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也開始重視所謂「銀色海嘯」的議題,因為社會高齡化與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問題,已令人無法忽視。台灣再過兩年,106年時,老年人口就會占14%,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定義的「高齡社會」,約每7人就有1人是老人,這個比例會越來越高,到114年甚至可能會達20%,也就是目前老化最高分級的「超高齡社會」階段,如同此刻的德國。德國自1995年起推動長照保險以及建立長照制度,一路走來,不斷調整改革,一躍而為國際老人福利社會的指標,養老的天堂。他們看待老化很重要的一點,是過生活而不是度日子,長照策略切入的角度不只是醫學,更重視生活品質與價值。我們總是會老的,你想怎麼老呢?如何才能快樂終老?連著三週,一起從德國經驗看台灣,德國當然有養老院,而且很多,不過大多數老年人喜歡住在家,獨居已無妨。本週先看看,德國人的「老後」。
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與法國巴黎、英國倫敦,並列歐洲三大城的法蘭克福,是德國的金融重鎮,商展、股票交易中心、銀行群,經濟活動熱絡==ns==中央車站裡,人群快速移動,忙著去工作、約會、旅行或轉車,這些人在中壯年都大有活力去開拓世界,但以後他們都會老==ns==德國,是目前歐洲最老的國家,65歲以上的老人占總人口的20%,超過1600萬,平均80歲失能需要護理的人口占230萬,德國「養小不養老」,這些老人多數不與子女同住,退休後享受悠閒時光,但更老以後,行動不便、體力衰弱了,就需要社會照護網來支持,好比,一個讓人想住的養老院==ns==

剛過80歲生日的Klinger,輕微失智,但精神很好,令她快樂的是有間信賴的養老院可以住,然後佈置它。

[AWO Seniorendienste Heusenstamm養老院 住民
Frau Klinger]
這是我兒子的照片,他是一個記者,這是婚禮的照片,這是我兒子和他的女朋友,這是我的哥哥,站在後面那個是我。

按照自己的心意排列相框,這份閒情是她年輕時品味的延續,窗台的洋娃娃,牆上自己畫的畫,沒有病房感,這裡是家,漂亮的繡枕則是她剛拿到的生日禮物。

[AWO Seniorendienste Heusenstamm養老院 住民
Frau Klinger]
我已經很老了,但是我還是嘗試去做我可以做的運動==ns==

養老院的人不怕比老,93歲的Weber,過去是政府要員,到現在還在學新事物,電腦、視訊鏡頭、通訊軟體,他每天都要玩一玩。

[AWO Seniorendienste Heusenstamm養老院 住民
Herr Weber]
我寫信給我的兒子, Josef,現在有一個來自台灣,福爾摩沙的代表團,問了我很多關於AWO的問題,我希望我可以回答得很好==ns==

打字是復健,串項鍊也是復健,而且是美麗的復健。

[AWO Seniorendienste Heusenstamm養老院 住民
Frau Gross]
在這裡我們常常一起做項鍊,這裡有所有我們會用到的東西,我們會先把珠子挑好放在這個盤子上,看看這樣的搭配組合起來呈現出什麼花樣,再把項鍊做出來。

桌上堆著五顏六色的串珠,德國女性無論年紀多大都重視裝扮,耳環、項鍊、戒指、選樣配色,隨時都保持風情和精神。

[AWO Seniorendienste Heusenstamm養老院 住民
Frau Lotz]
因為我(腦溢血)身體不舒服的關係,剛開始只來這裡接受短期照護,後來就決定一直待在這裡了,因為我覺得在這裡很棒,我有漂亮的房間,還有很多很好的朋友,這邊也提供了很多休閒活動,我們可以在這裡做體操、畫畫、串珠==ns==

機構生活也重視團體交誼,志工歌手一週來一次,大家聚在客廳,唱歌、打拍子,帶最愛的娃娃來聽歌。

[志工歌手
Herr Pruchner]
我會來這裡最主要是出於我個人的信念,我非常希望自己能夠為老人做些什麼,我希望能夠帶給他們最快樂的時光。

[AWO Seniorendienste Heusenstamm養老院 住民
Frau Lauer]
剛剛唱歌的,全部都是住在這間房子裡的人,我們在這裡受到非常好的照顧。

黑森邦AWO養老院,在德國工會福利協會下運作,創建於1977年,超過100間房,目前有131個住民,提供全機構式,即24小時全天候,短期照護,甚至是試住等不同住房形式,要求員工必須具備高度耐心與同理心,強調的是整體的護理品質。

[AWO Seniorendienste Heusenstamm養老院 院長
Frau Roza Bering]
我本身是護士出身的,也在養老院服務了9年,我認為要能夠勝任這份工作,首先必須要有一顆充滿大愛的心,對這些病患或是住民的同理心,也要有樂於助人的性格,而不是只要經過專業訓練就能夠做得好的。

貼近人性是最好的服務,午餐時間到了==ns==另一個法蘭克福養護協會的養老院裡,每一樓層都配備廚房,剛烤好的牛奶蔬菜派香噴噴的,一出烤箱立刻送到老人面前,新鮮、熱口,吃飯才是享受。

[法蘭克福養護協會養老院 住民
Frau Wilhelm]
這裡提供的餐點每天都是不同的菜色,要是我自己在家煮飯的話,通常煮一天就得連吃(舊菜)三天。

觀察他們對老人的態度,就像對自己家人,法蘭克福養護協會是世界最大的社會企業,因此要盡可能讓每個人感到舒適。

[法蘭克福養護協會 主席
Herr Frederic Lauscher]
在不同的國家中,每當談到照護方面的議題,人們幾乎都會直接聯想和醫學有關,對德國人來說,照護比較不屬於醫學方面的議題,反而是和人的生活品質、生命價值有關係。

像這樣的養老院,全德將近1萬2千家,幾乎到了轉角就有的密度,數量是台灣的8倍,網狀的機構群是德國老人晚年安養的支柱之一,鄰避問題不能說完全沒有,但降到最低,他們把養老院大門打開,老人並非被隔離;辦活動,將外面的世界帶進來。

將庭院妝點得十分歡樂,這是養老院每月一次的主題性活動,今天特別邀請附近社區的小朋友,一起來與老人作伴過節,這邊有小攤位提供這德國特有的環結餅給大家吃,那邊則有遊樂區讓小孩老人同歡,就如同過去爺爺奶奶含飴弄孫一般。

社區志工一早就來協助佈置場地,架設餐台,大家都來派對,曬太陽、消遣一整天。換個方式說,老人是在不脫離原有社區人際關係的同時,享受養老院的護理服務,他們看待老化很重要的一點,是選擇過生活而不是度日子。

[AWO Seniorendienste Heusenstamm養老院 活動部主任
Herr Wolfgang David]
AWO經常辦一些活動,在這裡的老人們都已經非常習慣有些小朋友會從幼稚園來看他們,或是在一些特殊的節日一起來這邊慶祝,就算這些老人與小朋友彼此之間不認識,這些老人也不會感到陌生害怕。

[AWO Seniorendienste Heusenstamm養老院 院長
Frau Roza Bering
首先我們必須敞開養老院的大門,讓大家可以進來這個地方,當然,我們很難扭轉所有人對養老院的印象,但是日復一日持續地做,我們可以讓大部分的人知道這裡是什麼樣子,漸漸地也培養出附近居民的同理心,例如有時候我們也會碰到老人在外面走遠了,居民協助帶他們回到養老院這樣的情形。

機構與社區只是成員不同其他一樣,德國人以健康心態面對老化,台灣人則往往避談老死,相對德國養老院的明亮,養護機構在台灣卻常是老人「不快樂」的選擇。

[僑務委員會 諮詢委員
高晴宏]
我從自己的經驗來看啦,我母親在台灣也是住這樣的機構,不過跟這個比就差太多了啦!這裡看,你看人家的環境很好,就如公園一樣,他不會離這(人群)環境太遠,與大家同在一起,你看,這左鄰右舍全都在這。

還有互利,也是共生的方法,養老院會善用條件,提供社區流動護理服務,也會開放廚房,讓養老院變社區的休閒中心。好吃的餐點,實惠的價格,不住老人院卻可來吃老人餐。

[社區住戶]
這裡的餐點太完美了,因為食材新鮮又常更換菜色,我幾乎天天來這裡吃飯而不是在家裡吃飯。

[廚師]
針對老年人的餐點,我們主要提供低熱量、不傷胃的輕食套餐。

來這裡吃飯,交這裡的朋友,然後需要時,就可以直接住進來。

[法蘭克福養護協會養老院 院長
Frau Zekiye Bilgic]
我們做這些的目的不是為了營利,也沒有人因而變得富有,我們的工作揹負的是社會使命,就像我們法蘭克福養護協會盡可能提供這些經濟實惠的餐點,也是為了表達我們對於養護機構的老年人或是附近居民的社會責任。

機構禁止營利,開放式午餐卻讓他們有盈餘,達到了廣告效果,也利用營利改善設備==cg ins==德國54%的養老機構由慈善組織開設,40%是私人經營,其餘才是公立養老院,照護需求者每月有長照和年金保險給付加上少部分自付額支應,依不同收費機構分檔次的高低,但無論高或低,有品質都是一致的目標,德國老人養老不靠兒女,有多元的養老模式自由挑選,但即使在各地養老院條件又好,數量又多,仍不是老人最想要與最普遍的選擇,在德國,230萬需護理的老年人口中,只有約70萬人住進機構,其餘的人都是選擇居家養老,也就是平均3個老人裡就有2個是住在家裡終老,即使是一個人==cg out==

[GKV德國法定保險聯合會 新聞發言人
Frau Ann Marini]
在德國長照制度之下非常有趣的一點是,大部分的照護需求者幾乎都希望能夠在家中被照護,居家門診服務對照護需求者本身來說相當重要,大約有三分之二的人選擇居家門診服務。

[黑森邦政府 科長
Herr Jochen Metzner]
長照法對德國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讓人們都靠社會福利就能夠在家中得到好的照護,而不一定要被送去養老院,畢竟花費比較昂貴,或是照護需求者本身意願不足等等,都是可能存在的考量。

住養老院便利又舒適,但的確比較貴,德國以高稅金支持高福利,政府、保險公司負責國民養老大半費用==cg in==平均一個月1200到2000歐元之間,不同養護級別有不同收費標準,最高還可能超過2500歐元,等於台幣8、9萬,政府補貼得多你自己也得出得多,但住在家裡就少花一些了,一樣依不同級別分類,平均來說,一個月在250到700歐元之間,支出成本比機構照護便宜了1/3到/1/2==cg out==老人基於人之常情喜歡在家,也基於退休金考量選擇獨自養老,然後照護到府服務。

居家照護中心,我是Krumm,明天早上嗎,可以,明天我過去再找妳聊聊,掰掰。

這是一家在柏林鄉間的居家照護中心,照護員接到「顧客」電話,隨即調出個人資料,取出他們家裡面的鑰匙,登記行程,揹上護理包,公司配有5輛外出車,照護員輪流使用==ns==抵達住家,進門前套上鞋套,雙手消毒==ns==今年85歲的Jepsen行動不便,須要靠助行器移動,她的兩個兒子一個住柏林離家300公里遠的地方,一個住法蘭克福,平均2個月回來看她一次,沒有家人同住,高齡的Jepsen生活似乎令人憂心,但實際上,在這小巧溫馨的家裡,她過得很好。

我記錄一下,現在是十一點半,今天是星期三。

居家照護員每天都會來看Jepsen,詳盡的紀錄,了解她的基本狀況,定時餵藥,也閒話家常。

[Bettina Stern 居家照護中心 負責人
Frau Bettina Stern]
我們提供的服務有處理家務、採買生活用品、陪他們散步,或是醫師有開立處方籤說明病患需要傷口護理、服用藥物治療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居家照護的事項。

習慣成自然,Jepsen甚至把她們看成姊妹。

[居家照護需求者
Frau Jepsen]
我很滿意現在的生活,這些姊妹(照護員)一天會來家裡三次,他們在我需要任何幫忙時提供協助。

當照護員不在時,老人居家安危的保障就依靠緊急求救系統,Jepsen隨身佩帶警示器,只要一按,家中角落安裝的對講機就會有專人回應,啟動支援==ns==

Jepsen女士,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嗎?

Bettina Stern居家照護中心有18個照護員,負責周邊範圍30公里內的地區約100位左右的老人,以門對門的方式深入家庭提供個人服務,也以緊急求救系統無縫補足24小時的照護需求。

[居家照護員
Frau Martina Krumm]
總共100個病患聽起來是很大的數字,但是依據每個病患狀況不同,(那這些照顧員會不會忙不過來),不會,我們的工作量和時間是有彈性且足以負荷的。

不進機構,高齡獨居, Jepsen依恃這整面的社會安全網來終老,選擇在家是因為家裡總是更舒服自在,另外一個核心理由就是居家照護比較便宜,無論對個人或對政府而言都是。所以在德國,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互為依託,而以居家為主。超過7成以上老人都選擇在家,盡量延長在家自主享老的階段;最後臥床階段才進入機構,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支持。

[黑森邦政府 司長
Frau Cornelia Lange]
舉例來說,許多養護機構的整修重建或是照護設施的更新,從以前有財政支持到現在縮減經費無法負荷,這就是現存的基礎結構,因此我們現在想要做到的是,將重點放在如何降低提供照護的門檻,因為我們知道有一些清楚知道自己在家就能夠達到休養效果,希望能多花時間在家中的照護需求者,他們希望能多花時間在家,而不需要去養護機構,所以我們也有所謂的居家照護服務,滿足他們的需求。

自然,這是福利國高稅金支持下的規模,但觀念是很重要的,全球老年天堂排行,瑞典、挪威、德國,德國老人很幸福,是因為像真正的人,受到完全的尊重。

[法蘭克福養護協會 主席
Herr Frederic Lauscher]
在德國人的觀念裡,人們永遠有絕對的權利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說老年人的生活可以有很多選擇:自己獨居家中、和小孩一起居住或是直接去養老院,人們可以選擇自己晚年被照護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在我們的法律規定之下,人們有權利選擇自己如何終老、想過什麼樣型態的老年生活。

兩次大戰的戰敗國,在餘灰下迅速建立成為歐洲的經濟火車頭,進入開發國的人口老化問題,共識不是一步到位的,20年前確立長照法以來經由討論、動員,建立完善福利制度,國民也從這一代培養健全養老觀,對德國來說,老人長期照護絕不只是醫學議題,更是生活品質與人生價值議題,把這個信念下放到機構與居家照護中,就可以看出為什麼他們的老人比較會笑,當一個全世界都不曾經歷過的超級老化時代來臨了,這個價值值得我們想得更多。

採訪/撰稿 黃小琪
攝影/剪輯 賴冠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