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縣美濃鎮這幾年,年年淹水,早已成為焦點災區,更被列為易淹水地區之一,政府預計以17億1千多萬的經費,進行美濃綜合治水計畫,最近水利署第七河川局,原本將在美濃鎮泰安里自強街住宅區內,開挖一條分洪道,將中正湖排水,分引到美濃溪,以降低淹水可能,但民眾群起反彈,要求七河局立刻停止計畫。大家都不希望再淹水,但為何政府治水到哪裡,就會遭到當地民眾的反彈?農曆八月初一下午,美濃獅山社區傳來斷斷續續的八音,一台小貨車載著八音團,到村裡各角落的伯公廟祭拜請神,邀請祂們到荖濃溪畔,龜山圳上游的水神伯公廟一同過生日。

除了「伯公生」以外,荖濃溪畔也搭起棚架擺設祭品,進行許久未辦的祭河江儀式。

[美濃福安國小老師
謝宜文]
我們傳統上,我們會找一個時間,不一定的時間,會作祭河神,一方面祭拜河神希望河神保佑我們,一方面保佑人平安,一方面保佑我們農作物豐收,另外利用這個機會要做普渡。

[水仙王伯公祭
福首 郭富雲]
祭河江就希望說河神盡量幫忙,把水推回中間河道不要再往旁邊來,農田不要再被損害了。

在這次八八水災中,由於荖濃溪河道改道潰堤,把溪畔的農地及道路都沖毀,而獅山地區的主要灌溉水源,龜山圳的進水口也無法倖免於難。

[水仙王伯公祭
福首 蕭銘興]
河川局去年就開放這邊(讓他們)採砂石,整個河道都改到這邊,這整個龜山圳是旱田,四、五百公頃,現在這條圳變成沒有水,現在大家田裡面沒有水好灌溉。

不僅僅是荖濃溪畔,美濃鎮的主要河川美濃溪上游,雙溪地區,更可見土石滑落,道路塌陷的情形。

[雙溪居民
邱明聯]
這泥土是那邊的,那個崩下來,那個河溝的水沖過去撞過來沖到路中間,有夠恐怖的。

雙溪上游這邊,對面的山可以看到,,整個崩裂下來,這是發生在八八水災的時候,但是因為這附近沒有什麼人居住,所以到現在很少人知道這件事,那時候如果這些土石,崩到雙溪裡面形成一個堰塞湖,當這堰塞湖崩掉下游的人可能就很危險。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
理事 林英清]
如果這些溪谷的石頭、砂子這些,如果沒有被水沖走,這邊就變成堰塞湖,如果這個堰塞湖越來越大的時候,下游的村莊就很危險了,如果崩掉的話,你看整個村庄就滅了。

大量的土石,被河水沖刷到下游後,所造成的威脅仍相當驚人,像是離崩塌地不遠的雙峰橋,今年七月剛完工,在八八水災時,橋邊的護岸被沖毀,橋墩被掏空,鄰近的房舍也是岌岌可危。



[中興大學水保系
教授 段錦浩]
山上只要說它有石頭滾,比較大顆石頭滾下來的那些河川,你用堤防是沒有用的,明知道沒有用了,只是說可能說撞一下而已,你(土石)規模小的時候沒有(災害),規模大災害就出來。


上游把持不住,人口集中的下游也遭殃,美濃溪畔東門樓附近,在8月8日晚上,水就淹了一米半。


[美濃居民
古源宏]
差不多8點開始進水,到了11點才慢慢的退掉,我們這算是地勢高的,比較低窪的地方像是便利商店,還是美濃國小往下走的豬灶下那邊,一般的人可能會滅頂,我們這邊地勢較高的差不多就進水50公分左右。

[東門樓附近居民
錦春伯母]
這次(八八水災)沒有到門樓,水沒有(淹)過門樓,只有到樓腳,到了下午就到那邊了,去年就有淹到(東門樓)上面,(整個淹過東門樓喔)對 整個淹過東門樓,大水夾帶的漂流木就堵在(東門樓)那。


依據美濃在地媒體,月光山雜誌的統計,從1957年起,美濃半世紀來,共經歷了83場淹水,而近十年來,淹水情形更是嚴重。

[美濃月光山雜誌
主編 溫仲良]
第一階段是整治到中壇橋,整治到中壇橋那時候,以前會有水災的地區,一直都是在美濃的墳塚區,還有旗美商工那附近,剛好做堤防到那邊。河川局又繼續整治,又一路做到廣善堂這邊,後來淹水時,我們就發現水災又跑到下庄那邊,就廣善堂前面。所以人反彈又更大聲了,更大聲之後,河川局又馬上編列預算,又開始將堤防一路做到目前看到的永安橋這邊,所以今年淹水的時候,跑到東門樓那邊,剛好東門樓北角勢那附近,所以我們就發現,這幾年美濃的淹水,其實每年都還是一直在淹,只是淹水的位置一直變。

而淹水的位置很恰巧的,又都位於水利署第七河川局的整治區域,因此也讓一些居民懷疑,越治越淹。

[美濃月光山雜誌
主編 溫仲良]
如果照次數來講,以前美濃有時候會水災,差不多平均5到10年會有一次,但是問題是,這近十年來幾乎每年都會有一次,另外這近十年同時也是河川局在美濃這邊,做美濃溪的整治(工作)就同一個時間,所以我們就合理懷疑這兩件事情有關。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
理事 林英清]
以前主要是淹下游,現在下游不淹了,水就一直往上堵,堵到那上游、中游在淹,就很荒謬。

美濃鎮位於屏東平原北部,北有美濃山脈,南臨荖濃溪,美濃溪從中穿越,匯流進荖濃溪,河流走勢由東北往西南流動,擁有4千公頃良田,是南台灣穀倉,美濃平原更是滿布灌溉水圳。

其中竹子門大排、中正湖大排、美濃及福安大排等,更擔負全鎮排水的任務。水利署提出的三期,共17億元的綜合治水計畫中,認為首要加強這些大排的功能,但這次要先做分洪道的中正湖大排,一來不是水量最多的,再者要開挖街道緊鄰民房,加上施工在即鄉親才知道這個消息,大家都氣壞了。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預計在攔埤伯公,也就是泰順橋附近,要挖一個寬有六米深有四米的箱涵,這個箱涵會沿著自強街,把中正湖的排水引到美濃溪,不過這個箱涵,卻讓自強街附近的居民非常反彈。

[自強街居民
黃先生]
今天開(說明會),(九月)七日要施工,這比共產國家更共產,非常惡劣,把我們老百姓當作什麼。

[自強街居民
劉欽清]
是農田,很深的農田,假如大台的車在這邊過,我們房子內會有震動的感覺了。反對開挖自強街,反對開挖自強街,反對開挖自強街

除了害怕生命財產安全沒保障,美濃居民對工程治水也沒了信心,<CG IN>擔心就算挖了分洪道,如一遇大雨分洪道出口的美濃溪水位,漲得比入水口高,不僅無法把水排出去,反而還會倒灌淹水。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
理事 林英清]
他不但不想辦法降低美濃溪的水位,反而築堤防,堤防上面又再加一個擋水牆,問題是你(水位)提高的話中正湖的水要怎樣排出去,根本排不出去。

[鴻威工程顧問公司
副理 廖俊傑]
在泰順橋和雙峰街這邊的路面,平均高度大約達(海拔)49(公尺)以上,雙峰街和美新街,它的路面高也達48.3(公尺)以上,那比較低的地方是美新街和中山街,中山路這個路面,我們可以看到,其實這邊的水,這個路面都一個高度,都高於美濃溪的一個十年、二十五年的水位,所以因此沒有美濃溪的一個水儈倒灌的一個情況。

[屏科大水資源教育中心
主任 丁澈士]
水政單位他們對於堤防他們還是比較有信心,所以說他們認為,解決的方式能夠用堤防,能夠一次解決這樣的淹水的情勢發生,對他們來講是比較快速的。

不過第七河川局信誓旦旦地對居民保證,分洪道的必要性。依照這項計畫,自強街分洪道排洪設計,以十年、二十五年洪峰量為標準,然而近年來台灣降雨量屢創新高,美濃近三年最大累積雨量幾乎超過兩百年標準,因此仍以二十五年的洪峰量為標準,是否能有效排洪,也令人質疑。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
局長 張良平]
這次(雨量)已經超過兩百年了,那(竹子門大排)都不淹水了,那那個做了(自強分洪道)以後會更差嗎。

[屏科大水資源教育中心
主任 丁澈士]
那現在你的全球暖化萬一以後,這整個降雨的降雨量,還有你的單位時間的洪峰流量,還有單位時間裡面的降雨量等等都有改變。第一個要檢討的是它的那個設計的標準,第二個整個水位洪峰水位勢必要再檢討了,因為當時的設計和這次(八八水災)跟,當時所採用的統計年線不一樣。

另一方面,全球暖化下,暴雨量激增,在在挑戰著各地的防洪設施,加上八八水災過後,高屏溪、荖濃溪等南台灣主要河流,大量土石堆積,讓河道變高、河幅變寬,排水能力出現大變化,勢必也影響美濃等上游地區的排洪。學者建議,政府對治水的觀念必須跟著改變

[屏科大水資源教育中心
主任 丁澈士]
目前正在興建的,易淹水地區的這個防洪的設施,都要重新停下腳步來,重新思考,最主要就是河堤河床已經堆積了非常高,河位也增加了,有些的堤防也在這次水災破壞了,建議水政單位,尤其水利署,在易淹水地區能夠去重新思考。要結束分洪工作的請舉手,表示大家都反對

在強大民意壓力下,七河局也「提醒」民眾,這項計畫如果停止可能影響到其他重要計畫。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
局長 張良平]
半年以內,大家可以提出解決辦法,反應給鎮公所,反應給縣政府,那如果這個不做,這個不做了,這個不做,如果這個不做,我們很多經費就會被抽回去,經費就會被抽回去。

水利署原本預計在中正湖的上游,也就是美濃客家文物館後面,羌子寮溪旁這塊大約3.2公頃的土地上,建一個滯洪池,希望透過這個滯洪池增加中正湖的滯洪能力,全美濃水利署原本計畫,要做大約20公頃這樣的滯洪池,不過這次自強分洪道的爭議,可能會影響整個滯洪池的計畫。

由於被視為治水根本的滯洪計畫,被排定在美濃綜合治水計畫的第二期、第三期,若因為自強分洪道計畫而停止,勢必對美濃影響甚鉅。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
局長 張良平]
那如果這次分洪不做的話,資金被抽回去,明年能不能做,我不能保證,(整個計畫都可能沒有嗎)對 有可能啊,因為全部要改啊對不對,你這個計畫牽一髮動全身,這個計畫沒有了其他計畫也不能動。

[美濃月光山雜誌
主編 溫仲良]
這只是河川局在耍賴,就是說因為他今天推出一個工程,這個工程的效益和工程的可行性,被民眾反彈抗議時,他就耍賴那他以後就不做了,我覺得這不是負責任政府的態度。

[屏科大水資源教育中心
主任 丁澈士]
上游滯水,下游蓄水,這樣就可以把洪水產生的災害減到最低,所以鄉親和水利單位應該要一併思考,尋求最大的利益。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局長 張良平
VS 居民]
你不要把罪過給我們,這個不是我的事,對不起 我不知道這不是你們的罪過,你們都把責任推得很乾淨。

除了工程本身的爭議,居民感覺被矇在鼓裡,恐怕更是,後來辦再多說明會,也無法取信於民的關鍵。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
局長 張良平]
再兩次的公聽會,取得大家有共識,後面啊,取得大家有共識,我們再來動工。

在自強分洪道公聽會裡,即便第七河川局局長「口頭答應」取得民眾共識後再動工,但公聽會後兩個禮拜,第七河川局仍執意動工,卻也造成更進一步的衝突。

近年來,許多公共議題都納入民眾討論,然而許多座談會、說明會卻屢屢被質疑照章行事而已,像這次在美濃,更可明顯的看到公部門和民眾,幾乎是各說各話,難有溝通。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
局長 張良平]
居民都先入為主了,我們沒有辦法說明,你看 今天的一個說明會只給我們十分鐘的說明,那十分鐘我們怎麼說明。

[美濃月光山雜誌
主編 溫仲良]
每次河川局來,一開始來就是講工程,就說他要做什麼工程問大家好不好,但是沒有提到後面,為什麼要做這工程,他有分析但他分析讓人聽不懂,一方面專業性,但專業性不代表說,不可以用比較平民的語言去和大家講。

[屏科大水資源教育中心
主任 丁澈士]
荷蘭在治水和與水共生,他們也要這些的政府單位,也要和民眾要有好幾千個小時,大家坐下來,慢慢來為了這個整個區域裡面的,他們都會坐下來努力好好的大家去思考,否則的話下次(災害)再來,民眾怪政府,那政府說民眾不配合。

治水很難,與水共生更難,但這次的分洪道爭議可以看出,問題太複雜,政府與居民又各有堅持;若無法謙卑面對大自然,捐棄成見、務實找出辦法,傍水而居的美濃,只能繼續上演淹水的老戲碼。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