸樓面臨倒塌消失之際,王春蓮兩夫妻卻逆向操作,將菸樓當做寶一般,為它穿上亮麗的衣衫保護,也以此來吸引顧客。

[菸樓民宿業者
李芳樹]
因為現在整個花蓮地區的民宿非常的多,我們現在除了民宿之外,還配合一些DIY的活動,還有導覽解說的活動,這樣比較有辦法將客人留在鳳林這個地方。

為了讓遊客更了解菸樓,甚至是整個鳳林的菸葉文化,王春蓮也會帶遊客到附近狀態較好的菸樓旁,為他們一一介紹。

[菸樓民宿業者
王春蓮]
這邊就是菸葉摘回來,在這邊整理,在這邊撕開串好來,在進去吊起來,這邊是要到烘菸室,一般這門比較小也比較矮,是為了它的熱氣不要露出來。

[花蓮縣牛根草社區促進會
總幹事 蔡金仁]
當然能夠賦予它新的生命,再創它的第二春那是更好,只不過目前在鳳林鎮這地方,我們做社區,包括公部門也好,很積極在想要怎樣,讓菸樓和地方、和社區、和民眾結合起來,這也是我們很積極在做的,也不是這麼簡單說做就可以做。
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今年當地農會就試圖以西瓜當一個媒介,讓消費者能夠拜訪產地,也從中認識鳳林的人文產業故事。

[鳳榮地區農會供銷部
主任 徐秀枝]
現在鳳林要發展休閒農業,我們周邊的產業也很多樣化,雖然量不是很多,但是多樣化要怎樣讓外界來了解,所以我們想藉西瓜節,這樣最大的產業,來帶動週邊的產業,所以才會辦這體驗之旅,讓每個來玩的人知道,鳳林是怎樣的環境,有這麼美的環境,有什麼產業。

痛快吃下西瓜的一剎那,你想到了什麼,是甜美,還是暢快,粒粒飽滿的果實背後的故事,你能想像嗎,而你又會想到這一顆顆透綠的果實,可能影響著一個鄉鎮的發展嗎?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